分享

旧时光 | 1917年,你未曾见过的长江三峡和重庆

 细雨青衫 2024-04-30 发布于重庆

甲板上的船夫们

图片

万县石拱桥

万县桥又称为万洲桥,1870年由万县人王文选捐建,在苎(zhu)溪口上游不远处修建了此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约40米,高19米,宽9米,造型极为优美。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募资于桥上建造飞阁凉亭六间,上盖有瓦,内开有窗,整座桥更显别致。 

1970年5月29日,苎溪爆发山洪,万州石拱桥被冲毁。

图片

云阳张飞庙

甘博拍的这张照片,云阳飞凤山麓张飞庙壁上“江上风清”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过往船只,无不瞩目于此。清朝末年,这上面还是“灵钟千古”四个字。

飞凤山在老云阳县城对岸,也有人叫它凤凰山。飞凤山麓的张飞庙,正式名称是张桓侯庙,始建于蜀汉末年。之所以称“张桓侯庙”,是因为传说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的头颅埋在此地。

图片

三峡旁的悬崖

图片

一艘蒸汽轮船行驶在三峡中

图片

一个正在抽烟的舵手

图片

在江边挑水的挑水工

在过去年代,无论是沿江而建的城镇还是乡村,都会以江水为饮用水。城镇规模越大,对水的需求就大,挑水工的作用十分重要。图中这张照片展示了重庆当年挑水工在江边取水的珍贵留影。

甘博先生去重庆时,重庆还没有自来水厂(直到1932年,重庆才有了第一家自来水厂)。除了极少量水井和山泉,绝大多数民众都得去长江或嘉陵江挑水。在重庆码头和街道上随处可见来来往往的旅客,再就是这些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挑水工。这些挑水工大多是水站、水房、水铺等商铺专管担水的固定工人。还有一部分散户挑水工,靠担一担水去街上零卖。

图片

停靠的木船-摄于重庆涪陵某处码头

图片

万县县城某处码头旁的石阶

图片

重庆江边的某处城门

图片

重庆街角一隅

图片

重庆街头上一个师傅在给客人掏耳朵

图片

剃头挑子

一个剃头师傅正在给客人剃头。剃头挑子,最早是来源于古代用扁担扛着自己理发用具的理发师,他们的扁担一边是客人理发时坐着的凳子,凳子是空心的,里边放了零钱、剃刀、围布、梳子、篦子、挖耳勺等用具;另一边是一个圆筒笼,里边有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脸盆和热水。圆筒笼上通常还挂着一根旗子,一方面为了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挂钩的作用,在上边挂着磨刀布和毛巾。

有客人光顾的时候,先在理发凳上坐好,理发师拿出热毛巾将客人的脸焐热,等到胡子被毛巾焐软,便开始理发、刮脸、掏耳朵一气呵成。经过这一道顺序,客人都觉得身心愉悦,很是放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