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指南更新(下篇)

 新用户36184400 2024-04-30 发布于辽宁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受到外界微弱刺激后出现的主观及客观症状的综合征,好发于面部,其发生率逐年升高,在临床中常被误诊或误治。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发生机制、诊断及防治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因此,在《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新进展及专家意见,制定了《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就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分型及防治等内容进行了更新。

在了解完上篇内容的基础之上,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余下的指南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临床分型、诊断、治疗。

临床表现及分型

图片

敏感性皮肤临床上主要以主观症状,如: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为主,也可出现持续性红斑。

1. 依据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分型

①完全型敏感性皮肤:部皮肤都有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自觉症状,还可出现持续性红斑,或乳酸刺痛试验及辣椒素试验均为阳性。

②不全型敏感性皮肤:面部皮肤可以某一种或几种自觉症状为主。乳酸试验常为阳性的敏感性皮肤常表现为灼热、刺痛、瘙痒;而辣椒素试验常为阳性的敏感性皮肤主要以红斑、灼热为主。

2. 依据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分型

①原发性敏感性皮肤:不伴有其他皮肤病或系统性疾病,主要因一些微小刺激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

②继发性敏感性皮肤:可伴有痤疮、面部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面部皮肤病,如痤疮并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的诊断

图片

敏感性皮肤的诊断需满足主要条件,同时满足一条及以上次要条件。

1

主要条件

皮肤受到外界微小刺激时易出现灼热、阵发性发红和/或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伴或不伴持续性红斑。

2

次要条件

①敏感量表评估,SS-7得分>5分或SS-10得分>13分或SS-14得分>18分;

②乳酸刺激试验评分≥3分;

③辣椒素试验≥3分。

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等面部皮肤病常伴有敏感性皮肤,此时可诊断为继发性敏感性皮肤。

3

分型依据

①完全型:该类敏感性皮肤人群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自觉症状都可产生,并伴有红斑,或乳酸刺痛试验及辣椒素试验均为阳性。

②不完全型:该类敏感性皮肤人群常以一种或几种症状为主,乳酸刺痛试验和/或辣椒素试验有时可为阳性。

敏感性皮肤的治疗

图片

治疗原则为加强健康教育、控制症状、促进皮肤屏障修复、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以提高皮肤的耐受性为目的。

1

健康教育

应尽可能避免各种触发因素,避免滥用化妆品及频繁调换化妆品,避免过度清洁。定期治疗与随访,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治疗,保持耐心,树立信心,使皮肤能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2

合理护肤

①清洁:可用清水或温和产品洁面,早晚各1次,避免用刺激性洁面类护肤品。

②补水:面部清洁后如果红斑较为明显时可每晚用舒缓类保湿面膜外敷5~7d,镇静皮肤,减轻红斑反应。

③保湿:可选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抑制炎性细胞的舒缓类保湿霜加强皮肤护理,2~3次/d,保持皮肤润泽,待敏感性好转后,可选用具有降低TRPV1受体活性、降低血管高反应性的祛红类功效性护肤品,预防面部红斑的产生。

④防晒:敏感性皮肤耐受性差,容易对防晒化妆品产生刺激反应,最好选择遮盖式防晒,建议选择太阳伞和防晒衣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25,UVA透过率<5%标识的产品。如需使用防晒类化妆品时,应在红斑改善后选择无乙醇、无香精、无高致敏性原料和添加保湿、舒缓成分的防晒剂。在使用新的防晒产品前,可在耳后或局部小范围试用,无不适反应后再正常使用。

3

药物治疗

敏感性皮肤存在神经血管高反应性,灼热、阵发性发红的患者可口服卡维地洛抑制灼热、红斑,但需注意监测血压,低血压患者或口服药物期间血压过低的患者不宜口服卡维地洛治疗;对于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显著者可选择抗炎、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者可酌情使用抗焦虑和抑郁类药物。若合并有其他面部皮肤病,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强皮肤护理。

4

物理治疗

①冷喷、冷膜及冷超:对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可通过低温物理作用,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减轻炎症。

②低能量激光/光疗法(LLLT):可利用低能量激光/光的光生物学调控作用(光调作用)诱导光生物刺激级联反应,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抑制炎症。

红光和黄光:红光具有抗炎和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的作用,可用于乳酸刺痛阳性的敏感性皮肤;黄光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降低末梢神经纤维兴奋性,可用于辣椒素试验阳性的敏感性皮肤。

低能量强脉冲光:可在敏感性皮肤自觉症状消退后选择使用。

强脉冲光及高能量激光:可在敏感性皮肤自觉症状消退后选择使用。

注意事项

在临床诊疗敏感性皮肤时,需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观察是否伴有红斑,需完善乳酸及辣椒素试验,必要时还可完善敏感评分量表,以评估严重程度以及进行临床分型,依据不同主观症状及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物理治疗,在物理治疗时需注意保护皮肤屏障。外用功效性护肤品是改善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措施,需注意分层修复,以达到精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黎.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OL].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16[2024-04-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97.r.20240320.1902.00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