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指南更新(上篇)

 新用户36184400 2024-04-30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受到外界微弱刺激后出现的主观及客观症状的综合征,好发于面部,其发生率逐年升高,在临床中常被误诊或误治。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发生机制、诊断及防治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因此,在《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新进展及专家意见,制定了《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就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分型及防治等内容进行了更新。

由于指南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故此次指南分享分为上篇和下篇,其中上篇主要涉及疾病定义、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和评估方法。

一、定义

综合国际瘙痒研究论坛(IFSI)及《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将敏感性皮肤定义为皮肤受到外界微小刺激后,出现阵发性或周期性灼热、潮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伴或不伴持续性红斑的一种综合征。敏感性皮肤最容易发生在面部。

二、流行病学

敏感性皮肤在全球广泛存在。在中国,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生率为36.1%,各地敏感性皮肤发生率差异较大,上海地区为43.02%;广州地区为25%;北京为17.12%;扬州地区为率44.92%,其中:女性为44.62%,男性为45.49%。

三、影响因素

1. 个体因素

 国内外调查显示,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与年龄、皮肤类型、性别密切相关,敏感皮肤更常见于年轻人,干性皮肤患敏感皮肤的风险更高,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敏感性皮肤,且严重程度也高于男性。

2. 环境因素

 敏感性皮肤与许多环境因素相关,如:灰尘、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和干湿程度的变化、空气污染物、空调等相关

3. 其他

 频繁换用化妆品或同时选用多种品牌的化妆品、过度清洁面部、反复使用消毒产品、外用刺激性药物、局部长期大量外用糖皮质激素,某些激光治疗术后等均可引发敏感性皮肤。

4. 其他皮肤病

 敏感性皮肤可以是某些炎症性皮肤病所伴随的皮肤表现,如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银屑病等。有时一些面部仅有敏感症状的人群会被误诊为一些面部炎症性皮肤病,需注意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综合征,而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属于炎症性皮肤病。

四、发生机制

1.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研究显示敏感性皮肤经表皮失水率(TEWL)增加,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表明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表皮渗透性增加,外界化学、抗原物质、微生物更易侵入皮肤,引起炎症,进而促使敏感性皮肤的发生。

2. 神经血管反应增高

皮肤屏障受损后对皮肤神经末梢的保护减少。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受体(TRPV-1)可引起肥大细胞分泌内皮素(ET),ET-1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的分泌,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使血管反应性增高,引发血管扩张。此外研究显示周围感觉神经纤维(C和Aδ)的激活可能与敏感性皮肤有关。

3. 免疫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TRPV-1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同时会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引发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

4. 微生态紊乱

研究发现,敏感性皮肤真菌及细菌菌落在系统发育上比健康人群更具有多样性,在敏感性皮肤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较低,但乳酸杆菌在敏感性皮肤上明显更丰富。毛霉菌属在敏感性皮肤上更丰富。

五、评估方法

目前敏感性皮肤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主观、半主观以及客观评估三种:

1. 主观评估

敏感性皮肤需由本人根据自己皮肤受到微小刺激(精神紧张、热、冷、日光等)后是否出现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进行评估。因此,常采用敏感性皮肤自我评估量表对敏感性皮肤进行主观评估,包括:①敏感评分量表:目前可采用多个敏感量表,如敏感量表7(SS-7)、敏感量表10(SS-10)和敏感量表14(SS-14)等;②微小刺激联合敏感性皮肤主要症状的评估量表;③Boss量表。

表1:敏感量表7(SS-7)

图片

表2:敏感量表14(SS-14)

图片

2. 半主观评估

刺激试验作为一种半主观的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敏感性皮肤的判定,常用的有:

①乳酸刺痛试验:在室温下,将10%乳酸溶液50μL涂抹于鼻唇沟及任意一侧面颊,在2.5min和5min时询问受试者的自觉症状,按4分法进行评分(0分没有刺痛感,1分轻度刺痛,2分中度刺痛,3分重度刺痛)。将2次分数相加,总分≥3分为阳性。

②辣椒素试验:常用来评价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的方法。将直径为0.8cm的两层滤纸放置于一侧鼻唇沟外约1cm处及任意一侧面颊,将一定浓度的辣椒素50μL置于滤纸上,询问受试者的感觉(1分勉强可以觉察,2分轻度可以觉察,3分中度可以觉察,4分重度可以觉察,5分疼痛)。如果受试者的灼痛感觉持续>30S,且程度≥3分者为阳性。

3. 客观评估

应用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可客观评估敏感性皮肤的皮肤生理功能、红斑及毛细血管情况。常用定量指标有:

①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间接反映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敏感性皮肤该数值常增高。

②红斑指数(EI):可计算皮肤血红蛋白含量,间接测定皮肤表面红斑程度,敏感性皮肤的EI值常显著增高。

③皮肤敏感度检测:可利用红细胞和周围皮肤组织吸收的波长差异测出红细胞的浓度,血流变化,还可提供血红蛋白氧化和脱氧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

④皮肤镜:可观察敏感性皮肤的血管形态,血管无改变评为(-),红斑模式评为(+),条索状或分支模式评为(2+),网状或树枝状模式评为(3+)。

⑤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敏感性皮肤的特征性改变。

⑥电流感觉阈值(CPT):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患者感觉过敏,数值降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