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430教学手记——高考还有一个月,语文还能做些什么?

 晋诺工作室 2024-04-30 发布于江苏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要高考了,好像该做的题都做了,还讲都讲了,还能做些什么呢?有老题感慨:最后只能天天抓默写了。
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危险在于这样会导致心态惰化、思维钝化、做题无效化。
不信你可以这样试试:
把做过的高考试题让他再做一遍,你可能会发现,他的回答与初次回答基本没差别,该改的没改;再写篇作文试试,好像思维固定化了,换了题目,用的还是那几个事例材料。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再停止适当的训练,可能到了高考连平时的那点成绩都难以保住。
这就是大批高三学生的学习瓶颈之所在。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根本原因,就是对文本、命题、答题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通透。
何谓通透?
就是文本读得清晰透亮,命题原理清晰明确,答题思维过程清楚明了。
举个例子来说。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有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②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③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④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⑤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⑥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⑦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真正解这道题,就必须对文本作能透性解读。
材料一,要认真读文本,理出这样的内容要点:
句①文化传统内涵阐释;
句②定性评价
句③提出核心观点——传承与创新
句④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使中华文化与当代文化适应;
句⑤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句⑥要提出提出中国理念、智慧的主张、方案。
句⑦具体阐释句⑥
同时,还要形成这样的逻辑架构:
 

由此,可以看出对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借助材料一里的相关理论,从材料一的逻辑架构分析,应该指向④⑤⑥三句。
再来看材料二,应该读出这样的内容提要:
段一:阐明现状,诗歌创作与理论停滞不前;
段二:探究停滞发展的原因是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出现了食洋不化的病症,中国诗歌要找到与当下相适应的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不能单靠移植西方理念,而是首先要具备民族实质性和具有现代性;
段三: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找传统,使诗词理论进入当代空间,师古师洋并行;
段四: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区别,珍视古典诗论能够传递给读者审美智慧和哲理的优点,认识到除了重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西方理论之外,还有有价值的理论存在。
全文的脉络如下:
1.提问题:指出诗歌创作与理念停滞不前的现状
2.析原因:丢失本民族传统,食洋不化
3.指路径:挖掘古典诗论,进入当下时空——4.辨区别:东西方的不同,明晰古典诗论的特征。
结合脉络思路,可以发现与第5题相关的部分在“析原因”“指路径”“辨区别”三部分。
结合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第5题的答案:
1.要加强对古典诗论的挖掘、阐发,使古典诗论与当代文化适应;
2.推动古典诗论中富有中国智慧的理念走向世界;
3运用古典诗论为当下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4.师古与师洋并行,扩大视野,互相借鉴;
5.充分发挥古典诗论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的特长,突显民族文化特征。
把这个答案与高考的参考答案放在一起比对:
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我们会发现,依据文本全面解构作出的答案是涵盖了参考答案的。
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样命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拿到这道题的满分,你必须通透文本的内容要点、逻辑架构。命题思维也非常鲜明,即,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全面把握能力。
那么,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果你已经没有具体的事可做了,就请您带着学生回归朴素的文本解读。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旧题重做,思维对比,深有感触地再次走进文本。养成平心静气地阅读,深入细致地探讨命题的出发点,体验答题的阅读过程及形成答案的思维过程,总之,推着考生,把读写思维逼进文本里去!
在些基础上,再让同学梳理归纳同类型命题及其思维规律,自我总结,具体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