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亲阳曾子 2024-04-30 发布于福建

深藏于华夏大地的中医智慧,如璀璨繁星,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它不只是一种医疗体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之道。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暂时放下喧嚣,倾听身体的声音,感受中医的深邃与广阔。它将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世界,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拾健康的密码。快来跟随中医的脚步,开启一场身心灵的奇妙旅程吧!

中医思维

本篇内容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先说一下足三里的基础信息:

足三里,胃经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足三里针灸图

名解: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所在之部。2、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俗话说“人活着全靠一口气”,气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禀赋于父母,即是原气;后天之气,是来源于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即营气和卫气;先天之气需要后天之气的补充,两者合称为真气。所以《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行于经隧中的气主要就是营气和原气,因为经脉内连于脏腑,所以直接灌注于五脏六腑的气也主要是营气与原气,因此治疗脏腑之疾也应该从原气和营气着手。“四关主治五脏”就是从原气入手,“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就是从营气入手。

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气血不足

调营气就必须从胃入手,为什么从胃入手呢?

《灵枢》说:“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营气之道,内谷为主,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所以上面说得很明白:胃是水谷气血之海,也是五脏六腑之海,是产生营卫之气的地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和胃经,所以调营气就必须从胃入手。

因为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所以调胃首取足三里。

“四关主治五脏”和“阴在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虽然分别说的是五脏病和六腑病的治疗原则,但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四关也可治六腑,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三里也可治五脏,所以《灵枢·五邪第二十》说:“邪在脾胃……皆调于三里。”《灵枢·胀论第三十五》治疗五脏六腑之胀用“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古人想用最简练的语言,把针灸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浓缩后告诉大家,“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针灸有两件东西是最基本的:针具和穴位。针具有九针,穴位有365穴;九针各有所宜,穴位最重要的是十二原穴。所以才有“九针十二原”。

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正因为古人把最重要的事情和最基本的原则进行高度概括后告诉了大家,所以讲了九针,说“九针毕矣”;讲了经络穴位,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讲了刺法,说“针道毕矣”、“刺之道毕矣”;讲了针刺不当之害,说“针害毕矣”;讲了疾病的治疗,说“疾虽久,犹可毕矣”。你想一下,那么多的内容,那么高深的道理,结果分别说了几句话后,就说“毕矣”、“毕矣”、“毕矣”、“毕矣”、“一言而终”,用了四个“毕”和一个“终”。

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正骨

针具也好,经络穴位也好,刺法也好,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脚在治疗疾病上,疾病那么多,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又不一样,怎么能用几句话就说完了呢?因为人体最重要的部分是五髒六腑,所以在这一篇中就主要讲了五脏病和六腑病的治疗原则。五脏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四关主治五脏”,我们在上面已经对这句话进行了分析。

那么六腑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实际上讲的就是六腑病的治疗原则。

下陵三里就是足三里,“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肟骨外三里也,为合。”叫下陵三里也是为了和手阳明大肠经的手三里相区别。可就是“阴有阳疾”这么简简单单的4个字,历代医家的认识却很不一致。

“阴经有阳病者,当取之下陵三里”。“阴经”好理解,什么是“阳病”呢?还是让人一头雾水。之后张介宾、张志聪等医家,有认为是“表邪入里”者,有认为是“热在阴分”者,莫衷一是。

问题的关键在对“阴”、“阳”的理解上。“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阴有阳疾”的“阴”是指内为阴、腹为阴; “阳”是指“六腑为阳”,“阴有阳疾”就是指处于体内腹部阴处的六阳腑有病,所以“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即六腑有病取足三里。

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好理解,但是否六腑的病都可以用它来治疗呢?从《灵枢》对足三里的应用来看,回答是肯定的。书中有多处提到足三里,除一处是治疗著痹不已外,其余都是治疗六腑病。

治大肠小肠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治大肠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治肠胃病:《灵枢·五乱第三十四》:“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治胆腑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憎憎,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治膀胱三焦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正因为足三里可以治疗六腑病,而六腑都在肚腹内,所以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