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有水平的相处方式(精辟)

 静心乐乎 2024-04-30 发布于上海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
人一辈子将会认识将近八万人,会与一百五十人成为朋友;但最后能深入交往、保持联系的人,却不超过五位。
人生过半,恍然明白,任何一段舒适又长久的感情,都离不开“经营”两字。
而人与人之间最有水平的相处模式,大抵都遵循如下3个逻辑。
01.
了解先于交心
苏轼与章惇两人志趣相投、才情相当,可谓一见如故。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更是把他当成至交好友,时时拜访并进行诗词唱和往来。

不论什么事情,苏轼都第一时间与章惇分享。
可是于章惇而言,苏轼只是他平步青云的一块垫脚石而已。


38年后,章惇终于一朝得势,跟苏轼站到了对立的阵营。



在党同伐异中,章惇丝毫没有顾及两人的交情,反而对苏轼下手最重、最狠、最致命,将苏轼贬谪至海南儋州,恨不得置他于死地。



苏轼再是洒脱豪放,也不禁心灰意冷:“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风烛残年之际,哪怕苏轼即将迎来仕途的转机,却已身染重病,于北归途中离世。



实在让人唏嘘。
苏轼的悲剧,就在于还没真正认清章惇的为人,就过早的把他当成知己,终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荀子》里说:“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
君王选择臣子也好,普通百姓选择朋友也罢,都不可不谨慎,否则就会吃亏受伤。
识人交友,要先擦亮眼睛,切莫在了解之前轻易交心。
如果错把敌人当至交,就好比与猛兽为伍,迟早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就像曾国藩曾说的:
“一生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人生一世,不怕朋友少,就怕识人之前先交心。
先了解对方的人品,再决定是否相交。
02.
倾听优于表达
有个孩童问师父:为何寺院里佛像的耳朵都很大,嘴巴却很小?



师父回答道:因为佛家人懂得,倾听比表达更为重要。



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滔滔不绝的谈话更容易跟对方沟通。


却忘掉了,一段成功的交流,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听别人说了什么。
先倾听别人说什么,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要说的。
当你不吝于倾听,不急于表达,就已经赢得了这场谈话。

1965年,日本经济低迷,松下幸之助想要彻底调整销售体制,可这个提议,却遭到了大部分销售行与代理店的反对。



于是,松下组织了一场会议,让大家在会议上各抒己见。



当他们发表各自意见时,他则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倾听。



等到所有人的发言都结束了,他才详细地说明了新的销售方式的推行目的及方法。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次,那些销售行的负责人并没有站出来反对他的改革,而是同意推行。
不得不说,倾听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
人际关系中,如果懂得让别人先说,给对方更多的时间去表达想法感受,那么他们也就更愿意认真倾听你的话语。
一个人能言会道,只能说明他口才不错,不一定人际关系就好。



但一个人会听,却是一种了不起的高情商。
当你能沉得住气,做到倾听优先于表达,你就已经获取了与人相处融洽的诀窍。
03.
升值强于混圈
李雪琴在还没出名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场北大校友的聚会。



那天她特意化了精致的妆容,穿上了高跟鞋。



可是到了现场才发现,根本没人理会她这个“小透明”。



即便她全程笑脸,人家也丝毫没有要跟她结识的意思。



社会现实就是如此,要想混迹于高端的圈子,首先你自己就要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不然人家为什么要和你做朋友呢?



交际场就如同生意场,最大的含金量在于价值交换。



你必须得满足别人某一方面的需要,才能敲开对方的友谊之门。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甚至舍弃尊严,去硬挤各种圈子。
不如,先沉淀下来,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



张颂文未成名以前,被圈子排斥在外,无戏可演,只得去做表演老师。



郭德纲三闯北京,却求人无门,一直在相声界的边缘徘徊。



可是后来,当他们暗自蓄力,变得强大,有价值的圈子大门自然对他们敞开。



曾经我也以为,结交人脉,就是给自己铺路。



遭过几次冷遇,受过几次排挤,才明白圈子是不用踮着脚去够的。



有了实力,就有人脉;有了价值,自然会有圈子。



在这个以实力分高低的世界,提升自己才是最大的王道。

你强大了,各种人脉自会争相向你走来。
往后余生,当你能够做到先了解后交心,先倾听后表达,先增值再混圈,才能经营好舒适自在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