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百年寒暑万宁桥(附:揭秘什刹海万宁桥水下镇水兽)

 北京的骑士 2024-04-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中国水利报·水文化专刊》2024-03-07第6版,责任编辑陈思杰
图片

澄清上闸坐落于万宁桥旁 钱敏 摄

鲸海遥通一水长,
沧波深处石为梁。
平铺碧甃连驰道,

倒泻银河入苑墙。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微茫迥隔蓬莱岛,

不放飞尘入建章。

这是明代诗人曾棨创作的七言律诗《海子桥》。如今的万宁桥曾被称为海子桥,它不仅是京杭运河北京段现存最早的古桥,还是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自建成迄今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
元代,漕船沿通惠河一路北上,经过万宁桥进入积水潭,万宁桥遂成为繁忙的客运码头。如今,修缮后的万宁桥已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万宁桥(澄清上闸)成为中国大运河北京段4个遗产点之一。

海子桥边系客舟

金钩河上始通流,
海子桥边系客舟。
此去江南春水涨,

拍天波浪泛轻鸥。

这是元代著名诗人杨载的诗句,诗中所写的金钩河是玉河,海子桥横跨玉河之上。
海子桥,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最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石砌筑。元代《析津志》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其中,玄武池是积水潭的别称,海子桥是俗称,万宁桥是官称。万宁桥为桥闸一体,其得名源于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据说“万宁”,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万宁桥在北京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明皇城的后门,因此又称后门桥;桥东西两侧、南北两岸的雁翅处,设有六尊石镇水兽。积水潭为元大都漕运的关键位置,人们于万宁桥下置放镇水兽,意在趋利避害,确保漕运畅通。水利史研究:近人发现,镇水石兽不仅水上有,水下也有,上下呼应,石雕龙珠居中,构成“二龙戏珠”的完整造型。它们除了装饰以外,更重要的功能是适航水位标尺。上下石兽和中间的龙珠,正是“最高、最低、正常”三个通航水位刻度。参附录1《寻遍全网都没有,我决定自己下河拍:揭秘什刹海万宁桥水下镇水兽》)
据民国张次溪《燕京访古录》记载,后门外地安桥下,有石刻三字,曰:北京城。传说,北京的“京”字正好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当河水上涨时,如果把这三个字淹在水下,北京城就有遭遇水灾的风险。
元世祖忽必烈进出大都城,必走万宁桥,所以万宁桥又叫“天桥”。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忽必烈从蒙古大草原避暑归来,路过万宁桥时驻马观看,只见桥下舟楫往来,首尾衔接,西侧水域,粮船停泊,舳舻蔽水,当即为新修的漕道赐名“通惠河”。
2000年,北京市对万宁桥进行整治修缮,疏通桥下河道,恢复了万宁桥原貌,但并没有找到“北京城”三个字,所以“有石刻三字”之说仍有待考证。

澄清闸分上中下

万宁桥旁设有水闸,用于控制积水潭的东出口。《元一统志》记载:“海子东澄清闸三。”澄清闸控水设施共有3座闸,分别是位于万宁桥的澄清上闸、位于丙寅桥的澄清中闸、位于望云桥的澄清下闸。
万宁桥为闸边桥,这种桥型即闸体在拱桥桥体的一侧进行建造。澄清上闸就坐落于万宁桥西侧,元泰定三年(1326年),原来的木闸被改造成石闸。澄清上闸换闸工程比较复杂,工匠们先把原木闸拆除,平整地基后,将凿好的石料在两岸砌起闸基。为使闸基经得起过船和流水的冲击,砌基时要使用石灰和铁钉加固。鉴于澄清上闸的位置和功能极其重要,明清时期多次修治。
《析津志》记载:“丙寅桥,中闸。”该闸位于澄清上闸下游。在澄清中闸遗址还未发掘之时,按桥名及地理位置推测,工程位置约在积水潭东南。2007年,北京市东城区恢复东不压桥河道施工时,发掘出桥和闸的遗址,证实了澄清中闸的确切位置。
望云桥旁为澄清下闸,大约在北河胡同与水簸箕胡同北口交叉的石桥处。《析津志》所载“蓬莱坊西三”,即为澄清下闸,位于元皇城厚载红门东侧。据《元史》记载,一次,元刑部主事、翰林学士赵孟頫骑马行至东御墙外,即澄清下闸所在地,因为道路狭窄,不慎跌入运河里。宰相桑哥将此事禀告了元世祖,忽必烈认为,也可能会让其他大臣摔倒在此,遂下令把宫墙收缩回两丈有余,将道路拓宽。
值得关注的是,在通惠河沿线修建有11处控水设施共24闸,其中9处设上下二闸,但为什么仅有澄清闸等两项工程设有上中下三闸?
原来,澄清上闸至下闸,距离仅短短1千米,垂直海拔相差2米左右。上闸和中闸低于地面约两米,下闸低于地面六七米,此举主要目的是提升水位。而且,上中下三闸正好位于通惠河两个拐弯处,漕船既要急转拐弯,又要逆流爬升,因此,这里必须设3道闸控制水流,方能让漕船安全行驶。
近年来,在万宁桥以东的玉河北段,随着河道与两岸风貌被进一步保护,碧波潺潺顺流而下,再现了700余年前“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这座极负盛名的古桥,在新时代的光阴流转中,逐渐显露其风貌。

《中国水利报·水文化专刊》2024-03-07第6版,作者赵冰,责任编辑陈思杰,水利史研究略有修订)


附录1:《寻遍全网都没有,我决定自己下河拍:揭秘什刹海万宁桥水下镇水兽》

远北地带,2022-11-07 07:58,北京,作者:光影骑士

近来在看些北京历史方面的内容,而最乐于的方式当然是文字与实地相结合。前面去过了鱼藻池等金代遗迹(还有一坑未填),随后自然是元代。
元朝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重要标志,比如城垣和水系。城墙框出了北京的方正,水路激活了都城的脉搏。

图片

水系方面,什刹海前海东岸的万宁桥,是重中之重。这里是北京中轴线的基准点,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站,还是所谓的水土双龙脉。
如今桥下的水不深,桥洞拱券(xuàn)也不高,很难想象当年的运粮船是如何收帆过闸,驶入积水潭的。

图片

2012年修建什刹海地铁站时,曾挖过竖井进行勘测,发现元代万宁桥下的石壁(金刚墙)高约5米,加上拱券最高点高出的1米,总共就有6米的净空高度。这对于一般的船来说,应该不是问题了。

图片

现在我们能看到万宁桥小桥流水的样貌,多亏了20多年前一众学者的积极倡议。其中包括单士元、侯仁之、罗哲文。另外还有孔庆普,这位老同志不容易,替国家背负了些东西。
抛开古桥的沧桑不谈,此处最引入注意的莫过于河边的镇水兽。它们正是2000年那次大修整挖出来的。
鹦鹉学舌,简单介绍两句。龙生九子,水性好的那个叫图片(bā xià,{虫八}{虫夏}),又叫“蚣蝮”(gōng fù)。据说万宁桥共有六只,其中桥东两岸各一只,桥西两岸各一只。桥西的水下还各有一只,和岸上的两只相对而视配为两组,中间各有一颗龙珠,构成二龙戏珠的有趣画面。

图片

除了装饰之外,镇水神兽还具有水位线的功能。岸上的图片、中间的龙珠和水中的图片三者可以充当标记。如果水位触及了上图片,则要警惕洪水;触及了下图片,则要警惕大旱。
大家只要去过后海,到过万宁桥,想必都见过岸上那四只镇水兽。遗憾的是现代人很少看到下面的图片露出水面,更别说二龙戏珠了。
无论文字还是视频,网上的介绍基本到此为止。
那么,水下的那两只家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真有的话又是什么样呢?
怀着满满的好奇心,在网上翻了个遍,也没找到额外一丁点资料,更别提图片和影像了。
既然官方不久前整修过,怎么连个照片都找不到?
正当我以为这不过是万宁桥传说故事中的一则之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海捞针还真就捞到一根锈迹斑斑的。

图片

在一位前辈的博客上,我发现了带龙珠的照片。有龙珠就意味着二龙戏珠很可能是真的!果不其然,随后就看到了水下神兽的“真容”。这可真是全网独一份。

图片

之所以把真容打上引号,是因为看过此图后,虽然确认了水下真有东西,但当时完全没看出这是个什么玩意,癞蛤蟆吗?
事情至此出现转折,不知脑袋里哪两根神经突然搭在了一起。
我自己来吧。

图片

这是从桥西北岸正上方俯视水中镇水兽的视角。样子有点恐怖。

图片

桥西北岸正上方俯视水中龙珠的视角。一小部分已在水面上。

图片

从桥西北岸上镇水兽屁股的视角斜看下去。龙珠和水中镇水兽都可见。

图片

进入水中,桥西北岸水下镇水兽斜后方视角。说实话第一次拍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拍的是个什么玩意。从水面上几乎看不出下面的样貌,更别说上面糊了一层藻类和泥污。

图片

桥西北岸水下镇水兽后脑勺的视角。此处已经可以见到精美的花纹雕饰。

图片

桥西北岸水下镇水兽正脸。其实它的半个脑袋已经没了,所以才很难辨认出具体样貌。

图片

桥西北岸水下镇水兽贴着其正脸的视角。右上角是龙珠,替它看看。

图片

桥西北岸水下镇水兽正脸。在看过南岸水下镇水兽的尊容后,我才明白它们真正的样子。其实很简单,水下只有龙头(或者说兽头),没有身子。龙头从石壁上凸出来(这有点类似广源闸那几个龙头,但朝向不同),望向龙珠。两侧的石壁非常漂亮。
整个龙头其实和岸上的镇水兽的头部基本一样。只是年代不清楚。

图片

桥西北岸水下镇水兽东侧的石壁。花纹非常精美,据说是云纹、水纹、波浪以及漩涡。漩涡中间黑漆漆的颇有神秘感。

图片

倘若在陆地上,恐怕会对其视而不见。但是在水下,颇为耐看。

图片

桥西北岸水下镇水兽龙珠的视角,向西侧看。

图片

桥西北岸水下的龙珠。有几条裂缝。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几张水下景观。试过了红色滤镜,大概是水浅的缘故,效果并不好。反倒是这种剔透的蓝光很宜人。
以下转到桥西南岸。

图片

这是从桥西南岸正上方俯视水中镇水兽的视角。完全看不出是什么东西。

图片

桥西南岸正上方俯视水中龙珠的视角。清晰可见。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龙珠的视角,可以看到后面的龙头。同一时间,南岸的龙珠刚好完全浸没在水里,北岸的龙珠则只露出一点挂绳。所以两侧“龙珠水位线”的位置在21世纪的今天仍基本一致。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镇水兽龙头头顶视角。回到家在电脑上看到这幅画面时,真的被震撼到了。
此刻才恍然大悟,北岸水下那只怪异的家伙本来是这个样子。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镇水兽龙头头顶前方拉远的视角。前面的漩涡很神秘!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镇水兽龙头低位视角。透着股凶猛劲。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镇水兽,贴着它的耳朵去看,它看到了什么呢?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镇水兽,这大概就是它八百年来一直在凝望的吧!岸上的兄弟你好吗……不知它们分不分公母呢?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龙珠,很圆润,似乎完好无损。

图片

桥西南岸水下镇水兽正脸。左右两撇应该是胡须。有点萌了,有点像狗。
有趣的是,拍摄的时候我眼睁睁看着附近有位老大爷把岸上的一个塑料球给踢到河里去了。不知过了多久,那橘色的球竟漂到了奇妙的位置。
没见过真正二龙戏珠的话,倒是可以看看这个版本。

图片

据说桥东两岸水下应该也有镇水兽,但是我没有发现。也许它们埋藏在时间的尘埃里了吧。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桥东北岸的镇水兽非常珍贵,为元代造物,可惜风化严重,已经看不出多少雕琢的细节。其余三只都是明代重修万宁桥时后补的。
据说在这只神兽颌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的字迹,得以印证它的年代。

图片

图片

后来某日我再来万宁桥时,正巧遇到申遗办的人在此做勘察和扫描工作。和小哥哥聊天,得知就在前一天,一位86岁的老太太特意跑来看这只镇水兽。原来就是她老人家第一个发现了那几个字。
未来万宁桥将再次进入修整模式,因为北京中轴线将在202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小哥挺爱聊,说之前申报云南景迈,那地方可真是性质不一样,当地人……
他们这差事倒是不错,全国各地跑各种好地方。
我压低声音,试探性地问:“咱们申遗的成功率能有多少?”
小哥一努嘴,使了个眼色说道:“我们成功率百分之百。”
我深吸一口气,还没等开口,他就接着说:
“那都是专门包机请他们过来。”
“都是外国人?”我想确认下没有理解错误。
“对,都是外国人。”
好吧。
……

图片

这里的重点是,我借用了他们的脚手架,近距离拍到了那只元代镇水兽嘴巴下面的刻字(有长焦当我没说)。确实能够隐约看到“至元四年九月”的字迹。关于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有人持不同看法。关于具体年代,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因为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水利史研究注:1264—1294年;1335—1340年。不作展开。
显然,左侧还有几个字,但是我实在辨认不出,网上也没有找到任何资料。如果有哪位高人比较了解或者眼力奇好,不吝赐教

图片

就是这样,自己的疑问幸运地被解决,也得以分享出来。
有句话忽然蹦到了脑海里:

人类的好奇心不应止于互联网。

附录2【揭秘】北京后海镇水神兽,背后竟有这样的玄机?

顺义水务 2018-03-19 10:00,北京

北京万宁桥下为何伏有多个异兽?

似龙非龙,到底是凶是祥?

它们的存在跟北京发大水有没有关系?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敬请收看今天的

图片

在北京鼓楼以南,后海以东,

有一座汉白玉砌的石桥名为万宁桥。

图片

在这万宁桥下有一根石柱,

石柱上刻有“北京城”三字,

以为计刻水位所用,

说平时河水只淹没“城”字,

若是连上面的“北京”二字也淹没,

北京就要发大水了。

图片

在这万宁桥下,还伏有六组镇水祥兽,

其样如虎伏地,头有角身有鳞,

样子刚猛威武,是为镇水瑞兽图片

图片






𧈢𧏡图片位于桥边,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图片,造型非常优美,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它爱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

图片
图片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龙子图片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龙族护河有功,按它们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墩上。

图片

后海万宁桥下的图片合起来共10只,
河沿上各组的镇水兽雕又分三个层次,
这些镇水兽的云纹、水纹、波浪、漩涡
雕刻得相当精巧。

图片

最精彩的是最上面那只镇水兽,

我们可以看到,它也是龙头龙身龙爪,

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

可细看其龙头却有几分狮虎相,

龙身很短,带龙鳞的尾巴也很像虎尾,

整个形象乍看就像只大虎。

图片

这两只以龙珠居中,上下呼应,

正是一幅“二龙戏珠”的完整场面,

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息。

这水边的四对图片除了装饰以外,

它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水位线,

图片、中间的珠、下面的图片,这是三个水位线。

这些都是古代人智慧的体现。


来源:全球冷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