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小麦育种人之“溜达”

 新用户4406D4GU 2024-04-30 发布于河南

“溜达”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能够常用到,譬如,“去出去溜达溜达。”它的意思多是指人们闲在了、没事儿时的到处走走、逛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麦育种人也把在小麦育种田间的观察、行走也说成了溜达。这下我觉得,可以把“溜达”说一说了。

在机加工行业,过去有这样的说法:“紧车工、慢钳工,吊儿郎当是电工。”后来,我从农大农机教研室(蔡旭先生管他叫:小麦组的姑爷)胡鸿烈老师那里听到了这样的“版本”——“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

记得胡老师还给我们做了解释——紧车工,是指车工干活时的特点是紧张和忙碌,要眼疾手快;慢钳工是因为钳工的工作特点是实体操作多、费体力,想快也快不起来;电工活的特点是具体的工作不多,干起活来看似很轻松,而且工作地点不固定,很容易给人有在闲逛、瞎溜达的感觉。

时间到了2000年初,我们育种地已经从昌平回龙观搬到了海淀上庄,紧接着还有了从我们家不远处直达上庄实验站的公交车。我感觉,与骑自行车、自己开车和后来骑电动车相比,公交车去实验站应该更省心方便,特别是小麦还是在幼苗期,没有见到穗子时的下地,有了更多纯粹的溜达、闲逛的感觉(曾经写过这样的博文)。

现在想起来这这些,感觉还是当年的那种“模式”或“氛围”更好。

那时,我不用像现在这样,总担心各种试验费用,或如何才能够生存下去等。那时,有小麦组和孙校长做后盾,我们从来都不用想这些与钱有关的烦心事儿;包括在实验站吃饭,小麦组在这里有自己的账号,我们随意吃、甚至随意“喝”,都行;地里有该干的活儿了,我们和实验站的老王或魏春说一声,他们就都给安排了,我们省心省劲儿……

像这样的春季,看着天气好,我就背着挎包,用几分钟溜达到了公交车站等车。坐上车也不用担心坐过站或车到哪儿了,因为终点站就是实验站边上。下了车,如果是爬墙,没有几步就到我们的育种地了,因为我的育种地是最靠西边。

一个人,溜达到地里,首先是去看那些自己最关注的东西,虽然他们与上次来看没什么两样,但还是要看,甚至有时是一看就是“老半天”!很多时候,我不希望我的身边有人打扰,因为我自己的那种感觉很好。看苗的时候,不一定想的就是麦苗,但肯定是与麦苗有关,或者说是“有关”的延伸和继续的延伸。有时浮现出的想法会令自己兴奋,还会令自己自言自语一下;更甚至,它会令身体或某个部位发麻一阵……

一些想法,特别是一些自认为非常好的想法,在家家里、在电脑桌前坐着,是想不出来的、包括特想想想时。

平时我看书不多,但每每当我去地里溜达一番,有了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想法后,都会回来看看书,看看书上对这些或类似的问题是咋说的。我发现,这样看到的内容不容易被遗忘,不用在书上画什么重点。

通过我自己在地里溜达及溜达过程中产生的感觉(说高级一点就是“灵感”),我逐渐理解了当年蔡旭先生在地里溜达时的一些不被我理解的地方。

很多次都是在冬天。

育种田里到处都是干枯的麦苗,不同材料间,它们区别不大。而就是这样的麦田、就是这样的麦苗,蔡旭先生都是看得很有兴致,一行一行,一排一排,不停走、一个劲儿地对照本子看。有时,他抬起头,眼望远处,停留些许,而后又继续看苗、看本……

我真的不知道他在看些什么,也不知道偶尔他在本子上记载着什么!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不搭理我。我感到无聊,就在他周边瞎溜达,他多数时候都不管我,任凭我溜达。但有一次他和我说,在田间,要尽量走在田间道上,踩到育种材料上或周边,会改变它们(小麦们)的生长环境,造成人为差异……“这个”我铭记到现在,在田间我对这些一直是相当的注意!

他总是这样的“不搭理”我,次数多了,我便有了想法——一次晚饭后和杨(作民)先生聊天,当聊到蔡旭先生时,我和杨先生说,蔡先生可能不大满意我,他在地里看什么也不和说,我就是干陪着他。杨先生问我怎么有这种感觉,我就把我和蔡旭先生在地里的一切都说了。听完我说的,杨先生说:“小宋啊!你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啊!蔡先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是你来的时间还短,你还不了解蔡先生,以后你会明白的……”

“以后你会明白的”!

当我真正明白了、或刚刚有了一点点明白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二三十年。不是我有多愚钝,而是我们需要有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与体验,需要我能够会独立思考,能够从一些本不相关的东西中找到相关,从看似枯燥的事情中找到本就该有的兴趣点、甚至是兴奋点。

几天前去曲周看麦苗、溜达,某一个时段,我忽然有了一些曾经在上庄时看苗的感觉。

当我看到一些我较关注材料的幼苗表现时,脑子有了它们后期表现的模样,且这样模样甚是具体……我特愿意追逐这种模样去看、去想,它是一种享受。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这样?都这样!

溜达看苗、看成株、看后期表现,在不停溜达过程中,溜达者对不同时期、不同材料看得多了,记忆、印象也就深了,特别是不同材料间的各种差异会烂熟于心。由于育种的连续性、延续性,溜达者看到当年的幼苗,就会“影”出上一年它们成株或后期的表现。这样,我们看好的类型,特别关注的类型,就会将不同时期的“影像”能够串联起来,或当我们在遇到这样同类的幼苗时,“串联影像”就会出现 ,好幼苗的标准也就较明确了,或者说是:有了。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非要评价那个类型、品系的幼苗更好时,应该是找不到太多的理由,也很难找到适宜的词汇来形容,但是它们的确是有好、有不好之分。这样真的是给“外人”有了云里雾里的感觉。

记得臧书江老师说过一句很高级、但又很朴实的话,这就是:没有太多的理由,好看就行,看着舒服就行。

我估摸,臧老师的这个“好看”和“看着舒服”应该是建立在了“串联影像”上的!

图片

这是我在上庄实验站时假门假势的照片,已经是十多年前了,看着那时还较年轻哈,现在的老喽!看西边,在栅栏外边不远处,就是575路终点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