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起源刍论

 老庄友华 2024-05-01 发布于海南

人类起源刍论

——从猿到人的演化,是多重内因外因合力推动的,

不宜简单说“劳动创造了人”

文/老庄友华

说明这是一篇30多年前的旧作,曾分别刊载于《荆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锦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承蒙两家杂志抬爱,还都给了期刊的头条位置。当然,本文毕竟是作者30岁之前的思考,而且难免带有时代环境的印记。今天再看,自有许多叹息与惭愧。聊以自慰的,惟有当年那份自我思考、求知求真的执着。

导语

人类要认识自己,不能不追索自身的由来。因此,人类起源一直是个极有意义并富有魅力的问题。终于,从漫长的探索之路上,走出了达尔文,走出了恩格斯。他们宣告: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是这一进化的伟大推动力。从此,长期笼罩着人类起源问题上诸多迷障被拨开了。

我们对这个命题疑问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上,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已经不再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完整论述,而是成了一个简单的条文,一个夸大了的绝对化结论。这不仅违背了恩格斯的原意,而且不符合客观事实

理论界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应当源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影响。然而,对劳动的作用如果过分抬高,并且无条件地引申发挥,有可能造成一系列思想混乱,形成重视体力劳动、轻视文化知识的社会环境现在,这种劳动作用绝对化事实上成了划分真理与谬误的一条不容置疑的标准,加上具体学科不加分析地承袭引用,以至于文学、艺术、语言、教育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被简单一律说成了起源于劳动。

我们也许不能说这些教科书的结论完全错了,但至少可以说,有些问题是可以而且需要重新探讨的。最近,有文章对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了异议,认为人类教育并非起源于劳动,而是起源于古猿教育”①。

显然,重新探讨一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命题,研究一下人类起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推动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劳动的作用与局限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是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提出的。这虽然是一篇重于强调"劳动作用”的论文,但恩格斯在表述这一思想时,仍然很有分寸。他写道:“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②

段话中的"某种意义”,显然是一个不可弃置的前提与限制。而且,这种前提与限制,还表现在整篇文章中。因为恩格斯不仅仅只论述了劳动作用,也论述了劳动以外其它因素的作用。比如,他就用很大篇幅论证了劳动作用之外的食物改变,“是这种猿转变成人的化学条件”③。

随便取消前提,只能得出变形的结论。正如我们可以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动物”。但是,如果不要前提去宣称“人是动物”,就十分荒唐了。用这种方法到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中去寻找结论,只能叫作“断章取义”。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专著中,都明显存在这种方法的痕迹:

“劳动不仅供给了人必须的生活资料,同时还创造了人本身。”④

“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关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的唯一科学的说明。”⑤

“问题很明显,劳动创造了人自身,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文学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⑥

诸如此类的说法,还可以列举很多。只略加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些说法与恩格斯的论述实在相去甚远。而且,问题在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种绝对化的结论,无论逻辑推论、还是作事实分析,都会发现这种结论并不准确很不科学。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说法,劳动是必须先于人而存在的。即先有劳动,然后才创造出人来。

劳动是什么?“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改造和使用自然物,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制造生产工具,是劳动的必要条件”⑦;“劳动过程必须包店三个必要的因素:(1)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2)劳动对象;(3)人藉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⑧恩格斯也曾强调: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⑥。.按以上论,可以这样归纳:劳动是人类运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有目的的活动。

显然,劳动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目的,离不开工具。这就意味着,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以外的任何动物(包括类人猿),都不可能进行劳动。所以,劳动是不能脱离人或先于人而存在的。

同时,人也不能脱离或先于劳动而存在“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⑩。旣然,没有劳动就无所谓人,没有人也无所谓劳动,那就只能存在解释,人与劳动是同时出现的。猿开始了真正的劳动时,就己经变成了人;而当猿的活动变成了人的活动时,这活动就可以称为劳动了。因此,"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提法,至少是不够明了、不够准确。

那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这种"劳动”,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恩格斯曾这样描述:“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时从事和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行走时就开始摆脱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转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⑪很明显,这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劳动。

有教科书这样解释“正在形成中的劳动还没有摆脱动物的本能劳动形成,但正是这种劳动在人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的作用。”⑫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认定“创造了人本身”的所谓“劳动”,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需要加注引号的劳动,这是一种动物式的本能活动,也就是类人猿为维持生存而进行的求生活动。既然如此,“求生活动创造了人”,岂不更直截更准确?

第二,如果把“劳动”改为“求生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提法,是否就不再有问题,就比较完满了呢?

事情并不这样简单。因为,既然是动物式的本能活动(或求生活动)创造了人,那么,其他动物不也同时进行着这种本能劳动(或求生活动)吗?为什么同样的年代,同样的环境,同样进行着求生活动,大象只进化了鼻子,长颈鹿只进化了脖子,而猿,也唯有类人猿,却进化着脑与手,并终于从动物界脱颖而出,转变成了人,登上了智慧生命的宝座?

这就是说,单单只靠劳动,是创造不出人来的。

第三,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内部矛盾作用与外部矛盾作用的统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此,他还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子。”⑬

从猿转变到人的发展过程,自然不能例外,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缺少外部条件与内部根据,不能不是内部矛盾作用与外部矛盾作用的统一。这在从猿到人转变中起着作用的多种矛盾多种因素,决不是“劳动”二字可以包罗、可以取代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仅语义不够明了准确,易生歧义,而且违背了恩格斯的原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促使猿向人转化的有哪些矛盾因素?或者说,人类起源究竟有哪些推动力?这正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外部环境的作用力

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不仅存在劳动的作用,也还存在多种内外部因素合力推动。推动人类形成的这些作用力,我们至少可以分出两大类来:即(姑且称为)"自然推动力”与"自身推动力"。

自然推动力是指来自外部的推动力量,如环境变化,迫使猿改变生活方式,食物变化,改变猿的生理状况,从而推动猿的进化,推动猿向人类转化。

环境变化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古猿本来生活在树上,前后肢只有简单分工。由于气温下降、冰川来临,整片整片的森林消失了。猿类只得到地面生活。地面生活的需要,促进了猿的前后肢进一步分工,并终于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⑭。可以说,正是环境变化,迫使猿向着人的方向迈出了具有决定意立的一步。

环境的推动力,还不仅仅只限于这一步。因为"动物完全依赖于自然界,当人类还未表现出改造自然的作用时,动物只是在动物生存的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下,由于自发的生物学过程才发生变化”⑮。可以说,猿的一切活动、一切生理变化,都受着自然界的支配,顺应着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对猿的生活提出新的要求。从猿本身说,这也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谋生能力的需要。而猿类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龍力,是一种“可能”。"需要”与"可能”是一对矛盾,新的"需要”俾使"可能”不断提高,提高了的“可能”又使"需要”成为更加宽泛的概念,。当食肉成为需要的时候,猿才去打猎捕鱼。随着渔猎的“可能”程度逐渐提高,肉类食物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猎食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而范围的扩大又是新的“需要”,它又要求进一步提高“可能”的程度,比如猎获更大更凶猛的动物。

正是这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推动着猿类朝人的方向迅跑。

食物变化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自然推动力。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写道:动物有一种“滥用资源”的本能。“狼不象猎人那样爱护第二年就要替他生小鹿的牝鹿;希腊的山羊不等幼嫩的灌木长大就把它吃光……这种滥用资源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祖先转变成人。在智力和适应能力都比其它一切猿类高得多的一种猿类那里,这种滥用资源必然造成的结果,是食料植物的数目愈来愈复杂,因而输入身体内的材料也愈来愈复杂,而这些材料就是这种猿转变成人的化学条件。”紧接着,恩格斯又特别强调:“但是,这一切还不是真正的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⑯

关于肉类食物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恩格斯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而这又是转变到人的重要一步。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的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这种在形成中的人离植物界越远,他超出动物界也就愈高”。在又谈了“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脑髓的影响”以后,恩格斯不无幽默地结论道;"请素食主义者先生们原谅,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恩格斯还谈到了肉类食物引起的新的有决定意义的两种进步,“即火的使用和动物的驯养,……这两种进步就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⑰。

从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中,可见食物变化,对改变猿的生理状态,对人类起源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自然推动力。

至此,我们分析了自然推动力中两种主要的具体的动力,即环境变化与食物改变对猿转变成人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这种巨大的推动力作用之下,为什么只有类人猿才能有伟大的转变呢?只研究自然推动力,显然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推动力与"劳动”一样,并不是人类起源的完整谜底。因此,我们不能不研究猿类进化的内因或内在动力,即我们所说的自身推动力。

三、古猿内在的推动力

自身推动力是存在于猿本身的推动力量,它推动着猿的进化,同时规定着猿的进化方向。自身推动力,是由猿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这些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条:

(一)发达的大脑。恩格斯把类人猿称为"一种特别高度发展的”⑱,“智力和适应能力都比其他一切猿类高得多的一种猿类。”⑩虽然,猿的大脑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思维,与其它动物还没有质的区别,但是,在量上却己经与其它动物有了很大的悬殊,显然,猿类远比其它一切动物聪明得多。这种聪明的必然结果是它们的猎食活动比其它动物更多地依靠于大脑。也可以说:这正是猿类的求生活动(或“劳动”)与其它动物求生活动的主要的差别所在。因为差别的存在才促使猿类的求生活动没有永远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也正是这种较多的依赖大脑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脑的发达。

一定程度的活动(或劳动)总是同一定程度的脑相联系的。狗脑指挥狗的活动,猿脑指挥猿的活动。任何动物的活动能力,都不能不受脑的质的规定。猿的“劳动”不能不包含猿的"思维”。“劳动”与“”互相限制,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当二者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量的积累就成了质的飞跃,于是,真正的劳动与思维(虽然原始,但与动物己有质的区别)就同时产生了。可以想象:当第一个猿有目的的把第一块石头敲打得比较合用的时候,就是制造工具的开始,也就是原始人的劳动的开始,也就是原始的人思维的开始。这是经过千万年准备之后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从这个时刻起,地球上就有了劳动,同时有了思维,同时也就产生了人。

不可忽视大脑在人类形成过程中、以至人类文明进程中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虽然,恩格斯也曾批评过“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⑳。但他同时又肯定:没有脑,“单靠手是永远造不出蒸汽机来的”㉑。显然,我们不能文明成果完全归功于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千世界,正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二)灵巧的前肢。猿类由于直立行走,前肢越来越多地从事其他活动。恩格斯说:“在猿类中,手和脚的运用己经有了某种分工……手主要用来摘取和拿住食物……有些猿类用手在树林中筑巢,或者象黑猩猩一样在树枝间搭棚以避风雨”。显然,猿的手正如大象的那条鼻子,己经是求生活动的主要器官,长期地经常地活动,使手越来越灵巧。终于,“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完成了:手变得自由了,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代的增加着”。㉒

恩格斯非常重视手的进化对于猿类进化的意义。他写道:“人手的逐渐灵巧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脚适应于直立行走的发展……无疑地也要反过来作用于机体的其他部分"㉓,就是说,手的发展促进着猿的整个身体(当然包括脑)的发展变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虽然"手是劳动的产物”㉔,但它所以能够“逐渐灵巧"、能够"不断获得新的技巧”,是离不开大脑帮助的。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黑猩猩也以手为求生活动的主要器官,也在不断地进行求生活动,却为什么终于不能够逐渐灵巧,永远也产生不岀拉斐尔的绘画来。

(三)弱小的体格。与同为食肉类动物的虎和狮相比,猿的体格,确实过于弱小。虎与狮有了一付强悍的体格,可轻而易举地猎食,大可以"高枕无忧”,“不思上进”。猿却没有这样的优势。但大自然偏有这般的奇妙,凡繁衍下来的动物,总被赋予了某种长处,某种求生的技能。视力不佳的蝙蝠,有“雷达”弥补缺陷。懦弱的鹿,却有足以逃脱强敌追杀的四蹄。就是盲人,也差不多总有一双格外敏锐的耳朵。

大自然赋予猿的,是比较发达的脑和比较灵巧的手。体格弱小,使猿类在艰难的生存竞争中又多了一份艰难。这就迫使它们最大限度地使用着脑与手,促进着脑与手的发展进化。体格弱小,又迫使猿类以群的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从而,又产生出猿转变成人的重要条件——群居。

(四)群居的形态。群居也是猿转变成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恩格斯写过:“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显然不可能从一种非社会化的最近的祖先发展而来”㉕。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写道:“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界实行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㉖。

群居不仅大大提高了猿类抵御残酷的自然力的能力,提高了生存能力;还使猿类的交流经验,互相帮助成为可能,促进了求生活动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且,又使语言的产生成为需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猿类向人的转化。

至此,我们又分析了猿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四种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正是类人猿转变成人的自身推动力。这些特征,说明类人猿己经具备了变成人的某些基因、素质,即己经是人的雏形。这些特征,是猿进化的内在根据,它规定着猿类发展进化的方向。

自身推动力,决定着猿类"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猿的求生活动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决定了猿是手脑并用,而不是用鼻子等去“劳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猿的“劳动”,源于它的自身推动力。

然而,“劳动”又是自身推动力实现的媒介。或者说,自身推动力主要是借助于求生活动(或"劳动”)才发挥作用的。聪明的大脑与灵巧的手,正是通过不断使用,才能不断地向更高级的内容与形式发展。否则,它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劳动”在猿转变成人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猿的特征决定了猿的“劳动”。“劳动”使猿发展进化的自身推动力得以实现,并促进猿的特征向更高级的形式与内容进化。在新的特征的基础上,又产生更高级的“劳动”。如此循环往复,终于产生出了人。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作一个小结:生活在远古的类人猿,具有发达的大脑,灵巧的前肢,弱小的体格和群居的形态等等特征。这是规定着猿的“劳动”形式与进化方向的自身作用力(内在根据)。此外,环境变化,迫使猿改变生活方式;食物变化,促使猿改变生理状况。是推动着猿类进化的自然作用力(外部条件)。类人猿的"劳动”,这种在自然推动力作用下产生、又为自身推动力规定的求生活动,是猿类自身进化得以实现的媒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之下,猿才转变成为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提法,过于简单绝对,不够严谨科学。这不仅因为"劳动”不能涵盖推动类进化多种要素,还因为“劳动”(求生活动)并非猿所独有。所以更重要的,是探究猿的“劳动”与其它动物的“劳动”,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及其原因才是解开人类起源之谜正确路径

最后,再引一段恩格斯的论述作结。众多教科书都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引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结论,却往往忽视了在同一论文,还有一个极为重要观点:“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着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形下,正是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阻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去看清最简单的事物。”㉗这也正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注:

《新华文摘》1985 年第 3 期第 224 页。

⑪⑭⑯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508 页.

③⑨⑩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513 页。

④⑧[苏]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第 510 页。

⑫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第 225 页、第 224 页。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下》第 56 页。

⑮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第 418-419 页。

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 227 页。

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514 页。

⑳同上 515 页。

㉑同上第 457 页。

㉒同上第 509 页。

㉓同上第 510 页。

㉖同上第四卷第 29 页,

㉗同上第三巻第 516 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