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64年,曾国荃攻破天京城,打开太平天国国库,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倦鸟依林 2024-05-01 发布于山西

2022-06-06 14:16:47 来源: 雨宸看历史 安徽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他在清朝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864年,曾国荃攻破天京城,打开太平天国的国库,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太平天国的制度类似于大锅饭,他们的成员不仅要变卖家产上交国库,此外所有打胜仗缴获的金银珠宝统统也要上交,开支全部统筹管理,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的成员并没有财物的自由支配权。

那么照理说,这个国库就应该金银珠宝堆积如山。正因为如此,曾国荃带领的湘军都对这些财物有所觊觎,包括曾国荃自己。

他攻破天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太平天国的国库,打开门一看,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偌大的国库里空空如也,曾国荃不仅冷汗直冒,暗想不好。

为什么不好,原因很简单。

清朝的国库也不富裕,整个朝廷都指望着这次拿太平天国的国库来填补一下亏空,结果啥都没有,那么朝廷的人不会相信,一定会认为是自己贪污了,到时候吃了哑巴亏。

为了找到这些传言中的财富,曾国荃抓来了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任他哥俩怎么审问也问不出来,告知的答案就是这些财富就是个传说,早就用空了。

这么一来,曾国荃就慌了,这就是背黑锅的节奏了。而且曾国荃本身就不太老实,之前就有过把英王陈玉成的财产全部搬回老家的前科,你让朝廷上下怎么听你解释?

曾国荃的哥哥曾国藩老谋深算,他把消灭太平天国的功劳全部算在了别人的头上,而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只是很小的功劳,而且帮弟弟请病告辞,让曾国荃捡回了一条性命。

那么这笔财富到底是不是被曾国荃贪污了呢?这也一直是个争论。

有的人说这笔财富确实被曾国荃贪污了,有的说根本没有这笔财富。

那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当年太平天国到底有没有这笔财富以及曾国荃后来的经济状况。

太平天国刚打下天京的时候确实存有库银,但是后期根本不够军费开支,再说即使有库银,难道会留给你曾国荃?

曾国荃告病回老家后多次向哥哥借钱开支,说明他并没有多少财富。

以此来判断,那么曾国荃确实没有弄到这笔财富。

但是持反对意见的又说,曾国荃在老家曾经盖过一个豪华府邸,这不需要钱吗?这些钱从哪来的?

其实曾国荃是地主出身,家境很不错,此外他一直是湘军统领,6年的俸禄也有不少,他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多少发了一些横财,这些都足够盖一座府邸了吧。

因此,曾国荃大概率是没有找到这笔财产的,因为他们兄弟俩是手握兵权的汉人,少不了满人的猜忌这也是他打开国库后冒冷汗的原因所在。

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1]曾国藩的九弟[2],晚清名将,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

曾国荃在1852年取优贡生1856年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1862年授浙江布政使,寻迁江苏布政使,率所部围困天京(今南京)。1864年攻陷天京,纵兵焚掠。后被授予太子少保头衔,封一等伯爵。[3]同治年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1889年太子太保衔。病亡后追赠太傅,谥忠襄。[3]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曾国荃,清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字沅甫,号叔纯[9]曾氏五兄弟中,曾国荃排行第四,比长兄曾国藩小十三岁

曾国荃少负奇气,跟随曾国藩受学京师,就学于曾国藩,很得乃兄嘉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写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曾国潢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

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书记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1852年(咸丰二年)录取为贡生

屡战天国

创建吉字营

1856年(咸丰六年),石达开进犯江西,曾国藩作战不利,曾国荃与新任吉安知府黄冕商议,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招募兵勇3000人,与周凤山一起合计6000人,赴援江西,对太平军作战,因始攻吉安,故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同年11月,因功加同知衔

1857年(咸丰七年)2月,丁忧回籍。夏,周凤山被太平军击溃,王珍、刘腾鸿阵亡,士气低落。同年10月,在江西巡抚耆龄的保奏下,重新得到起用。1858年(咸丰八年)4月因功升同知,赏顶戴花翎,8月攻克吉安,因功升知府加道员衔。1859年(咸丰九年)5月,在景德镇三战三捷,攻克浮梁,因功升道员

围攻安庆

1860年(咸丰十年)5月围攻安庆,屡次击退英王陈玉成的援军。6月,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但在这关键时候,陈玉成于5月19日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会合洪仁和林绍璋,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8千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4千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就使1万余人的部队陷于孤军作战且没有主帅的境地。5月20日,湘军将领鲍超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6月8日,赤岗岭四垒也被湘军团团围住。最终四垒全部陷落。此战使陈玉成的精锐4千余人全军覆没。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千官兵全部被杀。此时,安庆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只有一些外国商人将粮食偷运过去卖给太平军,曾国荃就派兵士守在航道上,当外国商人的运粮船开来时,就以高于太平军的价格将粮食收买,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就完全断粮了。1861年9月攻陷安庆,因功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同年九月,攻克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取太平天国粮仓运漕镇,因功赏一品顶戴

直取金陵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曾国荃被授为浙江按察使二月升江苏布政使。当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的计划时,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曾国荃。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在清军未按原计划出师前,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秣陵关等地,会同湘军彭玉麟部水师直逼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于同年5月31日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使军队处于孤立突出的险境。曾国藩替他担心不已,写信劝他暂时后退,以求稳妥之策。但是曾国荃却认为:“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丝毫没有退兵的念头。曾国藩准备派李鸿章部前去援助,也遭到他的拒绝。他开始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并结合水师,全力出击,靠2万军队击退了号称20万的太平军援部。曾国藩见他打了胜仗,又赶快劝其趁好即收,撤兵天京,以保全功业。此时已觉胜券在握的曾国荃力排众议云:“贼(指太平军)以全力突围是其故技,向公(向荣)、和公(和春)正以退致挫,今若蹈其覆辙,贼且长驱西上,何芜湖之能保?况贼乌合无纪律,岂可见其众而自怯?”他还谢绝了白齐文指挥下的“常胜军”的支援。

是时江南流行瘟疫,曾国荃军中也开始蔓延,湘军元气大伤。曾国荃在疫病盛行的不利情况下,以寡敌众,力战四十六昼夜,屡次击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的反扑,先后杀死太平天国对王洪春元、德王唐日荣。[57]

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荃被擢升为浙江巡抚,仍统前敌之军。[56]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曾国荃围攻钟山,破天保城,合围天京。六月 ,曾国荃的心腹李臣典点燃埋在天京城墙下面的三万斤火药,一时间“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忽闻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圻之声。墙垣二十馀丈随烟直上……”,天京陷落。曾国荃领兵入城劫掠,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大小将臣三千人,并纵兵焚烧抢掠多日,吞没大量太平天国财宝,大火七日不熄。攻下天京后,曾国荃因功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 但他并没有青云直上,反倒受到官绅的非议和清廷的追究。攻陷天京当天,按照曾国藩事先的安排,曾国荃与杨载福、彭玉麟联衔八百里驰奏报捷,随即受到清廷的严厉指责,抓住“大势粗定,遽回老营”一事横加罪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当时朝廷财政困难,都指望夺取太平天国的国库来救济,而他却报告洪秀全圣库已经没有金银,拒缴所得窑金;二则是他谎报洪秀全之子洪天贵已死,其实正是他的疏忽,才使他们得以脱身。未免招祸,曾国藩在试探出清廷的态度后,遂于八月二十七日专折代曾国荃奏请开缺回籍养病,九月初四日即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曾国荃本就蔑视清廷,心怀不满,得知自己被迫隐退后,遂于大庭广众之中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公开发泄出来,致使曾国藩狼狈万状。为了消解曾国荃内心的不平之气,待其四十一岁生日当日,曾国藩不仅专门指派能说会道的赵烈文前往劝慰,还亲自特写七绝十二首为他祝寿。

屡退复起

1862年(同治元年)1月授浙江按察使,2月升江苏布政使,3月攻克巢县、含山、和州,5月攻克秣陵关,围天京(今南京市),驻营雨花台。曾国荃在疫病盛行的不利情况下,以寡敌众,力战四十六昼夜,屡次击退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的反扑,先后击毙对王洪春元、德王唐日荣。

1863年(同治二年)擢升浙江巡抚,定计直取天京,攻敌之所必救。1864年(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大小头目三千人,曾国荃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曾国荃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10]

曾国荃因为功高多谤,称病开缺回籍。1865年(同治四年)6月起用为山西巡抚12月调湖北巡抚1866年(同治五年)7月奉命帮办湖北军务,镇压新捻军,成为捻军最危险的敌人。次年5月因剿贼无功摘去顶戴,10月因病请假开缺,12月因东捻平定恢复顶戴。

1875年(光绪元年)再次启用为陕西巡抚,历任河东河道总督[11]1876年(光绪二年)调任山西巡抚,正好遇到大旱,曾国荃先后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活饥民六百万,民众感其恩德,为立生祠。1880年(光绪六年),告病乞归。1881年(光绪七年)授陕甘总督兼兵部尚书衔,赴山海关治防1882年(光绪八年)署两广总督光绪九年(1883年)赐紫禁城骑马光绪十年(1884年)历任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一年(1885年),京察,以曾国荃夙著勋勤,开复处分。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归政,推恩加太子太保

功名始终

光绪十六年(1890年)9月在南京病卒于任上,终年66岁。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谥“忠襄”,入祀北京昭忠祠、聚良祠,并在湖南原籍、江苏省城建立专祠。[12]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十四日,经江西巡抚瑞良奏请,清廷以刘坤一、曾国荃“保卫江西,功绩昭著”为由,为二人在江西省城建立专祠,列入祀典。

2主要作品

有《曾忠襄公奏议》存世

曾国荃的遗著有《威毅伯印略》、《曾威毅伯手札》1卷、《曾国荃信札》等,长沙人萧荣爵将其著作结集为《曾忠襄公全集》,内含奏议32卷,书札22卷,批牍5卷,文集2卷,附年谱4卷。 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有《曾国荃全集》6册。

其参与编撰(或领衔)的作品数种,现列出如下:

《宗圣志》20卷,王定安辑,曾国基重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金陵刻本。

《曾子家语》,王定安辑,曾国荃审定,民国碧梧山庄石印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李瀚章、卞宝第修,曾国荃、李元度等募,光绪十一年(1885年)长沙府学尊经阁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曾国荃、张煦等主修,王轩纂,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船山遗书》,受曾国藩之命资刻[13]

自题联

曾国藩像曾国藩像瓶花落砚香归字;窗竹鸣琴韵入弦。

——自题书斋手书行书墨迹联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自箴手书楷体墨迹联

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宗。

——自题手书楷体墨迹

联意正心平,和谦致乐;名成德就,谨慎重言。

——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

三岛路深浮阆苑;九霞觞满奏钧天。

——赠芝岑大公祖仁兄

廉孝相承,世载其德;刚柔相济,功加于民。

——赠清·户部待补知府王启恩

贺赠联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曾国藩赠胞弟曾国荃(贺曾国荃大夫第)

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曾国藩赠(箴)胞弟曾国荃[14]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曾国藩赠(劝戒)胞弟曾国荃

二曾祠

(位于河南省开封)

茅土加名数;神功接混茫。

祀宋贤良,次第谨依言行录;与人家国,凋疏无若靖康年。

事业由德性中来,为名将,为名相,不外名儒,况指授弱弟韬钤,共使千秋垂竹帛;

报祀自畿辅间始,若两江,若两湖,以迄两浙,更仰止中州祠宇,允宜百世荐馨香。

诗词、联语、题铭

曾国荃工古文词,流传下来的诗词、联语、题铭共48篇。[50]《湘潭历代楹联选》还收录有曾国荃作楹联《挽塔齐布》、《挽左宗棠》(两联)、《挽彭玉麟》、《题故居》(两联)、《自题》(三联)、《赠赵烈文》、《赠崑山一兄》。

书迹

曾国荃善书法,其楷书有颜家(颜真卿)法则,其兄曾国藩曾对曾国荃的楷书“爱之不忍释手”,承认自己“楷书不如沅弟(曾国荃)”。 近人马宗霍《霎岳楼笔谈》评价:“忠襄专意率更,腕空笔实,方整中有疏密之美,书学虽不及文正,书才或谓过之。” 传世书迹甚多,以楷书居多,严整端正、苍劲有力,有碑派书法的神采。

3主要成就



军事方面

铁桶扬名

曾国荃信札曾国荃信札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9],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曾国荃比曾国藩小13岁,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16岁时,跟着他的父亲到京师,就学于曾国藩,很得乃兄的嘉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写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曾国潢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书记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不久举优贡。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难。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后攻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负气率部出走,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了沉重打击。洪秀全为扭转危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林绍璋等一批青年将领。首先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下浦口,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随后又在战略要地三河镇之战全歼湘军精锐之师6000余人,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同时毙命。

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攻破了吉安城。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看到了三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15]

安庆剃头

咸丰十年(1860年)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湘江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9年之久。

1860年6月,安庆攻坚战拉开序幕,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一时间,交战双方全力以赴,安庆的争夺成了关系着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军力消长的决战。驻在长江南岸距安庆几十里远的东流的曾国藩,都可清晰地听到交战的火炮轰鸣声,可见战斗的激烈。在这关键时候,太平军首领陈玉成犯了一个大错,5月19日他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会合洪仁和林绍璋,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8千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4千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就使1万余人的部队陷于孤军作战且没有主帅的境地。5月20日,湘军将领鲍超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太平军守将刘沧琳骁勇善战,战斗打得十分激烈。6月8日,赤岗岭四垒也被湘军团团围住,太平军已是山穷水尽。鲍超派人劝降,有三垒太平军被迫投降。刘琳率数百人突围,被湘军穷追,一直追到溪河边,太平军已无力战斗,大部被生擒。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整整打了20天,陈玉成的精锐4千余人全军覆没,赤岗岭投降的太平军和随刘沧琳突围被俘的战士,全部被湘军斩杀,刘琳本人也被肢解。1860年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千官兵全部被杀。

这段时间,战争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死亡一万多人。湘军除在战场上杀戮外,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戮之惨状,连性格极为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

此时,安庆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只有一些外国商人将粮食偷运过去卖给太平军,曾国荃就派兵士守在航道上,当外国商人的运粮船开来时,就以高于太平军的价格将粮食收买,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就完全断粮了。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用地道填埋炸药轰倒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由于饥饿,已拿不动刀枪,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余官兵投降。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杀完1万多人。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

安庆之战,曾国荃又为湘军立了一大功。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清廷以曾国荃“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

深入天京

1862年春,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他又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弟弟曾国荃。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在清军未按原计划出师前,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城,1862年5月31日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使军队处于孤立突出的险境。曾国藩替他担心不已,写信劝他暂时后退,以求稳妥之策。但是曾国荃却认为:“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丝毫没有退兵的念头。曾国藩准备派李鸿章部前去援助,也遭到他的拒绝。他开始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并结合水师,全力出击,靠2万军队击退了号称20万的太平军援部。曾国藩见他打了胜仗,又赶快劝其趁好即收,撤兵天京,以保全功业。此时已觉胜券在握的曾国荃力排众议云:“贼(指太平军)以全力突围是其故技,向公(向荣)、和公(和春)正以退致挫,今若蹈其覆辙,贼且长驱西上,何芜湖之能保?况贼乌合无纪律,岂可见其众而自怯?”他还谢绝了白齐文指挥下的“常胜军”的支援。[16]

湘军入城后,在曾国荃纵容下,肆意践踏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湘军所为,令人发指。曾国荃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在城市被洗劫一空后,为了消赃隐罪,他还纵兵放火烧房,使天京城顿成一片火海,破坏极为严重。曾国荃还命令湘勇把洪秀全的尸首挖出,拖到长江边上浇油烧掉,然后将骨灰填进火炮,点烧引信,打到江中。接着斩杀被俘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达(洪秀全二哥),并大肆杀戮无抵抗能力的太平军[15][17]

政治方面

西安救灾

曾国荃曾国荃曾国荃开缺回籍后,心绪不佳,不久得了一场大病,直到1866年才奉清廷之谕,起任湖北巡抚、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在任山西巡抚期间,正逢晋地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曾国荃多方措款、筹粮,办理救灾度荒事宜竭尽全力。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祠,以纪念他。

光绪三年(1877),曾国荃来山西上任。那一年,正是华北、华东、西北九省发生罕见灾荒之年(时称“丁丑奇荒”)的第二年。

“丁丑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止于光绪四年(1878),山西等一部分地区拖到光绪五年(1879)。灾害蔓延北方九省,受灾人口多达两亿。直接饿死及无力掩埋人畜尸体引起的大瘟疫夺去的人命达1300万!其中山西省1600万居民中就死亡500万人,还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真可谓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

是年(1877)的大致情形是:农田颗粒无收,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把树叶野草都吃光了。旱情不断发展,可食之物罄尽,发生了“人食人”的惨剧。九个省份遭灾,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直隶五省是重灾区,山西最严重,到处都有人吃人的现象。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妇女或孩子活活杀死吃掉的。

就在曾国荃为山西巡抚时,清政府发给他虚衔实职空白执照各2000张,命他数日内离京赴任。五月,朝廷一次给山西的灾民划拨了20万两赈灾银,令曾国荃采买粮食,运往山西赈济。从此之后,朝廷中枢开始大规模的赈济灾民。

曾国荃起程奔赴山西之际,清政府已经下令:允许各省开设捐局。所以,曾国荃到山西时,手里已经拿上了户部发放的两千张空白“鬻爵”文本,可以筹措款项了。自此,山西得到清政府的多项赈灾政策,不能不说与曾国荃有关[18]

史料记载:当年8月,同样灾荒的河南、山西两省,其得到的赈灾救济是不一样的。山西其时已经得到了国家的二十万两赈银、未藉京饷和漕折银十四万七千余两救济银两。同时,朝廷又把八万多石粮食给了山西,给河南的仅仅是四万多石。除了原有的二十万两赈银、未藉京饷和漕折银十四万七千余两之外,山西还得到李鸿章筹措的十万两银子。之后,朝廷又拨了二十万两赈银,而且又明确:七成归山西,三成归河南。几天之后,不知通过何种渠道,清政府认识到河南的灾情也一样厉害,而给山西的赈银似乎还不足以体恤民艰,所以就改为原有的二十万两赈银不再分配,全部划给山西,另外追加二十万两拨给河南。由此,曾国荃与山西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与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商巨子接下了不解之缘。现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许多地方留下了曾国荃的足迹;而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商大户,许多院落甚至留下了曾国荃的墨宝。

修撰《山西通志》

光绪五年(1879),曾国荃两次上奏朝廷,请示重修山西通志,获准后即下全省修志檄文,设馆聘人,展开工作。曾国荃离任后,几任巡抚对纂修工作皆予以支持,《山西通志》遂于光绪十八年(1892)付梓[19]

置办洋务

曾国荃在署理两广、两江总督时,整顿海防,增添轮船、水雷等新式武器,扩建机器局,创办水师学堂。

4家庭生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曾麟书(1790-1857)

派名毓济,字竹亭。秀才。

母亲

江氏

——

长兄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赠太傅,谥号“文正”。

次兄

曾国潢(1820-1886)

原名国英,字澄侯。捐监生出身。主要负责主持家务。

三兄

曾国华(1822-1858)

字温甫,一号深斋、行宽六。三河镇之战随李续宾力战而死,赐骑都尉世职,谥号“愍烈”。

五弟

曾国葆(1829-1862)

字季洪、又字事恒。镇压太平军有功,授知府。病死后赠内阁学士,赐骑都尉世职,谥号“靖毅”。

姐妹

曾国兰

——

曾国蕙

——

曾国芝

——

长子

曾纪瑞(1849-1880)

字伯祥,号符卿,又号酉臣。曾任兵部员外郎。

次子

曾纪官(1852-1881)

曾任户部员外郎、云南司行走兼广东司行走。

孙子

曾广汉(1867-1913)

曾纪瑞长子。袭一等威毅伯爵,曾任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曾广江(1868-1921)

曾纪官之子。附生,特赏举人。

曾广河(1874-1898)

曾纪瑞第三子。监生,特赏员外郎。

曾孙

曾兆龙

——

曾兆祥

——

曾荫椿

——

曾国荃还有一位姐妹,姓名不详,故不列入此表中。

参考资料[20]

5轶事典故



字号别名

曾国荃字子植,字沅甫(他自己有时写作“元甫”),号叔纯,故时人称“曾沅甫”“曾叔纯”。曾国荃字子植,又字沅甫,比曾国藩小十三岁,在曾氏兄弟中排行第四,在族中大排行则是第九,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常称他为“九弟”“植弟”“沅弟”或“沅甫九弟” “老沅”。

曾国荃在攻安庆,陷天京的过程中多次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此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他位加保傅,所以也被称为“宫保” 。死后谥号“忠襄”,后世称“曾忠襄” 。

岐寺题字

岐山寺岐山寺岐山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福州市)南通镇新岐村,踏进寺门,迎面悬挂着四个烫金苍劲有力的大字牌匾:“大雄宝殿”。牌匾在若明若暗的山中阳光映衬下栩栩生辉,光彩夺目,给大殿增添了雄风。这四个大字是谁题写的呢?细看落款:原来是光绪年间一品顶戴、两江总督曾国荃题写的。相传曾国荃当年随着兄长曾国藩统领膘悍、骁勇善战的湘军,南征北战平乱安邦,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替清廷效劳,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使湘军名声日振。以致于官封巡抚、总督。但就是这位总督政治军事上得志,家庭生活却给他造成烦恼。家室二位夫人,婚后多年仍无子嗣。作为饱学儒术之道的总督,封建卫道士思想尤为严重,他想:若无子嗣,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挣来的功名,显赫的地位,万贯家财,谁来继承呢?总督的二位夫人,在家供奉菩萨,日夜香火不断,虔诚信佛,并常常叨念,要丈夫信佛求子,经常外出求佛。曾国荃随行,车来车往每年出入于名寺古刹,久而久之,他也潜移默化,信仰佛教了。

曾国荃像曾国荃像恰在这时,江南名刹岐山禅寺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恩赐。因祸得福,重新修复火灾后的寺院,光绪钦赐寺名“岐山万寿仁瑞寺”并赐镇山宝物三件,拨府库金银若干,半副鸾驾,一路浩浩荡荡由京城北京运往岐山,并晓喻沿途百官,夹道迎送,诣旨:“着两江总督曾国荃具体督办。”曾氏喜不自胜,随携夫人共同前往进香,一路来到了岐山仁瑞寺。后应岐山主持高僧之邀,为新落成的“大雄宝殿”题写了匾额。曾总督时值春风得意,年轻气盛且写得一手好字,所以这块牌匾,入木三分,刚劲有力。揭彩挂匾之日博得百官、地方豪绅以及众僧和香客们的喝彩声。传说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佛祖,后来这位总督,果然子孙旺盛,但其显赫的地位却不能世代相传了。曾国荃作为一代湘军名将,能够千里迢迢来到岐山,诚心敬佛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17]

彭曾恩怨

彭玉麟、曾国荃,一个是湘军水师最重要的将领,一个是湘军陆师最重要的将领。在威名赫赫的湘军中,两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理说,两人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应该和衷共济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请求曾国藩诛杀其老弟曾国荃,给曾国藩造成过巨大的苦恼[21]

十六字箴言

《苌楚斋四笔》的作者刘声木根据晚清“清流派”的要员张佩纶的回忆记述道:曾国荃平太平天国起义时,已“深恶泰西各国”,但鉴于其“兵强”,而不敢轻意妄动。他曾告诫自己亲近的人说:“如果要与西人开战,有十六字的箴言,你需要谨记:'先到先败,后到后败,同到同败,不到不败。’”光绪年间,曾国荃与张佩纶谈到咸丰、同治年间的用兵之事,称自己曾对曾国藩说:“等到粤贼(指太平军)平后,先打捻子(捻军),后打回子,再打鬼子(指西人)。”但被曾国藩劝止。曾国荃夸言:“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办,怎么会有左某(左宗棠)、李某(李鸿章)的名分官位。”张佩纶力劝:“如今捻、回虽已平息,尚有鬼子,世叔(对曾国荃的敬称)立功还不迟。”曾国荃却回答:“只有这一件事,我不愿再办。”张佩纶乘机询问那十六字箴言是否是他自己说的。曾国荃笑着问张佩纶从何人处听来的,张佩纶实情相告。曾国荃听后,也只是戏称此人怎么能泄漏天机,一笑而罢。

安庆剃头

在安庆之战中,光是攻破太平军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营垒的一月内,曾国荃及其所部湘军便杀死了上万太平军。战争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除在战场上杀戮外,湘军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戮之惨状,连性格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

安庆城破后,城内太平军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余官兵投降。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杀完1万多人。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

6史籍记载

曾国荃,字沅甫,湖南湘乡人(现湖南双峰人),大学士国籓之弟也。少负奇气,从国籓受学京师。咸丰二年,举优贡。六年,粤匪石达开犯江西,国籓兵不利。国荃欲赴兄急,与新授吉安知府黄冕议,请於湖南巡抚骆秉章,使募勇三千人,别以周凤山一军,合六千人,同援江西。十一月,克安福,连破贼於大汾河、千金坡,进攻吉安,下旁数县。

七年春,丁父忧回籍。夏,贼麕聚吉安,周凤山军败溃。时王珍、刘腾鸿皆丧亡,士气衰沮。江西巡抚耆龄奏起国荃统吉安诸军,军复振。冬,败石达开於三曲滩,吉安围始合。八年春,克吉水、万安。八月,督水师毁白鹭洲贼船,破城外坚垒,遂克吉安,擒贼首李雅凤。以功累擢知府,撤军还长沙。九年,复赴江西,率朱品隆等军五千馀人援剿景德镇。时诸军与贼相持数月,莫肯先进。国荃至,乃合力败援贼於浮梁南。三战皆捷,火镇市,追歼贼及半,克浮梁,擢道员。江西肃清。

国籓出九江,至黄州,与胡林翼议分路图皖。国荃留军巴河,自还湖南增募为万人。多隆阿、鲍超等既大破贼於太湖、潜山,十年闰三月,国荃乃进军集贤关,规攻安庆。陈玉成来援,击走之。十一年,陈玉成复纠捻众至於菱湖,两岸筑坚垒,与城贼更番来犯。国荃调水师入湖,令弟贞干筑垒湖东以御之。会陈玉成在桐城为多隆阿所败,还趋集贤关,迎击破之。玉成由马踏石遁走,仍留党踞赤冈岭,与菱湖贼垒犄角。国荃困以长壕,鲍超来,合攻,悉破其垒,擒斩万馀。进破安庆城外贼营,毁东门月城。惟北门三石垒坚不可下,令降将程学启选死士缘炮穴入,拔之。陈玉成屡为多隆阿所创,收馀众,纠合捻匪,复屯集贤关,袭官军后路,城贼叶芸来亦倾巢出扑。国荃凭壕而战,屡击却,仍复进,增筑新垒,遣贞干合水师扼菱湖,绝贼粮路。八月,以地雷轰城,克之,歼贼万馀,俘数千。捷闻,以按察使记名,加布政使衔,赐黄马褂。寻以追殄馀贼,赐号伟勇巴图鲁。於是国籓进驻安庆,国荃率师东下规江宁,克无为州,破运漕镇,拔东关,加头品顶戴。分兵守诸隘,自回湖南增募勇营。

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迁江苏布政使。诏以军务紧要,毋庸与兄国籓回避同省。三月,率新募六千人至军,自循江北岸,令弟贞干循南岸,彭玉麟等率水师同进,拔铜城牐、雍家镇诸隘,复巢县、含山、和州,克裕溪口、西梁山。渡江会攻金柱关,乘间袭太平,克之。回克金柱关,贞干亦克芜湖。令彭毓橘截败贼於薛镇渡口,大破之。五月,连夺秣陵关、大胜关要隘。水师进扼江宁护城河口,陆师迳抵城南雨花台驻屯,贼来争,皆击却之。国籓犹以孤军深入为虑,国荃谓:“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会秋疫大作,士卒病者半。贼酋李秀成自苏州纠众数十万来援,结二百馀垒。国荃於要隘增垒,辅以水师,先固粮道。贼环攻六昼夜,彭毓橘等乘其乏出击,破贼营四。贼悉向东路,填壕而进,前仆后继。国荃督军抵御,炮伤颊,裹创力战,贼始退。李世贤又自浙江率十万众至,与秀成合攻,屡掘地道来袭,毁营墙,百计攻袭,皆未得逞。芜湖守将王可升率援师至,国荃简精锐分出,焚贼数垒,馀弃垒走,进击,大破之。先后歼贼数万,围乃解。秀成、世贤引去。是役以病馀之卒,苦战四十馀日,卒保危局,诏嘉奖,颁珍赉。

议者欲令乘胜退保芜湖,国荃以贼虽众,乌合不足畏,不肯退。二年春,国籓亲至视师,见围屯坚定,始决止退军之议。诏擢浙江巡抚,仍统前敌之军规取江宁。四月,攻雨花台及聚宝门外石垒,克之。九洑洲为江宁犄角,贼聚守最坚。国荃偕彭玉麟、杨岳斌往觇形势,合水陆军血战,克之,江面遂清。连克上方桥、江东桥,近城之中和桥、双桥门、七甕桥,稍远之方山、土山、上方门、高桥门、秣陵关、博望镇诸贼垒,以次并下。国荃初至,合各路兵仅二万,至是募围师至五万人。十月,分军扼孝陵卫。李鸿章克苏州,李秀成率败众分布丹阳、句容,自入江宁,劝洪秀全同走,不听,遂留同城守。

三年春,克锺山天保城,城围始合。贼粮匮,城中种麦济饥。国荃迭令掘地道数十处,贼筑月围以拒,士卒多伤亡。会诏李鸿章移师会攻,诸将以城计日可破,耻借力於人,攻益力。鸿章亦不至。国荃虑师老生变,督李臣典等当贼炮密处开地道。既成,悬重赏募死士,李臣典、朱洪章、伍维寿、武明良、谭国泰、刘连捷、沈鸿宾、张诗日、罗雨春誓先登者九人。六月十六日,日加午,地道火发,城崩二十馀丈,李臣典、朱洪章等蚁附争登。贼倾火药轰烧,彭毓橘、萧孚泗手刃退卒数人,遂拥入。朱洪章、沈鸿宾、罗雨春攻中路,向伪天王府;刘连捷、张诗日、谭国泰攻右路,趋神策门,朱南桂等梯城入,合取仪凤门;其左路彭毓橘由内城至通济门,萧孚泗等夺朝阳、洪武门,罗逢元等从聚宝门入,李金洲从通济门入,陈湜、易良虎从旱西、水西门入:於是江宁九门皆破。守陴贼诛杀殆尽,犹保子城。夜半,自纵火焚伪王府,突围走。要截斩数百人,追及湖、熟,俘斩亦数百。洪秀全已前一月死,获其尸於伪宫。其子洪福瑱年十五六,讹言已自焚死,馀党挟之走广德。国荃令闭城救火,搜杀馀贼。获秀全兄洪仁达及李秀成,伏诛[10]。凡伪王主将大小酋目三千馀,皆死乱兵,毙贼十馀万,拔难民数十万。捷闻,诏嘉国荃坚忍成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锡名威毅,赐双眼花翎。

国荃功高多谤,初奏洪福瑱已毙,既而奔窜浙江、江西,仍为诸贼所拥,言者以为口实,遂引疾求退,遣撤部下诸军,温诏慰留;再疏,始允开缺回籍。四年,起授山西巡抚,辞不就。调湖北巡抚,命帮办军务,调旧部剿捻匪。

五年,抵任,汰湖北冗军,增湘军六千,以彭毓橘、郭松林分统之。时捻匪往来鄂、豫之交,国荃檄鲍超由枣阳趋淅川、内乡防西路,郭松林由桐柏、唐县出东路,刘维桢向新野为声援。贼折而北窜,诏郭松林越境会剿。是年冬,败贼於信阳、孝感。贼窜云梦、应城、德安,郭松林击走之,克应城、云梦,又败之皁河、杨泽。松林追贼臼口,中伏受重伤,其弟芳珍战死。彭毓橘破贼於沙口,又败之安陆。国荃以贼多骑,难与追逐,欲困之山地。毓橘偕刘维桢屡战不能大创,贼窜去。总督官文与不协,国荃疏劾其贪庸骄蹇,诏解官文总督任。六年春,贼复犯德安,为刘铭传、鲍超所败,遁入河南境,寻复回窜。彭毓橘恃勇轻进,遇贼蕲州,战殁於六神港。五月,捻匪长驱经河南扰及山东。诏斥诸疆吏防剿日久无功,国荃摘顶,下部议处,寻以病请开缺,允之。

光绪元年,起授陕西巡抚,迁河东河道总督。二年,复调山西巡抚。比年大旱,灾连数省。国荃力行赈恤,官帑之外,告贷诸行省,劝捐协济,分别灾情轻重、赈期久暂,先后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活饥民六百万。善后蠲徭役,岁省民钱钜万。同时荒政,山西为各省之冠,民德之,为立生祠。六年,以疾乞罢,慰留,寻召来京。七年,授陕甘总督,命赴山海关治防,复乞病归。八年,署两广总督。

九年,内召。十年,署礼部尚书,调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寻实授。时法兰西兵犯沿海,中朝和战两议相持。国荃修江海防务,知上海关系诸国商务,法兵不能骤至,驭以镇静。诏遣文臣分赴海疆会办,福建疆吏遂不能主兵。国荃言权不可分,朝廷亦以其老於军事,专倚之。命遣兵轮援台湾,原议五,实遣其三。坐下部议,革职留任。兵轮终不得达,其二折至浙洋,助战镇海有功,和议寻定。十一年,京察,以国荃夙著勋勤,开复处分。十五年,皇太后归政,推恩加太子太保。

国荃治两江凡六年,总揽宏纲,不苛细故,军民相安。十六年,卒于官,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特谥忠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建专祠。孙广汉袭伯爵,官至左副都御史[22]

《清史列传》

《清史稿》卷413《曾国荃传》[23]

7人物争议

曾国荃虽在攻破天京等役中表现突出,为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及部下湘军因在平定天国中嗜杀成性、侵吞财宝的行为,招致后世的猛烈抨击,引发了较大的争议。据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记述,其每克一城,必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而大发横财之后则必回籍购置田产起盖大屋。其为人复张扬跋扈,不知禁忌,早在攻陷天京前即已恶名远扬[24]

待到湘军入天京城后,在曾国荃纵容下,对太平天国有深刻仇恨的湘军大肆杀载天京军民,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城破后,湘军抢劫天京10余日。开始抢劫的目标是诸王王府,后逐户抢劫市民百姓。再后来则是挖地拆屋,掘垃开墓。在劫财过程中,不仅杀死财产的主人,而且相互争抢火并。当时整个天京城都是湘军忙着搜寻财物,大街上挤满肩挑手提,结队成群抢劫而归的湘军士兵。一些不敢参加抢劫的文员,就出钱争购士兵抢来的脏物。曾国荃个人在此过程中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据说“于此中获资数千万”,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清末学者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认为“江南资货,尽入曾军”。

在城市被洗劫一空后,为了消赃隐罪,他还纵兵放火烧房,使天京城顿成一片火海,破坏极为严重。曾国荃还命令湘勇把洪秀全的尸首挖出,拖到长江边上浇油烧掉,然后将骨灰填进火炮,点烧引信,打到江中。

由于湘军破城后竞相烧杀淫掠,炸开的豁口无人把守,方使幼天王等千余人得以脱身而去。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刚被送至雨花台大营,曾国荃就企图将之杀害,理由是“恐有献俘等事,将益朝廷骄也”。

萧一山称,攻破天京后,曾国荃及其部下将领曾集体劝进曾国藩,欲仿陈桥兵变故事,拥立其为帝[24]

为了掩盖他们抢掠的罪迹,曾国基以下将官攻进城去,一面杀人,抢劫,一面四处放火,焚烧房屋。初次入城,太平军与敌进行了顽强的决斗。当守军及城内官民感到必死无疑时,也放火自焚,并焚烧房屋财产,打算与城俱焚。但在抵抗者被屠杀殆尽后,湘军为了销毁脏证,开始放火焚城。大火自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二十六日(7月19日)烧到六月十四日(7月27日),因为天降大雨,才慢慢熄灭。经过杀、掠、焚烧,使这座六朝古都变成了一片丘墟。以致于曾国藩等人都不打算在这里置两江总督署,准备移署于扬州。可见南京被湘军破坏得何等严重。

清廷曾以严厉的态度和口吻警告曾国荃等人不可骤胜而骄,并追查天京窖金与幼天王下落。经曾国藩极力辩驳,婉转对抗,这才使曾国荃等得以保全。

8人物评价


郭嵩焘《致曾国荃》:官保见解气度,涵纳万有,声望又冠绝当时,虽有桀骜横肆之才,亦皆俯首听命。

李鸿章:“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

清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25]

易顺鼎《挽曾国荃联》:干国失三贤,哭大司马(彭玉麟)少司农(曾纪泽)才数月;易名足千古,合胡文忠左文襄为一人。

赵尔巽等《清史稿》:

国荃治两江凡六年,总揽宏纲,不苛细故,军民相安。

曾国荃当苏、浙未复,孤军直捣金陵,在兵事为危机,其成功由於坚忍。铲其本根,则枝蔓自绝,信不世之勋也。屡退复起,朝廷倚为保障,以功名终。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湘乡曾忠襄公国荃,攻克粤贼伪都,勋名喧赫,人所共知,其识见卓越,亦非常人所能及。

汪国垣《光宣以来诗坛旁记》:昔年曾忠襄公以功勋重臣,曾署礼尚。

9艺术形象


在清末民初文学家黄小配创作的小说《宦海升沉录》 [26]、现当代作家高阳的小说《胡雪岩》[27] 及当代作家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28]中均有出场。

参考资料:

1.

名人图像

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导航[引用日期2021-09-20]
2.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和家教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2020-05-19]
3.

曾国荃

学习强国[引用日期2023-04-20]
5.

曾国荃《致峻峰仁弟函》小考

维普期刊[引用日期2022-02-18]
6.

曾国荃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引用日期2023-08-03]
7.

《曾忠襄公奏议》

ctext[引用日期2023-08-03]
8.

曾国荃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引用日期2022-02-21]
9.

曾国荃

学习强国2020-03-16[引用日期2020-03-16]
10.

李秀成的最后时刻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用日期2019-06-09]
11.

东河总督曾国荃治河事迹述略

中文期刊[引用日期2021-12-17]
12.

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十三.1980.

13.

船山遗书 – 书格

书格网[引用日期2023-08-03]
14.

《曾国藩文集》·书信(一)

汉程国学[引用日期2021-11-21]
15.

曾国藩与曾国荃的兄弟关系

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引用日期2019-06-09]
16.

曾国荃(5)_楚汉网-湖北门户

楚汉网-湖北门户[引用日期2021-11-12]
17.

湘军将领曾国荃及其所部湘军述论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用日期2019-06-09]
18.

试析曾国荃在山西“丁戊奇荒”期间的赈灾措施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用日期2019-06-09]
19.

曾国荃的秘书和参谋不好当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用日期2019-06-09]
20.

《清史稿》·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

汉程国学[引用日期2023-05-12]
22.

论曾国荃战争理论与实践的特点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用日期2019-06-09]
24.

曾国藩集团同清政府的矛盾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2023-08-03]
25.

曾国荃为何被骂贪官 历史如何评价曾国荃?

中国文明观察网[引用日期2021-12-26]
27.

《胡雪岩:第三章》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3-05-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