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看完老子与孔子的4次对话,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道

 灵荣轩书斋 2024-05-01 发布于北京

今天回答一下后台一位朋友的留言,也是很早以前我就想写的一篇文章。

图片

图片

讲孔子与老子的相遇。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被人们称为好像是太阳遇见月亮一般的文人之间的相遇:

一个是孔子去向老子请教学习;

另一个就是杜甫遇见了李白,堪称迷弟与偶像的相会,人们说这两次相遇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两次相遇。

今天我们先讲孔子与老子,杜甫与李白以后再说吧。

闻一多也曾说:

“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孔子推崇仁义礼智信,注重世俗规矩;老子讲究道法自然,强调无为。

历史上他们两人相遇被称为人与天的对话,人代表着人道,天代表着天道。孔子就代表人道,老子代表天道。

图片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小老子20岁。他一生先后3次拜见老子,从他们的四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个讲求的是人道,一个讲求的是天道。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相遇,会碰撞出什么火花?他们的三次见面四次对话到底说了什么?……看完受益匪浅,记得收藏哦。

第一次对话

图片

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任职。听说老子博古通今,明得道之要,便前去周朝请教老子。

此时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制度基本崩塌。他对此非常痛心,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一见到老子,孔子便开始诉说他对当今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不满。

老子只是耐心地聆听,笑而不语。

图片

到了黄河边时,老子指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对孔子说了一番话。

老子问:“你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听后不解反问道:“水有何德?”

老子接着就说了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叫“上善若水”:

老子说,行善的最高境界啊,其实就是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却不追求名利处于众生。

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容易接近道。江河之所以是河流的归宿,皆缘于它上游的地理位置。

水虽然看起来很柔弱,但它的韧性很强啊,它上能入天,下能渗地,还能穿透坚石。

水虽然看起来也没有固定的走向,但它可以依托地势而流走,遇障碍它还能迂回,有决口时它就可以奔流。

图片

所以说,如果没有水,万物将无法存活,但它却不争不抢,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也不显露自己的锋芒。

正因为这些特质啊,水才能在自然界不断循环,成为永远的大地之源。

……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凡人如何悟道?老子一句上善若水,让孔子羞愧不已。

孔子也瞬间明白过来:众生都在追求高位,只有水在下方,众生都喜欢舒适,可水却处于危险的地方,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厌恶的,所以没有人相争。

这便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当你不与他人相争,将没有人与你相争。这便是效仿水的德行。

水最接近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会流失,却不会枯竭,它既能洗涤肮脏污秽,也能浮力载物,清面照人。

这不就是为人处事的道吗?

孔子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好讥人之非也。在孔子看来,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被规劝和感化,这也是他思想上的弊端。

听了老子的话孔子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理。

第二次对话

图片
这次孔子问礼老子数日后,可谓收获良多。

离开之际,他向老子郑重辞行,此时,老子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诫。

图片

老子给孔子赠言道: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老子说,有钱的人啊给人送东西,有德的人呢给人送言论,我不富也不贵,给不了你钱财,我就送你几句话吧。

他说当今社会啊,越聪明深察的人越近于死者,因为好议人也。

你特别聪明,也特别敏锐,但更容易遭殃,为什么?

因为你总忍不住去说人家,这样就会引起辩驳,容易得罪别人,从而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这就是发人之恶也,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最后面一句“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老子最后这一句话就是告诫孔子,我们做人做事啊,不要太张扬,不要总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那样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端,要谦虚低调,不张扬,不炫耀,人生才能平稳顺遂,你一定要切记啊。”

……

孔子这次拜见老子同样受益匪浅,回去之后,三天都没有说话,弟子见状便询问他怎么了?

孔子说,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跑,可鸟能用箭射下来,兽可以用网抓住,鱼可以用钩子钩上来,唯独龙可以上天下海不受约束,老子就如传说中的龙一般。

另外据《史记》记载,孔子这次回去后,变得更加谨言慎行,于是向他学习求教的弟子也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孔子这次不虚此行。

第三次对话

图片

这次见面发生在公元前518年,孔子时年34岁,依然一无所成,此时周王室也发生内乱,两个王子争权夺位自立为王,老子也辞官归隐故乡。

已步入中年的孔子感到非常迷茫,因为他的仁政理想一直没有实现。

于是,他又来请教老子。

图片

孔子感叹道:“所有的东西就像河水一样啊,不知不觉就流逝了。我的人生,又该走向何处呢?”

老子回他道: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都遵循兴衰变化的规律,人也不会例外。

“时间万物,生于自然,死于自然,则本性不乱……反之,则烦恼愈情增……”

……

显然孔子的迷茫在老子看来就是想多了,因为在老子看来,一切都应该顺应天道,

所以,老子对孔子说:

“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依照自然规律运行,易如春夏秋冬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运转,飞禽走兽的繁衍,也都是按照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

他们遵循的都是自然之理,人亦是如此,过度的追求仁义,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切都生死荣辱,都是自然的结果,当你接纳了这个事实,内心就不会恐惧慌乱。

但如果你追逐功名,就会为功名所累,那这一生对你来说,不过是束缚自我的囚笼罢了。”

……

孔子通过这次与老子的对话,也逐渐明白过来自己身上的问题,回国后又低调了很多,似乎也更进一步理解了道的意义。

但到真正理解,其实还是在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

第四次对话

图片

孔子与老子两人最后一次会面,发生在27年后,此时孔子已51岁也早已闻名于世,

可是孔子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古代经典,还是没能领悟“道”的真谛。

于是又前往求教老子,何谓天道。

图片

孔子对老子说:“我从古代经典中寻求,花费了5年时间也无法获得,后来又从阴阳变化中寻找,用了12年的时间也无法领悟,怎么才能领悟道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说清楚的道就不是真的道了,这个要用心去悟呀。”

接着老子又告诉他:“想要窥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舍弃万物的不同,而看到万物共通之处。”

孔子不解的问:“观察到相同之处又怎么样呢?”

老子回道:“从同质的一面去看,物我、是非、生死、昼夜、福祸……都没什么区别。

所有东西分不出一个高低贵贱,你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失去什么而沮丧了,

当你悟道了这一点,你的心中就会如同古井一般,不起波澜,自得其乐,再也没有烦心事了”

孔子听后依旧不解,万事万物各有其质,怎么能看作是一样的东西呢?

老子回复道:“道看不到也摸不到,怎么能用眼睛看的到呢?

但如果你试着用心去感受就不一样了,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是世间万物的源头呀……”

老子接着说:如果道可以奉献,岂不是人人都会将它献给君主?如果道可以敬承,那人人都会拿来孝敬师长?或者说如果道可以传承,那人人都会传授给自己子孙了……

很显然,这一切都不可能,心中没有主宰,道就不会停留。”

经过老子的一番细说,孔子才顿然领悟过来:原来道其实是一种规律,是一切心中的主宰。

……

以上就是老子与孔子的四次对话,每次都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理解了悟道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即便是孔子这样的人物,对道的理解都花了大半辈子时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所以,禅悟是一生的修行,人生也应该是一场修行,而不仅仅是为了追逐名利的过程而已……

——共勉。

喜欢木雕工艺品的朋友可以加我本人微信,厂家直销,题材广泛,欢迎垂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