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年前,美国曾做过一个实验,将4男4女关一起两年,结果怎样?

 泰荣林黑皮 2024-05-0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来源:网络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对外太空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期许。

图片

各国纷纷向外太空发射了无数探测器,为未来移居外星球做准备,以美国为首,水手号系列火星探测器的成功让火星移民的热潮在全球掀起。

一位名叫艾伦·索罗的前橄榄球运动员,看到了在这股热潮中赚足眼球的商机,他联合科学家们,提出了一项宏伟而疯狂的生物圈2号计划。

图片

其核心就是在地球上仿造一个微型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以此模拟人类未来在火星等外太空星球的生存环境。

艾伦深知,要让这个浩大的计划付诸实施,除了科学理论的支撑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他果断放下昂贵的生意社交,四处奔走、推销这个概念,终于说服了一位富有的慈善家艾德·巴斯出资1.5亿美元,为生物圈2号的建设买了单。

紧接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施工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区拉开序幕,科学家们耗资重金,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区域内,竖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穹顶建筑。

图片

这个直径约110米、高达26米的生物圈,在内部复制了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从热带雨林、海洋到荒漠,应有尽有。

里面甚至还有近4000种植物和上千种动物与微生物,让整个生态系统看上去活灵活现。

建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这个密闭的空间内维持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图片

经过反复试验,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案——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使圈内的氧气浓度达到21%的自然界水平。

随着生物圈2号最终建成,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科学家们面前:谁将成为这个濒临疯狂的实验的入住者?

图片

通过层层筛选,终于有8名优秀科研人员加入了实验行列,他们分别来自植物学、农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知识结构互为补充,专业素养过硬。

为了让他们在实验中游刃有余,科学家们还为这8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封闭训练,让他们提前熟悉隔离环境,并学习基本的农牧种植技能。

图片

在心理素质测试环节,他们更是接受了酷刑般的挑战,从极端环境模拟到人际压力测试,旨在锻炼他们的毅力和应变能力。

只有通过这一切,他们才配代表人类,开启生物圈2号的实验之旅。

图片

1991年9月26日,8名实验者正式进驻生物圈2号,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隔离生存。

当时,无数专家学者、政要名流都在为他们加油鼓劲,对他们在这个小宇宙能否全身而退虎视眈眈。

图片

8名参与者兴致勃勃的走进了生物圈2号,他们将在里面生活两年时间。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他们安排好每天的工作时间,生活也很平静,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遇到各种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问题。

生物圈出产的物资压根就不够八个人消耗,而且农作物时常遭受病虫害的袭扰,参与者们经常饥肠辘辘。

他们为了改善伙食,曾试着捕捉生物圈内的动物,可这个愚蠢的举动,导致了某些生态链崩坏,生物圈内的情况愈发混乱。

防失联,请添加备用号:

除此之外,生物圈本身也存在着技术问题。

在建设之初,生物圈内的氧气足够满足几人的生存,可当实验真正开始后,一旦关闭通气阀,生物圈内的氧气就会急速下降。

这其实已经证明了生物圈的失败,因此想要长期在外太空生存,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氧气。

图片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者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起初大家生活的很和睦,每天有说有笑,可慢慢的,大家有了矛盾,到第九个月时,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八个人分裂成了互相漠视的两派。

当时,他们就算彼此擦身而过,也互不搭理,甚至是项目结束十余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依旧表现的相当陌生和尴尬。

在实验磕磕绊绊的进行两年后,参与实验的八名人员已经被“折磨”的不成人形,个个廋骨嶙峋,他们的精神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两年来,他们都在竭力维持这个失去平衡的微型生态系统,但收效甚微,事实上,失控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生物圈2号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化、退化。

为了避免出现生命危险,科研团队最终停止了生物圈2号实验。

如今,生物圈2号已经捐赠给了亚利桑那大学,那曾引领航空科技浪潮的玻璃穹顶上布满了裂痕,参天的钢架遍体鳞伤。

许多科研人员汇聚于此,在这个残破的过去,延续对未来的探索之旅。

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失败的实验,更是人类在通往浩瀚宇宙征途上的一次磨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