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

 白龙大神 2024-05-03 发布于四川





瓶卷唇小口,短頸,溜肩,上腹圓鼓,腹下逐漸收斂,體形修長,淺圈足。造型修長 秀雅,器身有接胎凸棱,近底部稍外撇,足外緣有斜削刀痕,器底露胎,沙底呈火石 紅色斑。器內外施釉,外壁白釉地下以釉裏紅繪七層裝飾圖案,紋飾間以弦紋相間 隔。頸部飾蕉葉紋,肩部飾如意紋、卷草紋及纏枝菊紋,腹部繪以松、竹、梅,並配 上芭蕉、山茶花和山石襯托,構成「歲寒三友」為主題畫面,象徵高潔志向。腹下飾 波濤海水紋,脛部飾變體仰覆蓮紋一周,挺秀中帶有柔美之姿。

整器胎體潔白,釉質細膩堅緻,白釉透明而微微泛青,釉裏紅發色淺淡中帶灰,紋飾圖案 豐富,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透露出別緻典雅美感。釉裏紅梅瓶甚為稀有,在南京博物院 收藏各類約四十三萬餘件文物中,僅有兩件出自宋氏家族的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精品, 分別為明初駙馬都尉宋琥和永樂皇帝之女安成公主所藏,南京博物院庋藏明洪武〈釉裏紅 歲寒三友紋梅瓶〉(圖一)及明正統宋鉉夫婦藏,南京博物院庋藏明早期〈釉裏紅歲寒三友 圖梅瓶〉(圖二),其整器造型、構圖及紋飾,皆與本品極為相似,可資參考。


圖一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H41.7cm,1957 年江蘇省江寧縣東善橋響龍山 
明初駙馬都尉宋琥和永樂皇帝之女安成公主的合葬墓出土,南京博物院庋藏,出處:摘錄自南京博物院網站
圖二 明早期〈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 H36.3cm,1991 年 2 月南京江寧東善橋鄉前盛村 
明正統十三年 (1448 年 ) 宋鉉夫婦合葬墓出土,南京博物院庋藏,​​​出處:摘錄自南京博物院網站
宋氏家族為明代著名功勳世家。明成祖即位後,宋晟入朝,為明朝開國功臣西寧侯,世襲 指揮使;其次子宋琥,繼嗣侯爵,娶明成祖女安成公主;為軍事將領、駙馬都尉;長孫宋 鉉,官授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據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從造型與紋飾判斷,宋琥與其長 子宋鉉所擁有的〈釉裏紅松竹梅圖梅瓶〉,均應來自宮廷賞賜之珍寶,象徵君臣間之恩義。

細觀之,本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造型修長而秀麗,構 圖舒朗,主體紋飾與輔助紋飾和諧得體,再加上白底的襯托,產生國 畫般的藝術效果。


圖三 南宋 趙孟堅〈歲寒三友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釉裏紅是中國元代創燒的一種瓷器品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製各種圖案 紋飾,再於其上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紅色,故名「釉裏紅」,屬釉下彩瓷。氧 化銅對燒成時窯內溫度和氣氛的要求極為嚴格,致使釉裏紅瓷器的燒成難度甚大,成品率 極低,數量稀少珍貴。 

釉裏紅瓷器在洪武朝盛極一時,與明太祖以紅色為貴的禮制密切相關, 朝廷於洪武二年景德鎮設置御窯廠,匯集全國最優秀瓷匠,壟斷優質製 瓷原料和燒瓷燃料,不惜工本,燒造出至精至美的官窯產品,僅王公貴 族能擁有,可謂鳳毛麟角。

再據《明史》卷六十七《輿服三》載:「(洪武)三年(1370 年),禮部言歷代異尚⋯⋯今 國家承元之後,取法週、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從之。」可見紅色不僅是明代至 高無上的顏色,更代表莊嚴禮制以及明室對朱紅的專有權,催生釉裏紅器的燒造。此類佳 瓷風格古樸厚重,器形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充分展示明朝開國之君的胸懷與氣度。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取其玉潔冰清、傲 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也藉以比喻友誼忠貞,亦視為常青不老、生命旺盛的象徵。在文學、 藝術中得到許多文人的青睞與讚賞。詩文讚譽如北宋大文豪蘇軾:「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 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繪畫表現上,如台北故宮博物院庋藏南宋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圖三),透過松、竹、梅表達清高堅貞的文人理想品格。本件明洪武〈釉裏 紅歲寒三友圖梅瓶〉,造型端莊大氣,歲寒三友之構圖豐富飽滿,布局精妙,釉裏紅發色濃 淡相宜,展現明代皇家瑰寶精妙與優雅氣韻。本品傳至日本為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近衛 家」之貴重收藏品,昭和元年七月(1927 年),永藏商事株式會社以金一千三百円購入,再 由社長久手堅憲二珍藏,彌足珍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