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谷雨后十五日,一般在5月6日前后,北斗星斗柄指东南方,即巽位,太阳运行至黄经45度。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开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万物开始长大,自然界进入一个新的生长周期。《礼记·月令》中云“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这个季节,温度迅速升高,各种植物生长迅速,尤其是像王瓜这种藤蔓类植物。 立夏,又叫“春尽日”,处于暮春与初夏的交接期,这个时候,花繁叶茂,春去匆匆,一波又一波花事迎着春天,向着夏日奔来;这个时候,草木仿佛有一种愈近晚春,愈发努力绽放的心情;这个时候,绿茵渐浓,花落渐多,人们的心里多了许多说不出的感触,而诗人们则把这些感触,一一寄托在诗行里,写了出来。 [清]恽寿平《湖山春暖图》(局部)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北方的四月中旬,杨花榆荚就已经满天纷飞了。我们很气恼眼睛里、鼻子里、嘴里都飞入了挡也挡不住,擦又不好擦的柳絮。可韩老先生的心态好,他略带讥讽,又不无温柔,说它们没啥别的本事,就只能起劲儿地漫天飞舞啦。其实,榆荚,就是榆钱儿,趁着嫩的时候,撸下来,做榆钱儿饼吃,还是挺好吃的。 [明]仇英《春山吟赏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遥遥地致意昌龄君,也是以“杨花落尽”标记了时间和季节,听说朋友被贬去龙标(今湖南洪江西)这样一个荒芜偏僻之地,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李白就是现代人口中的“e人”(e是extraversion的首字母,指外倾型人格),不能亲往相送,那就寄我的心给明月,让它陪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今湖南怀化)西吧。不知昌龄收到这封诗信后,荒野中抬头望月,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番波澜起伏。更让人好奇的是,这首诗,当时是靠驿站的马匹,一站一站送到昌龄手中,还是靠李白的粉丝们,口耳相传,抄录转递,特快送达的? 晚春,暮春,落花,这些在古诗里往往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意象,自带淡淡的忧伤。 [明]居节《江南新雨》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里的江南,是潭州(今湖南长沙)。安史之乱后,玄宗时的著名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老杜与他,长沙相逢,自是一番感慨。风景虽好,却是暮春。一切仿佛东流水,无可阻拦地渐渐逝去了。老杜在诗里仿佛什么实际的感慨都没说,一个“落花时节”仿佛又都说尽了。 我们读过很多描写春夏景色的古诗,在这些诗里,常有一个可爱的身影,那就是啼鸣婉转的黄鹂鸟。它长着一身漂亮的嫩黄的羽毛,喜欢在阔大的树林或者田园里筑巢。立夏时节,它们忙着繁殖、抚育下一代,一窝大约有两三枚蛋,一般15天左右幼鸟便能破壳而出,黄鹂夫妇一起抚养幼鸟。所以杜甫看到的经常是两只黄鹂比翼双飞。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有很多品种,其中黑枕黄鹂,又叫黄莺。因为黄莺叫得特别好听,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少不了它的身影。 ![]()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黄鹂倒是打破了寂静,可是春深叶茂,潮急雨密,只听得到它的鸣叫,却也不见它的身影。跟着韦应物的这一游,有没有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几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样是听到黄鹂的鸣叫,宋代的曾几却和韦应物有着完全不同的情绪。他在去衢州的往返途中,细腻地感知到景致的变化,正是由于黄鹂鸟的到来。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明代的《月令广义》记“嘉吴纪俗,于立夏日噉青梅,云令人终岁神清,不昏睡”,说是立夏日吃青梅,能令人一年都神清气爽,不昏昏沉沉。江南梅子成熟时,多雨,以至于人们常以梅和雨命名此季——梅雨季。曾几运气好,竟然赶上了一个“日日晴”的梅雨季,诗行里仿佛能见到诗人得此“小确幸”而眉开眼笑的样子。“小溪泛尽却山行”,走了那么远的路,兴致却非常好,说到绿阴依然,没有比来的路上减少,反而还添加了黄鹂轻盈的啼叫。 暮春的忧伤不能过久,因为立夏的热烈生长,我们得赶上。向曾几学习吧,感受这个夏天美好的一切,珍惜大自然赠与我们的每一声鸟鸣,每一片绿阴,展现属于我们自己的蓬勃向上的生长。 本文插图及音频均摘自人教版“必备古诗文”系列图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