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丨伍炳彩学术与经验探讨(第381期)

 手写的从前6688 2024-05-05 发布于山西

临床集锦

伍炳彩学术与经验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  宋健平研究员

江西中医药大学  伍建光教授

图片

国医大师    伍炳彩

伍炳彩(1940年~),江西吉安县人。1966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后,即留校任教,师承姚荷生教授。先后担任中药、方剂、内科、金匮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曾任江西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课余时间长期坚持临床工作,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疾苦,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医疗威信。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5年评为教授,2017年评为国医大师。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西省政协委员、南昌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新药评审委员。

(一)学术思想

1.学宗仲景,善识脉理

伍氏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50余年,对仲景学说的研究有较高的造诣。《金匮》是一千八百年前的医学巨著,文字古涩,察症候而少言病理,列方药而不讲药理,因而难解条文较多,尤其是有关脉象的条文,更是扑朔迷离,难以理解。伍氏上联《内经》、《难经》,旁参《伤寒》,下联临床,通过对《金匮》全书398节条文的研究,发现涉及脉象的条文即有183条,占相当大的比例,是仲景杂病学的精华。要登堂入室,窥探仲师脉学精髓,伍氏提出需明确以下5个问题;

(1)明确“寸口脉”的不同所指。寸口,现在一般指寸、关、尺三部,但在《金匮》中,“寸口脉”有二层含义;凡条文中寸口与关上、尺中并提的,则仅指两手寸脉;如单提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阳并举的,则此寸口包括两手寸、关、尺三部。

(2)当明《金匮》对诊脉部位的不同用法。《金匮》诊脉部位与现在有异,它使用的有4种,即寸口部法、趺阳诊法、少阴诊法、少阳诊法,并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外感病独取寸口法;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右溪脉);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

(3)《金匮》论脉有相对与绝对之分。如“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本节的脉浮是绝对的,主表,故原文说“宜利小便发汗”。又如“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其脉浮则是相对的,因其病在下焦,故尺脉当沉,因此寸、关显得相对浮,这个浮脉也不主表证。   

(4)《金匮》有些脉象的概念与现在有所不同。如对大脉的理解,有的当指洪脉,或指浮脉,或为革脉,或指浮大无根之脉;“数”不一定表示脉的快慢,而是指脉的动态,如胸痹发作时,其脉表现为一种躁动之象;“微”有时指脉象,有时为形容词;弦与紧有时互用等。

(5)一病可见数脉,一脉又主多病。如宿食可见三脉;“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为宿食久停的脉象;“脉数而滑者”为宿食新停的脉象;“脉紧如转索无常者”为宿食邪正相搏的脉象。明确以上这些概念,这些难解条文也就迎刃而解。

2.擅调杂病,分步治疗

疑难杂病,病机常为寒热虚实错杂,治疗若同时顾及,药物之间又互相牵制,寒温相掣,升降难司,效难如意。伍氏根据《伤寒》与《金匮》的理论,提出杂病当分步治疗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

(1)先表后里法:针对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后清里,因为表解里易和。反之,表里无序,反治其里,易引邪深入。

(2)先清后补法:针对虚实夹杂证,“先治其实,后治其虚。”先清邪后补虚,清除在外之无形之邪,在里之痰、饮、水、瘀血等有形之邪,邪去正复,虚才能受补,对正虚而挟有湿邪的病人,尤其要使用先清后补法。

(3)先补脾胃法:五脏虛损,阴阳气血诸不足,虚不受补者,当先补脾开胃进食,益其生气,《金匮》用建中类方、薯蓣丸治之,伍氏常用张锡纯的资生汤调治,疗效卓著。

(二)经验专长

伍氏临床精于內科,治病擅长杂病调理。娴熟四诊,详于问诊重视脉诊。复杂病证,善抓主要矛盾,选方用药灵活,经验宏富。擅治中医的肝病、湿病、表证,西医的肝炎、肾炎、心律失常、久热不退等疾病。

1.湿病

伍氏认为湿是阴邪,其性濡滞而不扬,喜与它邪相合,因而临床证候复杂,似是而非,常致误诊。湿病的辨别,应掌握湿邪的基本特性,除一般书上所说的湿病的临床特点外,伍氏认为小便混浊、汗出不透、苔厚、口粘、身热足冷均是湿病的症候特点。因此,伍氏提出湿病“五辨”。   

 (1)辨小便清浊:凡小便混浊或尿有白色絮状沉淀者,多为湿阻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小便色白混浊为寒湿;小便色黄赤混浊或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则为湿热。伍氏每据小便清浊的变化,判断湿邪的消长进退,浊重则湿多,浊轻则湿少,浊增则湿增,浊退则湿去。

(2)测汗出是否透彻: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湿为阴邪,易困阻气机腠理开阖失司,必致汗出异常。临床所见湿病之汗,或自汗疑似气虚,或盗汗状若阴虚,或大汗疑为里热,或微汗误为风热,但总以汗出不能畅达周身,不能透达下肢,常出现齐颈而还、齐腰而还、齐膝而还,这都是湿邪的辨证要点。

(3)辨舌苔厚薄;舌象对湿病的辨证至关重要。“苔乃胃气之所薰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湿病不论邪在何处,多见舌苔厚,或白厚,或黄厚,或灰厚,但若湿阻中焦,舌苔必厚。苔厚而润,水湿偏重;苔厚而燥,湿从热化;色白属寒,色黄、灰属热。“苔垢厚者,病气有余。”(《辨舌指南》)舌苔厚薄的消长,也往往提示湿邪之进退,可判明湿病的转归。

(4)身热足冷是湿郁:湿病发热,除具有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等特点外,伍氏认为身热足冷是湿病发热的常见现象。魏念庭说;“病有身热足寒者,外感之风邪,郁于表分则身热,郁挟之湿,阻于里分则足寒也。”(《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故发热久不退患者,伍氏常摸脚部,以辨是否挟有湿邪。

(5)口粘不爽是湿阻:伍氏认为,病人自觉口中粘腻不爽,甚如口含浆糊,口涩甚如口含木屑,即使舌苔不厚,也是湿邪阻滞的表现。口粘而苦为湿热,口粘而淡为脾虚有湿或寒湿,口粘而甜为脾湿。

湿病的洽疗,选方用药最应精巧。杂病夹湿,在阳盛之体多为湿热,阴盛之体则为寒湿,治疗皆当从三焦辨治。伍氏灵活化裁《伤寒》、《金匮》、《温病条辨》诸方,熔经方、时方于一炉,方药极具特色,特别是治疗湿阻清窍、燥湿相间证,独具匠心。湿阻咽喉,喉梗咽痛,咽峡红,间有水泡,苔黄寸浮,银翘马勃散主之,尿短加芦根、滑石、桔梗,喉痒加蝉蜕、僵蚕,头重加豨莶草、蔓荆子,呕逆合温胆汤。湿阻鼻窍,前额重痛,鼻塞流涕,苔黄寸浮,病在阳明,葛根芩连汤加辛夷、白芷、薄荷、葱、茶。湿热化燥,恶寒发热,咳嗽痰少,口粘纳少,腹胀尿短,唇鼻干燥,口燥多饮,苔腻寸浮,吴鞠通称之为“肺疟”,伍氏诊为燥湿相间证,杏仁汤主之。该方用治夏秋感冒,久热、久咳不已,用西药抗菌、抗病毒等治疗无效者,常能“一剂知,二剂已”,被称为是“夏秋特效退热止咳剂”。

2.表证

伍氏善于诊治表证。时病表证,根据四时节气不同,六淫偏颇之异,辨证选方。

杂病兼表,痼疾新感,表证往往不典型,无明显的鼻塞流涕、咳嗽吐痰、恶寒发热等表象,而表现为痼疾加重。痼疾在胃,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多见胃脘痛增、泛恶纳减;痼疾在肾,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患者,则为水肿加剧、尿蛋白增加;痼疾在肠,如慢性结肠炎患者,则见腹痛加重、大便次数增多。总之诊断较因难,伍氏认为,此时须借助切脉,凡脉浮或寸脉浮,即认为有表证或兼有表证。表证重当先治表,可按四时表证治之。表证轻者可在治病同时兼顾,伍氏对于胃痛、腹痛、胸痛等疾病,常在治杂病方中加香附、紫苏,若方药对路,表解有助于痼疾痊愈,有时可收出乎意料之功。如某银行女职员,30岁,患排卵期腰痛3年,每至月经中期第14~15天,即出现两侧腰痛如折,剧痛难忍,肌注度冷丁、吗啡也只能暂缓其痛,反复住院,多处求医,痛苦不堪。患者身体健壮,无他不适,唯见咽峡暗红、中夹水泡,切其脉两寸均浮。诊为风热夹湿、阻滞咽喉。伍氏从表论治,银翘马勃散加蝉蜕、滑石、桔梗、芦根,服7剂后,适至经期第15天,未再腰痛。继服10剂,3年痼疾,竞获痊愈,随访1年,病未再发。

3.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病机是湿热或寒湿蕴结,薰蒸肝胆,侵入血分,病属气血同病。伍氏认为甲肝湿热或寒湿重在气分,病位尚浅,当以清利湿热解毒或温化寒湿为法,见效较快。乙肝湿热或寒湿多深入血分,病位较深,治法除清透湿热解毒或温化寒湿为法外,还要活血,疗效以黄疸型为佳,无黄疸型或乙肝带毒者欠佳,原因是前者正强抗邪有力,后者正邪力均、邪深正气无力拒之。对于湿热黄疸或表现为转氨酶、麝浊、锌浊升高者,均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透邪为法,常用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化裁,常用药如:茵陈、连翘、山栀、木通、滑石、藿香、大黄、蛇舌草、土茯苓、忍冬藤、紫草、茜草、丹皮、炒甲珠等。

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的治疗,伍氏认为当遵循《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当治肝(疏肝、清肝、养肝等)不效,临证又见脾失所主、脾经所经过部位的表现,如口粘纳差、脘腹胀痛、神疲乏力、面黄脉濡等,应从脾论治。或根据《内经》说“厥阴不治,求之阳明”从胃论治。具体来讲,可从以下3个方面求治:

一是从湿热或寒湿论治。湿热为患,口苦口粘,脘腹胀痛,大便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尿黄短,苔黄腻,脉濡数,伍氏常用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连朴饮、黄芩温胆汤等;寒湿为患,口粘泛恶.脘腹胀满,肢冷便稀,苔白脉迟,常用平胃散、加减正气散等。

二是从脾论治。证属厥阴寒化,太阴虚寒,常见脘腹冷痛、口泛清水、便溏尿清、乏力脉弱,可用茵陈理中汤、厚朴温中汤、茵陈四逆汤等。

三是从胃论治。证属厥阴热化,阳明胃热,口苦口臭,牙龈出血,胃脘灼热,嘈杂善饥,脉数苔黄,伍氏常用玉女煎、甘露饮加减,若大便干结,也可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总之,谨守病机,肝病治脾,常收显效。    4.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属中医的“风水”范畴。伍氏认为急性肾炎是外邪与内湿合病,肺失宣降,不能通畅水道。风水水肿,以面部先肿或上半身先肿、肿势急骤、脉浮为临床特征。若脉不浮,但肿势急骤,腰以上为甚,亦属风水。《内经》说“面肿曰风”,可见风水水肿,治疗当宣肺气、散表邪、祛外风、利水道。

伍氏运用解表法治疗急性肾炎,常佐以导利水湿,习用益母草配白茅根,通行气血、利水消肿,促使肾炎痊愈。风寒束肺,表实无汗用麻黄加术汤合益母草、白茅根;风湿表虚,汗出恶风,身重脉浮,防已黄芪汤加益母草、白茅根;水肿急骤颜面先肿,腰以上为甚,伴背寒肢冷、脉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益母草、白茅根;外寒内饮,喘咳痰稀,用小青龙汤加益母草、白茅根;外寒里热,咽喉肿痛,恶寒无汗,用越婢汤加益母草、白茅根;风湿在表,身重骨节痛,可用麻杏苡甘汤加益母草、白茅根;风湿郁热,兼入血分,风疹隐疹,尿黄口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益母草、白茅根;风热在表,咽红稍咳,恶寒微热,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益母草、白茅根。此外,急性肾炎也有因感燥而肿者,肾炎本身有湿,如外感燥邪,外燥里湿,而成燥湿相兼之候,不过其诊断较为困难,目前只能根据其脉症,作出拟诊而已,治疗可用桑杏汤、杏仁汤加减。

急性肾炎肿消之后,往往留下脉浮或寸脉浮等体征,伍氏认为病仍在表,应该继续使用解表方法,切不可补益太早,以免闭门留寇。

原载《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作者简介]

宋健平,男,江西会昌人,1965年3月14日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世界卫生组织临时疟疾顾问,全国消除疟疾专家指导组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外交流合作专家咨询委员等职务。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先后主持和参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市级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和省部科技奖。

伍建光,男,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中医师,心血管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副组长。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发表论文10余篇:《心律失常治法探讨》、《发热治验4则》、《<金匮要略>方的临床应用》、《试析<金匮要略>对血分湿热的论述及与气分湿热之异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伍炳彩运用温胆汤经验》、《伍炳彩治疗饮证验案四则》、《巧辨湿热、活用名方——伍炳彩治疑难发热经验》、《伍炳彩应用当归芍药散经验》、《辨病位要义浅识》等。擅长辨证诊治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

校核丨虞胜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