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爬上蜡烛山顶,我就是一束光

 昵称45109175 2024-05-06 发布于浙江

古时民俗如此,点蜡烛时一次点两只,  一只敬天敬地敬祖先, 一只似明灯,给活在当下的自己照亮前程,指引后人明事理、走正道。岚皋的两只蜡烛,是两座对峙的石头山,在岚河畔擎天而立,海拔1552米,陡峭的山壁似被刀劈斧削过,突兀险峻作欲燃状,上有日月护佑,下有岚河滋养,千年万年,教化于人;岁月如梭,世事更迭,它却历久弥新;春去秋来,叶落一堆,它仍双峰双秀,属县境内的八景之一,名为“蜡烛双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是奇景,也是警示!

我是岚皋本土人。在我们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岚皋县古称砖坪,衙门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按惯例应坐北朝南,然而南面是高而陡峭的中梁子山,堵在门口拦住去路。正门向南,县太爷自然不愿沦为“仰视”百姓的挫子。所以,岚皋衙门自古以来都是朝北的,北面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近有岚河滩,20公里处有蜡烛山,吉祥之光迎面而来。修建衙门是千古大事,万里挑一的风水大师前瞻后顾,罗盘左转右转,手指掐掐算算,择了吉日吉时。奇迹出现了,砖坪衙门破土动工时,蜡烛山灵光乍现,山顶林木自燃,两束光柱朝衙门照射,此乃天助神威,大吉之兆……


蜡烛山的灵性一直诱惑着我,一千次想爬上山顶一探究竟,多少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才第一次付诸行动。每年返乡回家去岚皋县城途经蜡烛山景区时,总把脑袋伸出车窗外,对两座蜡烛石峰行注目礼。囿于山道艰险且路线不熟,加之每次回乡的时间仓促,只好找个理由自我安慰道“ 反正是家门口的名山,以后有的是机会!”就这样,每次爬山的念头都是生于心,止于步。现在一条宽阔的观光水泥路从安岚公路旁逸斜出,直抵蜡烛山山腰,山腰处又新建了步道通往山顶,游客纷至沓来,蜡烛山美景声名远扬,再不去身临其境的话,出门在外,倘若有人问起我家乡的蜡烛山,我只能浅薄地道出它的外形,岂不脸红?

甲辰年正月初十,天气晴好,春风荡漾着新年的尾韵,我去县城金源龙城酒店参加一个族亲的出阁宴,宴会一结束,我就催促堂弟斗苍驾车直奔佐龙镇蜡烛山。我们来的时候大约中午1点,正赶上游客高峰。车子在211国道花坝电站处右拐,横跨岚河,在蜡烛山旅游专线公路上盘旋而上,于两户农家的院坝边公路戛然而止。农家依山而居,应该是佐龙镇蜡烛村的村民了,初见时的那一刹那,我以为他们是蜡烛山的守山人。有文人墨客在游山文章中称蜡烛山隶属于城关镇,我猜想,他在提笔之前应该是查了百度的,百度资料有误,他的笔杆子也就歪了。

蜡烛山景区建设尚未完全竣工,目前还没有专用停车场,游客只能将车子泊在农户房子左侧的公路边缘,好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停车位,将车开到农家院坝里掉头,再往回开一段路,择地而停。


站在农户院坝边,仰头上望,只见徒步攀山的游客三五成群,首尾相连,在步道上蜿蜒起伏,那长长的、慢慢蠕动的队列,如大雨将至之前搬家的蚂蚁。下山的给上山的腾地儿,上山的给下山的侧身让道,两股人流水一样循环着。公路边的农家院子更是人头攒动。“滴……滴”,一辆小轿车院坝里鸣笛倒车,司机的眼睛被窗外的景色所诱惑,目光离开后视镜,一不留神将车倒进了菜地,十几棵碧绿的白菜,被碾压得惨不忍睹。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站了出来,心疼地手指白菜,对司机说:“你看……你看……”

司机是个年轻人,红着脸赶忙赔礼道歉,拿出手机要付款赔偿,这反而弄得汉子不好意思起来,他赶忙摆摆手说,算啦,算啦,我不是这个意思,以后开车注意点就行!

听口音,司机不是本地人,我下意识地看了下他的车牌号,泸D……

本来是个小闹剧,结果却很温馨。都说岚皋人好客,这蜡烛山人更是朴实的可爱。我顿觉得蜡烛山的海拔瞬间又增高了一截。

沿步道攀援而上,陡峭狭窄处,得手抓古藤或栏杆,所以,记录此次旅行,“爬山”比“登山”要更贴切一些。


爬山也好,登山也罢,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我们一行6人,起步时有说有笑,信心满满,可过了天然石门不远,先是一个年龄偏大的女同志掉队,不一会儿,两个胖子掉队,没过多久,两个不胖不瘦的人也双腿发颤、气喘吁吁,最终原路返回了。游蜡烛山,她们本是受了我的蛊惑才一同前往的,没想到她们看似强壮的身体里隐藏着虚弱。我呢,人称瘦猴,上蹿下跳是猴子的拿手好戏,也许是猴性不改吧,我肩挎相机,手提三脚架,夹在爬山的蚁阵中,继续前行。

我畅游过五岳之首泰山,登过奇险华山,攀过中岳嵩山……也许是天生一双登山腿,见到名山美景,双腿就释放出超前能量,爬蜡烛山自然是小菜一碟。步道时宽时窄,九曲十八弯,一些中学生模样的孩子精力非常旺盛,双掌合成喇叭状,对着山谷扯开嗓门喊:“喂……喂,我来了!”或整两句流行的歌儿,所以,沿途我并没看到有什么珍奇的鸟兽出入,这些宝贝不被吓得远遁才怪呢。

早春时节,树枝尚未发芽, 野草将醒未醒, 山体岩石裸露,凸现出原始的骨感与雄劲,灰白色的石头与工业石蜡的颜色同出一辙,蜡烛山上由于附着的泥土很少,所以灌木和古藤居多,参天大树少之又少,就连翠竹也不是很高,这更合乎蜡烛光溜溜的构造逻辑。


我最喜欢的是蜡烛山的石头,一块块,有模有样,有的像猫头鹰,有的像可爱的小鹿,有的长如书案,有的方方正正如大印,暂时看不出像什么的,它们都沉淀着石头的硬朗与骨气,可谓一石一景;步入蜡烛山深处,能真实地感受到它最原始的气息,纯净、古朴、厚重、温馨。这跟某些名山堆砌的人造景观有着明显的不同,把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神位神像生拉硬扯地拽进山里,磕头,下跪,烟火缭绕,直接把游客和香客划上了等号。

有半道而退的同伴打电话询问我所到的位置,我明白其意,是她们在山下等得有些着急了,想趁早回家,我这次不是自驾游,返程得依赖于堂弟的顺风车。我无奈地脱掉羽绒服夹在腋下,仅穿一件衬衣,加快脚步越过人群,走马观花式地赏沿途美景了。爬上山顶时看了下表,刚好用了一个半小时。

伫立在四面绝壁的山顶观景台上,竞有些恍惚,不知道这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俯视而下,原本宽阔的安岚公路和高速路此时犹如两根裤带面呈S形漂浮在岚河之上,又若潜龙出水漫游岚皋民间。此时,清风徐来,甘甜如饴,极目远眺,众山皆小唯我独尊,我由一只渺小的蚂蚁秒变成一个人物,胸襟大开,浑身通泰,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浴场,铅华洗净,红尘琐事、爱恨情仇随风而去。


春天的阳光落在身上,融融的,暖暖的,我感觉自己此刻活成了蜡烛,活成了光,活成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山,  没了贪念,少了私欲,只想把光洒遍山峦、河流、庄稼地以及羊群,还有我的家人,我的江山……

“我一路看千山和万水,我的脚踏遍天南和地北,日嗮或是风吹,我都无所谓…… ”手机音乐铃声再度响起,同伴在电话里打着呵欠问我是否抵达了山顶,我说,你再稍等一下,我马上下山了。

有点恋恋不舍,有点小遗憾,翠岩泉、天生桥等等这些景点还没来得及去看呢!下次吧,储蓄能量,下次爬上山顶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比这次更亮一些,照得更远一些。

潘斗应,陕西岚皋县人,70后,民间作者诗、文散见于《读者报》《中华文学》《意林》《山东散文》《文化艺术报》《汉江文艺》《安康日报》《安康文学》等报刊。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