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笙 《九笙一壹》 红星照耀中国,开辟了中国的新纪元。 斯诺笔下的《红星照耀中国》,客观事实地展现出当年战士们顽强,勇敢,对革命的热情。 他在书中说道:
这里的“他们”。 说的正是为了新中国,在长征路上不怕牺牲的战士们。 关于“长征”的故事实在太多。 多到比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还要多。 每一个故事,足以让人痛心入骨。 1955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2次会议决议。 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有功人员勋章。 这次授衔,共计有1300多位上将,中将和少将,其中90%以上的皆参加过长征。 这次授衔,同时将那段难熬的岁月故事再次翻开,铭记新时代的不易。 这次授衔,有三个人分别被授衔为上将、中将、少将。 ![]() 他们所在的师,本有60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最终剩下人数不足400,能寻到的人数仅12人。 这个师参与的战役,是整段长征的历史转折点,亦是长征中死伤最为惨烈的战役。 他们所在的这个师,被称为“绝命后卫师“。 01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1933年,国民党对我军实施第五次围剿。 因决策失误,我军反“围剿”行动失败。 损失惨重,被迫开启长征之路。 ![]() 长征路上,国民党为我军设立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我军顺利通过。 本以,为能如此顺利通过接下来的关卡。 没想到,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令我军深陷重围。 为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这场战役令我军8万战士,浴血奋战之后只剩3万余人。 这便是长征史上著名战役,湘江战役。 许多人认为湘江战役,是在湖南发生的。 实际上,这场战役在广西桂林地界发生。 此处是湘江上游,于是此战役名为湘江战役。 ![]() 1934年11月25日,一则由中央发出的作战命令,誓要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 我军形成4个作战纵队向湘江奔赴。 第五军团担任后备力量,不遗余力保护纵队。 实力悬殊,加之广西桂林地界天然险峻地界,为国民党军创造有利条件。 这激烈一战。 由11月27日开始,直至12月1日以成功渡江结束。 五天不分昼夜苦战,我军成功代价惨痛。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因为这些江水都是同胞的鲜血,这些鱼都是同胞的骨肉。 中央部队顺利渡江,代表着此次战役的成功。 实际上,真正的战斗并没有结束。 02 三十六计李代桃僵 第五军团,作为后备力量军。 被任命为绝命后卫师。 而这支队伍的作用便是“李代桃僵”,当局势发展之下必有损失时,需要舍去局部损失,以保全局。 换言之,这支部队相当于敢死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不遗余力掩护中央纵队顺利渡江。 中央部队在渡江成功后,仍有部分队伍未过江。 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担任全军乃至军团的最后守卫者,为掩护其余部队,全师近6000名战士,几乎全军覆没。 能做李代桃僵的队伍,必然是英勇无畏。 他们内心信念不是自我,而是大我。 03 宁断肠不断脊梁 相信看过《绝命后卫师》这部电视剧的朋友。 一提起关于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故事。 无尽的痛楚,便会涌上心头。 陈树湘带领一支部队突破重围,面对敌人重重围攻,弹尽粮绝的战士们用身体同敌人相搏,陈树湘腹部中弹,昏迷被俘。 正当敌人高兴时,陈树湘自我了断。 那一年陈树湘,年仅29岁。 朱良才在得知陈树湘死讯后,悲痛万分。 要不是当初,陈树湘向组织请示将受重伤的他送走。 朱良才想必也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也就不会在1955年,被授衔为上将。 ![]() 当年在第三十四师担任党委书记、政治部主任的朱良才。 因旧伤复发,无法站立,被担架抬走。 未能参加最后掩护工作。 光说上将的名字,或许知道的人不多。 但提起《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相信大家会非常熟悉,这些便是朱良才上将执笔的。 04 跳出一线生机 为突破敌军重围,陈树湘带领一支部队。 命令100团团长韩伟,带领一支部队。 他们分头行动。 陈树湘的队伍全军覆没,韩伟带领的队伍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敌军来势汹汹,韩伟带领的300人队伍一番激战后,只剩30人。 为保存最后力量,他采取化整为零战术。 将30人队伍打散,争取能有人活着出去。 韩伟在被敌军围困中,选择英勇跳崖,与他一同跳崖的还有十几名战士。 令众人没想到的是。 这一跳,反倒跳出一线生机。 韩伟和一同跳崖的侯世奎,两人先后分别因不同原因被困,受尽敌人非人待遇。 其余跳崖同志在之后。 再次遇上敌军,最后牺牲。 韩伟和侯世奎,直到抗战合作时期,回到延安。 1955年授衔,韩伟被授为中将,侯世奎被授为少将。 ![]() 当年6000人的师。 最后只剩他们三人可查,得到授衔。 每每看到这样的数字,内心如同被一只大手紧紧拽在手中,眼泪如泉水般涌出。 ![]() 不是“他们”,哪有现在的我们; 不是“他们”,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不是“他们”,哪有如今的安定。 英魂永留湘江,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便不会有今天的幸福安康生活,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