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经丨《清静经》(含译文)

 书香文斋 2024-05-06 发布于新疆

图片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注解】太上老君告诉我们,大道是无形无相的,它生育了天地万物;大道是无情的,但它却能使日月运行不息;大道也是无名的,但它能滋养万物生长。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勉强可以称它为“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注解】大道包含了清和浊,动和静的元素。天地之间,天清而地浊,天动而地静。男女之间,男清而女浊,男动而女静。大道通过这些对立统一的因素,逐步演化,从而产生了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注解】清是浊的源头,动是静的基础。如果人能够保持常清静的状态,那么天地万物都会回归其本源,达到和谐统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注解】人的精神本性好清静,但心却被各种纷扰所影响;人心本性好静,但又被欲望所牵引。如果能常常去除这些欲望,心自然会变得清静;心清静了,精神也会变得清明。这样,自然的六欲就不会产生,三毒(贪、嗔、痴)也会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注解】之所以达不到清静的境界,是因为心还不够清净,欲望还没有完全消除。如果能够消除欲望的人,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内心其实并没有那些纷乱的杂念;向外观察自己的身体形态,会发现身体形态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再远观周围的事物,会发现事物也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当真正领悟了这些后,便能超越世俗认知到“空”的境界。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注解】观察虚空,发现虚空也是空的,没有任何实体可以称为空。既然所空的事物都不存在,那么连“无”这个概念也不存在。连“无”都不存在,那么一切都处于深沉的寂静之中。在这种寂静中,没有任何可以扰动的东西,欲望自然无法产生。欲望不生,就是真正的清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注解】以真常之心去应对万物,就能得到真常之性。常保持应对事物的清静之心,就能达到常清静的状态。这就是太上老君清静经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注解】如此这般保持清静之心,便能逐渐步入真正的道;一旦步入真道,就称之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具体的东西;为了教化众生,所以称之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承这神圣的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注解】老君说: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与人争,品德低下的人才喜好争斗;品德高尚的人不刻意显示自己的德行,品德低下的人却总认为自己有德而到处炫耀。那些执迷不悟、自以为是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懂得道德的真谛。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注解】众生之所以不能获得真正的道,是因为心中有妄念。一旦有了妄念,就会扰乱心神;心神不宁,就会执着于万物;执着于万物,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有了贪求之心,就会带来烦恼;这些烦恼和妄想,会让身心遭受痛苦和忧虑。这样,众生就会遭受浊世的侮辱,在生死轮回中流浪,永远沉沦于苦海之中,永远失去真正的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注解】真正恒常不变的道,只有那些能够领悟的人才能获得。而真正领悟了道的人,内心常能保持清静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