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多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初读就已断人肠

 woshilaoniuba 2024-05-06 发布于北京

我喜欢雨,尤其喜欢春雨,更加钟情于听雨。

雨打窗台,雨声淅沥,充满了冷意,但绝非冬雨。

我一个人则静静地坐下听雨,因为雨声可以浇灭周身的浮躁,可以洗涤生活的烦恼,可以消除工作的疲惫。

只听窗外雨声一片,时骤时疏,时重时轻,好像大自然中的万物絮语。

说到听雨,大概很多读过古诗词的人都首先会想到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

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不同于其他着眼于一时、一境、一感的听雨词,蒋捷这雨“听”的,可谓是跨越了他的一生,也是历经人世风雨之后的凝练之作,其中的意味,可想而知。

图片

蒋捷,南宋词人,宋末四大家之一。他出生于显贵人家,年少时日子欢快。咸淳十年中了进士,不久南宋亡,他志不仕新朝,深怀着亡国之恨漂泊于江浙一带,隐居于竹山,度过孤苦的后半生。《虞美人·听雨》一词,可以算作他一生的总结。

在这首词中,他描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与“而今”,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而诗人又为每个人生阶段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

歌楼、客舟和僧庐。

歌楼者何?温香软玉,倜傥恣肆,是年少的不羁;

客舟者何?转蓬漂荡,寂寞无依,是落拓的悲凉;

僧庐者何?晨钟暮鼓,寂静清凉,是勘破的无奈——

人生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心的跃跃欲试,一个是现实的坚硬寒冷;此消彼长,便是一生。

这样的一生,在蒋捷写来,有着格外鲜活的沉重。

图片

“红烛昏罗帐”,红烛罗帐,是浪漫,是温柔乡中的迷梦,而“昏”字,点出雨天的幽暗与绵长。

青春在少年人看来总是漫长的,总觉得自己有着过也过不完的日子,我自己的记忆里,童年的黄昏是宁谧而漫长的,而今的黄昏早已在匆匆归家的路途里消逝不见了……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是迷茫与苍凉,江阔云低,是舟中所见,暗寓一个“雨”字,而且是微雨;

断雁西风,是客中所感,暗寓一个“听”字,而且是愁听:这是羁旅者不知前路何在的彷徨与迷茫。

犹记自己举家迁居外地,窘困之时也感叹“不如归去”,妻子一句“还回得去吗”让人怆然。

正是因为自己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读到这些诗句才会百感交集,也才能从自己的生命感受里觉出蒋捷这首《虞美人·听雨》的好来。

图片

至于僧庐听雨一段,写得尤其精妙。

有时候想想,汉语真是妙极的语言,比如“遁入空门”一词,一个“遁”字,就将生命的溃败与逃避讲得清清楚楚。

鬓生华发,白云苍狗,心灰意冷,不如逃去,一切以不了了之。

所以,那个“鬓已星星也”的“也”字,是一种生命消逝的喟叹,“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总”字,是对于命运不可战胜的确认,是历经多少头破血流之后的领悟。

而更让人动容的。则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个“任”字,是无可奈何的认命,但是内心又并不能真正平静如水。

因为“点滴到天明”,诗人一夜无眠,听雨声点点滴滴都在心头,是对曾经的如水岁月的回顾,种种不舍,种种懊恼,种种不甘,都在那从暮色滴到黎明的雨声之中。

图片

其实,不要说蒋捷的这首词,即便是那些标榜通达的文字里也是有不甘的,因为如果真的将什么都想明白了,也就省却了语言与文字的累赘了,正如禅师所云:“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俗。”

而文学的魅力,大概也就在明白了而又不甘,不甘而又无奈的悲凉之中吧!

史上最难超越的一首诗,被评为“七律之冠”,其中14个字人人会背

五个儿子个个不成器,陶渊明无奈写下骂儿诗,却让人忍不住想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