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时病及药物预防

 谷山居士 2024-05-06 发布于上海

人体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机体的正气虚衰,所有养生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养和维护正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所以养生理论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保健、预防理论,想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就需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对时疫的感染就会有一定的抵抗及预防作用,本文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时病”( 即六时之气而引发的疾病)及其药物预防。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说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冰,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说明人体经气对气候的各类变化均有不同反应。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太过使人致病,则它们称为外界的致病因素,即六淫。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如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决定一切植物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人们长期生活在其中,对正常的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正常的气候不易使人致病。如果气候发生了异常或者急骤的变化,如当寒不寒、当热不热,不当寒而寒、不当热而热之类,这种不正常的气候当季,人体又在抵抗力低下时,就容易失去相对的平衡状态,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此时六气就变成了致病的邪气,侵袭机体引起疾病,又称“时病”。

时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六气外感而即发病者可称时气,如“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另一种是六气外感,客于体内不即发病,内伏而待时发病者称为“伏气”,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又说“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由于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递变的正常规律,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最终发生病变。

六时之气的时气病,除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它、适应它,达到增强机体抗病力的目的。《内经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也是致病的根据。

养生之法,不但要注意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身体、饮食、作息、卫生等),而且还应根据时宜季节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来调养身体,以适应和保障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

冬季大寒→惊蛰,为初之气,主厥阴风木。春伤于风,多发风病。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最易侵袭人的头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主以黄芪固表祛风,佐以桂枝解冬伏之寒邪、和营熄风(桂枝调和营卫),炙甘草培中防克(与桂枝合用,辛甘化阳,以透发其春令生生之气),姜枣助桂芍调营卫(兼散风、健脾)。此方可于大寒日前后未感病时服之。

春分→立夏,为二之气,主少阴君火。时当春夏,以春令为主,故多风病;夏初气温,易得温病。故亦主以黄芪固表祛风(兼养肺气以防心火所克),佐以竹叶清心火(兼解温热),金银花、藿香散春伏风热(兼解温毒及挟湿之气),元参滋水制火(兼解温毒),白茯苓、党参助肺防克。此方可于春分日前后未感时服之。

小满→小暑,为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夏伤于暑,多发暑病。故主以麦冬清心防暑,佐以金银花、连翘解春伏风温,五味子壮水敛气,党参、白术补其热伤之气,甘草泻火解毒(与五味子合用,酸甘化阴,防暑热之所伤)。此方于小满日前后未感病时服之。

大暑→白露,为四之气,主太阴湿土。时处夏秋,仲夏伤于湿,多发湿病;时以夏令为主,易得暑病。故以扁豆、薏苡仁利湿清暑,佐以藿香透发春夏风暑之伏气(兼可化湿),生地黄滋肾防克(兼防利湿伤阴)。此方于大暑日前后未感病时服之。

图片

秋分→立冬,为五之气,主阳明燥金。秋伤于燥,多发燥病。故主以生地黄、百合、党参、蜂蜜以养阴润燥,麦门冬、甘草泻心润肺,白茯苓解伏暑之气。此方于秋分日前后未感病时服之。

小雪→小寒,为终之气,主太阳寒水。冬伤于寒,多感寒病。故主以补骨脂、胡桃补命门之火(制寒水)实内以御外,佐以桂枝益心火防克,解肌透邪(兼散秋伏湿气),炙甘草培土制水,寒伤血,当归以补之(兼养心温经)。此方于小雪日前后未感病时服之。

上述预防六气时病的药物除了防其主气(如春盛于风),治其伏气(如春伏冬寒),抑制得时的旺脏(如春应于肝,主风),助益失时的克脏(如春应于肝,木克土则伤脾)等作用于外,在调养体内的阴阳气血方面特别注意补气。这是基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脾为后天之本”,“ 肺主气,又主皮毛”,等理论而制定的,说明充实卫气可抵御外邪的侵袭。

时病的药物预防是基于养生以御邪的理论,具体根据各季节时气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预防药。但是素体偏阴偏阳者,或有兼症宿疾者,或有挟杂它气之时,或气候反常之时,在时病预防药的应用上,则又宜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加减化裁,不可生搬硬套。

图片

图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