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庆阳,竟然有12座千年古城。

 青桐派文化 2024-05-07 发布于陕西

甘肃庆阳,竟然有12座千年古城。


庆阳市,甘肃省辖地级市。

庆阳市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甘肃省东部,东接陕西省铜川市和延安市;北邻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及宁夏吴忠市;西与宁夏固原市和吴忠市接壤;南与甘肃省平凉市及陕西省咸阳市相连 。

截至2023年6月,庆阳市辖1个区、7个县,总面积27119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末,庆阳市常住人口213.2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59万人。

唐代,境内建置经历弘州、庆州总管府。宣和七年(1125),始为庆阳府。

2002年6月22日,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地级庆阳市。

庆阳市古称庆州,习称“陇东”,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甘肃的革命老区,长庆油田的发源地。

被誉为“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能源新都”,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

甘肃庆阳,拥有12座千年古城,213万的庆阳人,都不知道。

1.轩辕黄帝城

南佐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6公里的后官寨乡南佐村,考古调查初步认为遗址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5100-4700年,可能就是轩辕黄帝城。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是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遗址于1957年调查时发现,1984-1986和1994-1996年有过两个阶段的发掘。

2021、2022年,为了理清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两年共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

还进行了大面积调查和勘探,取得了重要收获,初步认为遗址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确认这是一处黄土高原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碳十四测年距今约5100-4700年。

结合庆阳地区出土的各种文物,还有黄帝陵就在庆阳,况且这是一座高等级中心聚落,各种资料信息可以推测出,南佐遗址极有可能就是轩辕黄帝城。

具体信息,大家可以上网搜索: 真假黄帝陵,就可以知晓此事。

2001年06月25日,南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国家文物局发布南佐遗址,属于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之一。

2023年,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榜单 ,并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 义渠古国城

义渠戎族属于西方姜戎后裔的一支少数民族,原居宁夏固原和六盘山、陇山一带。

戎代,义渠戎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

乘周部落力弱,逐渐向陇东地区迁移,占领了庆阳大部分地区,按定居的地名取名,分布在庆城县的叫郁郅戎,镇原县的叫大原戎,镇原与庆阳之间的叫彭戎,宁县的叫义渠戎。

义渠戎发展最快,吞并了其他戎族方国之后,成为强大的部落方国。

强胜时,管辖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内蒙河套以南地区。义渠族有着农牧兼营的经济,手工业生产亦有一定的发展,能筑城以自守。

且以其国都义渠城为基地,参与了中原诸国合纵连横之争,是西北少数民族中能与强秦抗衡的主要力量,也是最早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

义渠国在同其他诸国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灭义渠戎国为止,共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市建立奴隶制君国(前772年至前272年)达500年之久。

义渠戎族于公元前772年建立奴隶制君国后,定都于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

都城建于西周晚期,距今约有2770余年。

都城位于北距庆阳市30千米、东南距宁县城25千米、南距泾河35千米的董志塬南部中心原面最狭窄的地带,东、西仅有千米之宽,东西两条大沟,沟深坡陡,形成天然屏障。

城垣为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占地3平方千米。

东、北、南三面筑有城墙,西以沟畔削崖为墙,长约1500米,崖面呈90度,高5至10米。

西城墙两端筑有角城。现残存的城垣高1至4米,基宽约6米,上层均为后世所筑。

在徐家堡沟畔现存的北城墙西边城基,底部平整,两壁垂直,距地面深1.5米、宽2米,内填土均为夯土,夯土层厚6至7厘米,没有发现夯窝,这是战国以前筑城的显著特点。

沟底取用泉水的道路紧靠原畔,为地道式通道,便于战时隐蔽取水。

城虽建在原面,但原面被东、西两条大沟切割成一个岘子,地形险要,是董志塬南部的一个关隘。

南达秦都咸阳,北抵银川、河套,南北来往行人必经此城,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遂起兵灭义渠戎国。

秦在原义渠国辖地设立北地郡,郡治仍在原义渠国都城,直至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郡治迁往今庆城县西北马岭城。

3. 环州故城

环州故城即今环县县城。

位于县城中南部、环江东岸川台阶地,是古代关中通往宁夏的要道,今国道211线穿城而过。

环州战国时期归秦北地郡辖;西汉置方渠县;东汉属北地郡三水县辖;三国、两晋属羌胡辖;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环州,大业三年(607)废环州,并入庆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方渠县,第二年升为会州,贞观六年(632年)复置环州;

五代改环州为威州,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为避郭威伟,改威州为环州,显德四年(957年)改环州为通远军;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环州领通远县;

金、元均为环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环州降为县。环州府城,何时由何人所筑,无史可考。

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唐代修筑之唐城,在今城北一里许,为唐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军队所筑。

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城南北长1里271步,东西宽1里93步,周长5里350步,高5丈5尺,城壕深2丈,开三门,南曰“崇义”,西曰“安定”,北曰“朝天”。

城上建有大角楼4座,巡捕房89座。

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钰重修。

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拦云复修。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刘宗舜又修。时城内东南有正亭、后亭二重,大门、仪门二重。

正亭东有幕官、典史署一所,南有戎万亭一座,六房左右分列;仪门东南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公廨一所;正亭西南有吏舍20间;仪门外西南有监狱一所;大门外旌善申请亭东西分列。

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

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滑仑赴任后暂住南城楼,召集流亡,恢复归治。

康熙末年,知县申玮于旧城东北建二堂3间,三堂5间,仪门、宅门各一;二堂南建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25间。

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大堂5间,东西科房12间、仪门3间、东西角门2座、大门3间、左右角门2间、二堂左右厅6间、宅门一座、书房3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鲁克宽于老城南修筑新城,周长4里97步,墙高3丈,宽7-8尺不等。墙基厚3丈,顶宽1丈5尺,内外女墙2609丈。

建城门楼3座,南曰银夏孔涂,北曰萧关古道,西曰临威严疆。

咸丰四年(1845年)五月,知县延龄、训导沈发恒、典史周乐复修。

内建戏楼1座(3间),钟、鼓楼各1座,过亭3间,土地庙三间,昭忠寺3间,东西两厢各建阎君殿5间。

另有卷棚式城隍庙正殿3间,书匾“钟灵毓秀”,殿后有寝宫3间。

古城西侧曾筑有城郭,北接古城,南连翁城。

宋代砖塔建在城北福景寺院内。

4. 宁州府城

宁州府城,即今宁县县城,位于县域中西部,海拔950米。

北朝(420-581年)的北魏为豳州治,辖3郡9县;

隋(581-618年)改为北地郡,辖8县,在区内辖4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宁州,在州城置都督府,辖6县;

唐大中三年(849年),在宁州城设邠宁节度使;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均为宁州;

金初,宁州曾一度改为兴宁军节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由相当于省府降为州府,归庆阳府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

宁州府城坐落于黄土高原的残原河谷地带,梁峁辐辏,川流归集,四山围屏,三水奔汇。

城垣盘亘的东山,为春荣原西端,后有东山大岘和安定古城,为城之凭依。

城北部城北河切城而南。其西为庙嘴长坪,即公刘古邑。其后为安定古关。

上为南义原端,谓之北山,是府城右翼。

城南为南山,九龙河拍城而西,彼岸原端梁峁并出,而南山突耸,上有元代平章邠国公李思齐屯兵之处,直对郭内,府瞰南关,是府城之左翼。

城西,川河开阔,水屏山蔽,马莲河自北而下,与城北、九龙两水相汇而南。

西岸即董志塬侧,峁梁列峙,连绵不断。府城雄踞于山河之中枢。

宁州府城有内外两匝,均依山面水,负势城垣,或攀山走险,或县谷临豁,规式无拘,高下错落,因地制险,布局自然。

府城最早为何时何人所筑,史无可考。

5. 不窋城

不窋城,位于庆城县城南三里。

夏孔甲末期(约前17世纪),不窋由于对以孔甲为代表的夏王朝的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不满和发展周部族的需要,率本部族逃奔距夏朝统治区域较远的戎狄之间(庆城),团结各戎族,发展农业生产,修筑城池,名不窋城,

距今约有3700年的历史,是省内最早的古城池,也是国内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

不窋城地处城南山湾半山台地,三面临水,一面靠山,两河抱城,地势险峻,雄伟壮观,可谓匠心独具。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周先祖不窋以此城为基地,教民稼穑,树艺百谷,使不窋城成为农耕文化的奠基城。

所以,周人称其为“我先王”建筑之北豳城。因不窋城在豳国(今宁县)之北,故称北豳。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孙公刘立。

公刘到夏甲子年(前16世纪)帝发时,迁都于豳(今宁县城西之庙坪),在庆阳境内约百年时间。可惜不窋城的形制史无记载。

6. 公刘邑城

周先祖不窋之孙公刘,是庆阳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史记》载公刘“遂奔戎狄之间,复修后稷(农官)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从而使“周道之兴自此始”。

公刘为了使农耕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寻找并扩展适宜于农耕的地域,由庆阳向南发展。

正如《诗经》所说“公刘南迁”、“公刘迁豳”和“乃陟南岗,乃觏于京”,就是讲的公刘,由庆阳不窋城南迁于宁县城西一里庙嘴坪所建之(即称公刘邑)。

公刘南迁建邑,年22年,系夏甲子年,距今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第二座古城池,也是全国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都城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利用地形斩削和板筑而成。

与庆阳不窋城所不同的是在城北面塬头,建一形势险要的关城,作为都城的屏障,这是今庆阳市建立最早的关,城、关结合,是公邑独具匠心之处,为后来的建城设关开了先例。

公刘邑自公刘开始,到商康丁年(前12世纪)周祖古公亶父迁岐(今陕西岐山)为止,整整沿用了十代人,约400年,今遗址尚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7. 彭原古城

彭原古城,坐落在今庆阳市彭原乡政府以东二公里处的塔底下村、庆阳民航机场的东北侧,南距庆阳市10公里,是董志塬上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州、郡、县古城。

唐朝皇帝唐肃宗,在安史之乱逃亡期间,曾在此驻跸过。

据史料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安禄山攻克潼关,京师大骇,玄宗奔蜀,留守太子李亨率军平定“安史之乱”,从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回军北上,渡渭水、经永寿,夜驰300里,士卒失亡过半,沿路斩杀弃郡而走的新平太守薛羽和安定太守徐瑴国。

太子至彭原,彭原郡太守李遵出迎,献衣物粮食,并召募士数百人。

又在泾州、原州等地召诸监牧马,募甲士5000余,军势振。

七月,太子即位于灵武城(今环县城东北灵武台城)南楼,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是为肃宗。

十二月“上发顺化(即弘化),癸末,至彭原”。

这是肃宗二至彭原,并在彭原处理了许多军政要务。

次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肃宗在彭原受朝贺,各路兵马云集陇东等地,谋求复国讨贼事宜。

唐大历年间(776-779年),大将郭子仪、李怀光曾屯兵于此,抗击吐蕃入侵。郭、李当年的点台至今犹存。

彭原在古代曾是北方边陲的军事重镇,也是邠、宁等州通往北地的交通要冲,远在先周时代(即夏商时期),彭原就是诸候国彭国的都城,距今约有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古城之一。

商代后期,彭国参加周武五伐商的战争。

后彭国战胜了卢国,改国号为彭卢国,国都迁往彭阳(今镇原县彭阳)。西周末年,义渠戎国占领了整个董志塬地区。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在彭原置富平县,属北地郡管辖;

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置赵兴郡、西北地郡,西北地郡治所在富平县域;隋置彭原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彭州,领彭原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彭州,彭原县划归宁州管辖;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彭原县划归庆阳府管辖;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废县。据考,府城址西接原面,东、南、北皆环沟,城依地形而就,不拘泥于规矩方圆,断断续续的城墙依然存在,古城的轮廓仍可辨认。

城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高9米,宽2米,基部宽4.2米,系夯土板筑,夯层厚分别为6、8、9、14厘米不等,夯窝直径8厘米。

城墙外围有宽30米、深3米的护城壕,易守难功,有关隘要塞之雄伟。

今地表上散布有残砖碎瓦和陶瓷碎片。唐元和初年(806年),城内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浮图寺。

寺内除了有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外,还特别建了一座高大的浮图宝塔。

塔凡十三级,高十三丈,一色青砖砌就,拔地参天,高耸凌霄,颇为壮观。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宝塔经过修葺,又以琉璃瓦盖顶,更平添了一番风韵。

据传,每当夕阳西坠之际,你若站在萧关古道上眺望,眼前便出现一幅奇景:广阔无垠的田野上,树木参天;一条古道,直指朔方;古道两旁的林木丛中,闪露出三三两两的茅房草舍,茅房项上,炊烟袅袅,远处古城古寺,在烟霞在忽隐忽现。

那高大的浮图宝塔,傲然不群,昂首挺立,把一切抛在脚下。

塔顶上的琉璃瓦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光芒四射,灿烂夺目。这便是后人称道的“彭原晚照”。

明人杨立程,曾有诗赞美其胜状曰:野旷天低眼界空,彭原道上夕阳红。晚烟影起平畴外,樵唱声归远树中。

路指萧关通驿马,晖余塔顶送征鸿。肃宗即位来灵武,曾向荒城驻玉骢。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荒城石寺早已塌毁,浮图宝塔在清同治年间的大地震中坍塌,剩下四层在“文化大革命”中误当“四旧”被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8. 赫连古城

赫连古城,位于镇原县城东10千米茹河北岸的祁家坪。

赫连古城,规模宏伟,城垣坚固,峰环水绕,地形开阔险要,古称赫连城。

当地盛传这里曾“立过王位”,是皇帝居住过的地方,茹河水绕城而过时,也不敢咆哮喧嚷;山坡上生长的酸枣刺也自避锋芒,而向内弯曲,足见这位皇帝之神明威严。

赫连勃勃是羌人姚苌所建立的后秦政权将领,手握重兵,地位显赫,雄踞朔方(今内蒙杭锦旗北)。

公元417年正月,赫以游猎为名,率众2万人安定郡高平川,杀高平守将高平公没弈干,据安定(今镇原),建立夏国,自称大夏王

在临泾城东筑赫连城,不久赫率兵攻下长安,继而又挥师北上廊延,在陕北横山筑城建郡,名曰统万城

赫连勃勃性格强悍残暴,制造兵器的工匠所造之弓箭不能穿甲都,斩工匠;甲胄为弓箭射穿者,甲匠处以死刑。

对抓来筑城的民夫更是任意杀戮,夯过的城墙,用铁锨刺入寸许,夯筑者的性命就难保。

赫连勃勃的凶残,空前绝后,他妄想“统万”,但事实上只传两代三帝,历时23年。

死后葬于他当初发迹之地——安定洪河侧畔枕头山(今镇原南川乡镇)。

9. 庆州古城

庆阳府城,即今庆城县城,位于县城东部。

西汉在此城置郁郅县,属北地郡辖;东汉废县;隋置弘化郡,辖7县;唐置庆州,辖10县;五代仍为庆州,辖9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庆州团练,隶属陕西路。

乾德元年(963年)复置庆州。庆历元年(1041年)置庆环路。

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庆阳军节度。

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4县;金、元、明、清均置庆阳府;金在此城置庆原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庆阳府复置安化县,并置庆阳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不再领县,隶属庆阳府。

至此,庆阳府辖1州(宁州)、4县(安化、环县、合水、真宁)、1所(安边护卫所)。清代庆阳府辖1州4县和董志分县。

北宋以来至1934年,庆阳府城是陇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是历史上一座有名的府城。

庆阳府城地处环江和柔远河汇流之阶地,沿川顺河呈带状形,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依山傍水,城周群山环绕,城下二水汇流。

城内原为一岗阜,因势削建,其形似凤,故称凤城。

城周七里十三步,南北长三里,东西高十三丈,南北高九丈。

筑女儿墙二千九百丈。设五门,东曰“安定”,西曰“嘉会”,北曰“德胜”,南曰“平定”,东南“永春”。

东、北、东南三门建有城楼、月城,并有重门,砖石砌筑。明宪宗成化初(1466年前后)参政朱英修筑城垣,副使曹洗复修。

同期修筑小南门外的南关城,周长三里,后被水毁,遂以永春门外为南关。

皇城(亦称北关城)周长七里,东北高十丈,西南高六丈,开设四门,南门括于凤城之内,故凤城北门有三城门洞。皇城北门外有田家城,传为古教场,城垣已毁。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参政汪尚宁、知府梁明翰先后修复郭城。明末兵燹,城墙、城门楼大部被毁。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分守河西道张元璘、庆阳知府杨藻凤重修府城,建门楼4座、敌楼8座、窝铺24座、女儿墙79堵。清乾隆初年又进行修复。

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府胡砺铎再行修复。宣统三年修补女儿墙,建警房34座。民国十年略事修复。

民国十六年增建石箍窝警房64座,砖砌女儿墙。如今旧城遗址城垣周十余里,残缺不全。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城内古代建筑较多,自唐、宋以来,城内广建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廨署和牌坊等。

较大的庙宇有12座、寺院4座、砖塔3座、宫和观各1座。

石桥的建成,连接了庆城城东西两条道路,成为庆城北关与城区通行的咽喉。

东西河渡口,位于庆城县城东西。是清代奉元至灵州和庆城至华池两条驿道通过环江和东河的渡口,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东西两河渡口各设一船(木),摆渡过往行旅,直至1954年第一座西河大桥建成。

民国年间,西河有两座便桥,一在城南一公里处西河,一在平定门外西河,均为木板桥,每岁冬架夏拆。

民国年间,始建两座东河便桥,一在县城安远门外东河,一在永春门外东河,均为木板桥,供人畜、马车通行。

城区道路无专门照明设施,官署、商号将纸灯笼和方型玻璃灯悬挂门前,可作道路照明之用,商号亦用于夜间营业。条件较好者,逢年过节改用汽灯。

城区排水设施,大体可分为路面排水和涝池蓄排水两个系统。路面排水系统包括南、北、东大街,西街和小南街。

雨水沿道路坡降自由排放,流入河内。暂时不能流入河内的街巷雨水随道路坡降分别流入涝池,积蓄起来。

遇到暴雨,涝池水满外流,仍然流入河内。

当时城内有北街、傅家巷、旧县仓库门前、谷家巷北端、钟楼芋子坑、南关大门内、西城门、才家、马家院(马苑)九处涝池。涝池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公私兼有。

面积有不足一亩到三、四亩;由深三尺到五、六尺;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方形的;大部分是公共涝池,也有少数涝池为私人所有。这些涝池起着排放路面雨水和蓄水的作用。

庆城居民自古以来饮用东河水与鹅池洞水。

东河水即柔远河水,没有污染,可以饮用,是庆城居民饮用的惟一水源。

鹅池洞水是唐代李克永在庆城东内侧修池凿洞,引东河水入池养鹅,因而取名鹅池。

主要是庆城军民在遭到敌军围攻、紧闭城门、坚持守城之时的饮用水源,城门紧闭月余,用之不竭。

后经宋代范仲淹知庆州时重修。明代戍边名将马文升提兵庆城时再修。

后遭清末 起义军兵燹,民国初年修复。

民国初年,庆城居民开始在城区内(凤城、皇城、田家)凿水井15口,饮用井水。

城区电信起步较晚,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934-1935年),国民党地方部队架通了庆阳至庆城电报线路,后废。

二十四年三月,在电报线路上开通了明线话路,全为当地驻军所用,军行所至,电话即设,军队调离,电话则撤。

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五日,民国政府泾川电报局和西峰镇(今庆阳市)电报局开通了庆城至泾川电报线路。

三十六年(1947年)七月,设立庆城县电信局,置莫尔斯电报机1部,办理电报、电话业务。解放战争时期,电信设施损坏严重。

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退前夕,线路被坏殆尽,有线电报和长途电话通信中断,同年6月,庆城电信局撤销。城区居民以木柴、麦草、秸秆为主要燃料。

冬季以土炕和木炭火炉取暖。城区人口规模。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庆阳府有军卫1522户、15593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有居民1000余人。

由于战火频繁,庆城修了又毁,毁了又修,始终是一座摧而不毁的坚城,加之天险自固,驻有朝廷精兵良将,曾对保卫庆城以至封建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

10,大顺城

大顺城,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二将川,宋时筑城设防,为边塞重镇。

《宋史范仲淹传》:庆历初仲淹知庆州,州西北马铺砦,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卽大顺城也。

大顺城,今称二将城,位于华池县山庄乡雷圪崂村芋台组,地处二将川河与铁匠沟水交汇处南侧山梁,全城地跨两山,周长3500米,城墙残高4-5米,中间被一条小沟分为南、北2城。

北城依山势而建,很不规则,占地约20万平方米。

南城呈长方形,又分为内、外城,占地30万平方米。

宋天禧五年(1021)始建,置马铺寨。

庆历二年(1042)三月,知庆州范仲淹复筑,宋仁宗赐名"大顺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时期,华池地处与西夏缘边地带,是宋、夏长期民族之争的进退周旋之地。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知庆州范仲淹在实施其积极防御的对夏战略中,曾率军在今华池县境修筑了一座军城。宋仁宗赐名为大顺城。

大顺城自建成,至北宋末,一直驻有大量正规军和地方部队防守。

在北宋至大金国近二百年的对夏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范仲淹在华池县大顺城,写下千古名句《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 罗川古城

走进罗川,沃土平畴、阡陌纵横,南北两面被“泰山、琴山、北华山、药王山”四山合围。

一条宽阔的川道自东向西,将正宁县域的大塬一分为二。

四郎河水沿川而过,蜿蜒西去。

罗川城傍水而建,是正宁古县制所在地。

据历史记载,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在此设置阳周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取意“罗水出于川”,遂改为罗川县,一直持续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县治迁至山河镇。

虽然六易其名,但罗川城作为县治,时间长达1509年之久。

1963年2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3月,赵氏牌坊被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4月,被中共庆阳地委确立为庆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6月,罗川古城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8月,罗川古城 被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首批评定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

12. 马岭黄酒古镇

马岭黄酒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名酒,马岭黄酒古镇,酿酒历史已经过千年,

传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迁徙的时候,把他们的酿酒技术,在庆阳本地进行了传播,

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周先祖不窋时期,没有还没有相关记载,但是从义渠古国开始,这里的人就开始享用黄酒的美味,义渠王也经常饮用庆阳马岭黄酒。

《庆阳县志》载:“十一月,冬至节,祀先。汲水冻冰,做春分酒。”

又载:“十二月初八,是日取水酿酒,名曰腊酒。”无论是“春分酒”还是“腊酒”,都是黄酒。

黄酒一般在冬天装,尤以春节前最为普遍,几乎家家都装。

但县内各地装出的黄酒优劣不一,相比较马岭的黄酒最好。

马岭黄酒,色泽鲜亮,犹如琥珀;味苦透甘,甜酸适中;涩辣俱有,香气浓郁;醇和鲜爽,回味绵长。

马岭黄酒不仅可口,而且具有舒筋活血、清心化淤、驱风散寒、养颜益肤的功效。

目前马岭黄酒断壮大,诞生了很多黄酒企业和品牌,包括:马岭玉泉黄酒、马岭吉良黄酒、骏马岭黄酒、罗川古城黄酒、大顺城黄酒、乔川黄酒、八珠窑黄酒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