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需要发“菩提心”吗?

 会飞Jenny 2024-05-07 发布于北京

这是会飞的第202篇原创文章

/

最近几个月都在读金刚经,每一段时间读的感受都不太一样,最近我特别喜欢开经偈和第二品。第二品很有意思,就是须菩提问佛陀如何发“菩提心”,即如何获得般若智慧。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体会一下,这样问的话,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向外求的,好像有一种什么方法诀窍可以让我们获得般若智慧。但佛陀的回答也简单至极,如何发心,就是回到你自己的心上。

如果把心比喻作一块田,在田上可以种东西,就在你自己的心田上去发愿,从自己内心深处要去做这件事情。

这个提问里面把心分成了两种,一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需要去安住。第二个是妄心,这个心不是你真正的心,需要去降服,去驾驭。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驱动力,是一切信心的源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就发菩提心。

菩提(梵文译音),就是觉悟。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犹如莲花,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悟。

意思就是说呢,菩提心可以生长出让你觉悟的各种方法,所以它是各种佛的种子,其实就是各种觉性的种子。

菩提心有着无边的功德,所以它像虚空菩提心,你看不会受到世间各种现象的污染,所以它像莲花菩提心,可以洗濯一切的烦恼,所以它就是清水,就是清净的水。

修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这是往生净土,成佛度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用我们普通人的说法,就是我一定要达到我人生最高的一个目标,实现人生的使命,如王阳明说的立志、高远。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面很少教人具体的方法,他总是要致良知,要立志,他觉得只要抓住了这两个东西,什么都可以解决,所以跟金刚经这种思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你必须先要有一个来自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带你去到你应该去的地方,也会带着你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回到金刚经,“菩提心”就是让我们的心成为一种觉性,这种觉性可以照亮一切,也可以超越一切,一旦有了这种觉性,我们才有可能说,“follow your heart”,很多人都会说,听从你的心,那听从内心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你必须要把你内心的这种觉性,或者内在的直觉,给挖掘和呈现出来,你才能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否则的话,你的心里都是妄念,听你内心的声音,实际上是听从了自己的妄念。

所以我觉得“听从你的心”,是有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就是你的内心必须是清净的。没有灰尘的,显现的是良知,这个时候你跟随着你的内心,跟随着你内在的直觉,就会走到你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就会做你自己应该做的事。

所以说发“菩提心”,其实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可以看到全局,知道最终的目的地在哪里,尤其是回到内心呢,一切都变得可控,不是跟着这个世界在到处奔波,而是你可以随着自己内心的旋律在生活,那么一切的问题假如转变成一个发心,就会变得容易,变得顺其自然。

在佛陀看来,只要心彻底觉悟了,人生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人世间的事都不叫事。

所以越是在忙碌奔波当中,我们可能越要让自己从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中平顿下来,回到自己的内心,让心安静下来,让心变得清净,充满觉性,显现菩提心。

佛经有一个故事,佛陀曾到一个村里去传法,那个村子是在一条大河的旁边,有一个叫沙里普达的人,在佛陀离开以后,他就回想佛陀讲的那些话,心里产生了一种渴望,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佛的弟子,成为个觉者。于是他就来到河边,自言自语的说,就是我要到佛陀那里去,河水阻挡不了我。

结果他走在水面上,就好像走在那个大路上一样,到河中间的时候,浪花很高,他有点害怕,身子就隐隐的要往下沉。他马上把心念集中在对于佛的信心,对于觉性的这种信心,然后又感觉到脚下是那个平坦的大地,很快就到了河的对面那。

村里人就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我一直处于无明之中,直到听到佛的声音,我因为急于听到解脱的声音,所以越过了河流,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行走,是信心而非别的什么,让我过了河。

佛陀说,是信心使人们能够走到彼岸而不湿掉鞋子。只要抛掉一切的枷锁,就能够越过世俗之河,摆脱生死的束缚。

每一次的发心,其实都是内心的洗涤,也就是回到内在的声音,每一次当我们把问题还原为发心,都是回到了本源。

“发心是一切觉性的种子和根源”。

生命各自“带识而来”,各有缺陷和执着,发心是一个主动的、内在的克服和对齐过程。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需不需要发“菩提心”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