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月西北行(四)西夏王陵

 hsgzlgg 2024-05-08

12日行程: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和西部影视城。早上8点,司机准时到旅店接我们,今天只有我俩。先到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20分钟就到景区。昨晚,问旅店服务员,是否有公交到达景区,回答是:没有!早上问另一个服务员,回答是2路,但不知车站在哪里。虽然,自治区宣布整个四月份,全区景点门票免费,但是,整个旅游行业服务还是不到位啊!在宁夏的五天中,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屡次出现。

我们是今日第一批游客。左侧是西夏文字“西夏王陵”。

有梦回西夏3D主题电影《西夏情缘》,50元/人,约25分钟,每整点半播。沉浸式4D探秘电影《西夏地宫奇幻之旅》,65元/人,约14分钟,每整点10分播。我们没看。只购了摆渡车车票。

进“遗址区入口”,走过一段很长的地下通道。通道内是拍照的好地方!

  

  

  

  

登上景区的摆渡车,待人满员后便驶入茫茫戈壁。茫茫戈壁贫瘠而又荒凉,平坦而又阔荡。一条小路弯弯绕绕,叠缀在颇有诗情画意的戈壁上。中巴车内的喇叭随着车外景色的变换,喋喋不休地介绍着西夏王陵的概况:西夏王陵有九座帝陵,271座陪葬墓……

根据记载,西夏史上曾有过十位皇帝,加上开国皇帝追封两位,共计一十二位,但记载上却只有九位,剩余三位可能由于战乱等原因没有墓葬留下。根据中国历史上墓葬规律,左昭右穆这种长幼一站式排列,从一到九,结合以上1、2、3点,最后确定了九个皇陵墓的。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

在苍茫大地上有众多陵墓遗址。但这一大片区域是禁止游客进入的,游客只能乘景区车通过,原因是附近有一个军用机场。能参观的是3号陵遗址。摆渡车路过1、2号陵遗址。

整个西夏陵可供游人参观的只有1、2、3号陵,观光车直达3号陵前。想去1、2号陵需要在3号陵租电动车或自行车前往,从三号陵到双陵,骑行5.3公里。迎着清爽的风,视野开阔,感受贺兰山的雄浑,西夏陵的壮观。不仅可以满足旅行中酣畅淋漓的山地骑行愿望,还能将自己化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在历史步道上飞驰,在骑行道路打卡拍照,赏最美的贺兰落日。

3号陵俗称“昊王坟”,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据考证埋葬的是西夏建国帝王李元昊。

盛唐时,大批党项人内迁,逐步立足于鄂尔多斯高原。唐末黄巢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与平定起义,因功被唐封夏国公,赐唐朝皇姓李。当年,这个与宋、辽、金鼎足而立了189年的西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1003—1028年)在数次战争中,灭了大宋王朝的威风,迫使宋王朝签订和约,又用战争威服了辽国。李元昊胸怀大志,具有开创精神。但他唯我独尊,猜忌多变,为人狠毒、好战、嗜杀、贪色,诛杀功臣,毒死母后,大造宫殿,又把最宠爱儿子宁令的新娘据为己有,满足淫欲,不顾父子情分夺媳为妃,乃至竟被儿子的利刃削去鼻子,失血过多而死,年仅46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矛头直指西夏。与西夏有过多次较量,都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最后一次,蒙古大军势如破竹,攻城拔寨,一路打到西夏国都兴庆府。蒙古大军切断了西夏与金的联系,围困兴庆府。西夏国土尽失,兴庆府守军顽强抵抗半年之久,粮尽援绝时,恰遇强烈地震发生,房屋倒塌,疫病流行,军民失去抵抗能力,西夏末帝走投无路,只得选择投降。其时,成吉思汗刚刚病死,死前担心影响战事,留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待夏主投降时,将其与城中兵民全部杀掉。最后,西夏末帝成了成吉思汗的陪葬品,兴庆府的军民则惨遭屠杀。1227年西夏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灭族性屠杀,男性无论长幼全部杀掉,女性留下。西夏王朝这艘大船沉没了,与其起沉没的,还有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民族,自此以后党项民族消失了。

创立自己的文字,是西夏最辉煌的成就,但因为蒙古人的报复性毁灭,大量的西夏典籍消失殆尽。唯独保留在黑水城(如今额济纳)的重要资料也被后来俄国的科兹洛夫的"死城之旅",几乎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带走了,就这样,像风一样骤逝的西夏王朝,连中国24史都没有载入,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高峻的贺兰山见证那段苍凉的历史,留给人们声声叹息。

这片墓葬群的3号陵在20世纪30年代,被一位德国飞行员拍到。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西夏王陵才逐渐被世人所发现。

3号陵座北朝南,地面建筑有陵台、墓室、碑亭、月城、角台等,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痕迹清晰可见。由于近千年来自然与人为的原因,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现如今仅存夯土陵台、残垣断壁和一片瓦砾。

平面示意图

航拍图

实拍全景图

文保碑

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低龄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有三个人像碑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女力士碑座

东碑亭遗址右侧建有观景通道。

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角阙

换一个角度。。

东南角阙、东城墙、东门阙、东北角阙。南侧是月城。

南侧是献殿(祭祀墓主人的场所),北侧是陵台,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墓道封土。在墓道尽头,有一个大的盗坑,3号陵曾被盗掘所两次,一次是蒙古人的报复性挖掘,为了给成吉思汗报仇,蒙古人对于西夏的报复几乎是毁灭性的。还有一次是在明清时期,因为贺兰山的重要,总有官兵在此安营扎寨,而西夏陵的瓦房木材都是扎营所需,所以被盗。这两次都是官方所为。

 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

陵园北高矗立约20米的一个塔状凌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陵台,原为圆形密檐塔,塔身黄土夯筑,其外木构建筑支撑形成七级浮屠,基础直径36米,现存高度24米。塔式陵台充分反映了西夏笃信佛教的宗教信仰。千年不长草,千年不落鸟,千年不倒的陵台。

参观者对西夏陵的印象是“远看大土堆,近看一堆土”,但西夏陵最早的建筑样式是十分庄严肃穆、宏伟壮丽的,夯土约占65%,外部有木质结构和砖瓦建筑构件的装饰,墙基有包砖,墙用红色颜料涂抹过。西夏陵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滴水瓦当、妙音鸟、套兽等,都是明证。

能辨别是哪个方向拍的吗?

在文保碑石南侧向北拍

从内城向西拍,左侧是西南角阙,右侧是西门。  

从内城向西拍,中间是西门。   

从内城向西拍,右侧是西北角阙。  

从月城南侧,向北拍  

乘摆渡车返回,参观博物馆。

西夏博物馆新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陵园为背景,全面介绍西夏历史文化及西夏陵传承保护历程的专题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9000平米,展览面积5400平米,公共服务区、文物库房及技术办公区共3600平米。馆藏文物近万件,基本陈列分为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艺术、西夏社会经济、西夏陵、保护与传承等六个部分,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博物馆近三分之二的空间为展览空间,对唐卡、文献、泥塑、铜铁器、织物、瓷器等近5000件展丰富的藏品进行了展示,其中包括近些年来考古研究过程中出土的大量精品文物,可谓是一场“饕餮盛宴”。

序厅。序厅墙面上的大型组雕《西夏遗珍》


序言

一展厅   西夏史

1038年,元昊称帝,传十主,1227年被蒙古所灭。

西夏大事记  

兴庆府,西夏国王城,即今宁夏银川。

党项兴起和部落发展

党项迁徙图

宋初党项势力的发展

展柜局部

西夏建国

西夏帝王世袭表

西夏建国初期疆域图

 刻石与拓片

西夏兵制

褐釉瓷蒺藜、黑釉瓷蒺藜。

弩机

铁锁子甲

陆游的诗《小出塞曲》、剑

夏宋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实景模拟

油画《胜利归来》

西夏政权的兴衰

后族专权

承天寺塔

西夏儒学教育


西夏法律

西夏文铜牌

蒙古军六进西夏路线图

蒙古军六进西夏大事记

二展厅  西夏文化

西夏文化

西夏文字创制与使用。上方是西夏文。

西夏文刻本

西夏文字特点

西夏文字创制规律

西夏陵出土的西夏文字残片

西夏文字残片

西夏语音

西夏书法

西夏文木雕版残块

契丹文字

女真文字

西夏造纸、西夏印刷、西夏装帧

西夏刻字司摹拟场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西夏刻字司里人们忙碌的景象。西夏刻字司是专门管印刷的部门。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木活字,是西夏人发明的,因此绝对有必要大书特书一笔。

这个场景生动还原了西夏时期的印刷流程,工匠中既有汉人也有党项人,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党项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劳作的场景。西夏木活字印刷看似简单,但印刷工艺十分考究,经过选料、刻字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整套印刷。

分镜头

西夏文《刻字司  

印刷


西夏绘画与雕塑

西夏文碑刻

西夏唐卡

西夏木板画

  

  

  西夏雕塑

  

  

  

  

西夏葬俗

闽宁镇西夏墓

木缘塔

第三展厅  西夏宗教艺术

序厅两侧壁画

  

西夏宗教艺术

西夏佛教

红陶迦陵频伽。2001年西夏陵区三号陵西南角阙遗址出土。基座长15.5cm,通宽 11.0cm,通高 38.2cm,重量 3.18kg。

红陶质,人首鸟身。头部雕刻精细,额髻饰五角花冠,边饰连珠纹,发中缝,分两边上捋成三分式高髻;面相长圆,脸颊丰腴,长眉隆起,细长眼,额心有白毫,上眼睑下垂呈俯视状,高鼻准,鼻头略大,方嘴厚唇,嘴角微抿似在微笑,大耳垂,宝缯垂肩;平胸,双手合十于胸前,戴单环手镯;双翅展开,长尾高翘,双肋及尾部的条形榫孔内插装双翼,双腿连爪跪骑于贴云纹的方形基座上,器座空心,底部和后端开口。

进入21世纪以来,带有迦陵频伽形象的建筑构件不断在西夏陵出土。这些构件为琉璃或陶制的脊兽形式,鸟身,腹部以上作人形,双手合十,身缀缨络,宛如菩萨。迦陵频伽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一种神鸟,最大特点是鸣叫的声音美妙,所以又称“妙音鸟”,它经常和其他各种神鸟一起, 在佛国为人们献上美妙的合鸣,其形象在唐代以后的佛教壁画或建筑中时有出现,但用于帝王陵寝还属罕见。

彩绘观音菩萨像  

罗汉身像, 1990年宁夏贺兰且宏佛塔出土。高61厘米,正面宽37.3厘米,侧面宽31.8厘米。

罗汉圆顶光头,弯眉细目,双目俯视,直鼻小嘴,下颌微微上翘。结跏跌坐,施禅定印。身着交领架裟,外穿右袒大衣。大衣用白色衬底,上面绘出黑色格子图案。此像纹饰线条简练,其纯真自然、充满稚气的形象及所刻划出的天真活泼、童心未泯的性格特征,与拜寺口双塔之西塔第六层西龛彩绘影塑罗汉像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以形写神的艺术境界。

头像

西夏寺、塔及石窟艺术

西夏佛教寺院分布图

张掖大佛寺、凉州大云寺

拜寺沟方塔、拜寺口双塔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东千佛洞、榆林窟。西夏博物馆新馆按1:1的比例,完整复制了榆林窟29窟和2窟。这两个窟是原汁原味的西夏石窟。

榆林窟29窟

全景

 顶部

  

  

榆林窟2窟

全景

西壁南北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  

南北两壁务并列绘三铺说法图,构图大体相同。  


  

东壁正壁绘说法图。

顶部  

敦煌莫高窟465

贺兰山山嘴沟石窟

供养人


 

  

西夏贴金木雕观音像  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

佛面像,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

彩绘泥塑佛头像 西夏   1990年贺兰县宏佛塔出土。高36厘米、正面宽24.4厘米、侧面宽25.5厘米。头顶为螺发,中间有一白色肉髻。面部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系高温下眼珠釉料熔化流出所致。鼻梁高直,双唇闭合。

木雕女伎乐像。女伎乐双目微闭,脚踩莲花,体态轻盈,衣袂翩跹,沉浸于舞蹈之中,十分耐看。

宏佛塔。

俗称“王澄塔”,坐落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一废寺中,残高28.34米。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拆卸重建方案,进行修缮。宏佛塔最上层为天宫,在逐层落架拆除时,发现内藏大批西夏文物。计有彩绘绢质画14幅;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数十尊及大量残块、碎块;彩绘木雕菩萨像及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2000余块。另有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瓷珠、建筑构建等物。宏佛塔出土文物对于西夏学、佛教艺术和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西夏博物馆是目前我国保存西夏唐卡数量较多的博物馆,一共有9幅,都是贺兰县宏佛塔发现的。展柜展陈了3幅宏佛塔内发现的唐卡。

文殊菩萨、阿弥陀佛显圣、大势至菩萨


唐卡

  

绢本释迦牟尼与三十五佛

罗汉头像。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头像的下眼睑有黑色泪痕,是高温下眼珠里的釉料融化后滴流出形成的,仿佛佛像也有了人的感情。

力士头像高13厘米,面宽12.5厘米。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塑像右额稍残。力士头发卷曲,瞪目,面部肌肉隆凸有力,作威怒目。双眉紧锁,双目圆突,直鼻大嘴,怒容满面,表情威猛。色彩以黄、黑为主,线条粗犷,技法纯熟。面像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力士的威严形象,既保留有浓厚的唐宋遗风,又体现了西夏粗犷奔放的民族精神。  

兽面纹绿釉瓦当、兽面纹灰陶瓦当、绿釉龙爪、菱花四鸟纹铜镜。

其它宗教

道教

西夏社会经济

西夏农业

昊王渠

西夏畜牧业

西夏商贸

西夏钱币

“贞观宝钱”小平铜钱

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元盛元宝  

各种钱币  

西夏汉文钱币、 西夏文钱币 

西夏丝绸之路示意图

西夏手工业

黑釉剔刻花瓷经瓶

黑釉剔刻花瓷经瓶


制陶工艺过程实景

取土、淘泥、练泥、制浆 、做坯、修模、晾晒

施釉、装坯、烧制。出窑、装篮、运输  

西夏纺织

绢画幡带、绫绣香袋

西夏铸造

  

  

模拟场景

 西夏制盐

西夏馒头窑

2012年,灵武白梁沟西夏馒头窑遗址抢救性发掘,这种遗址在全国极为稀有。窑体为半地下式,有4个窑。清理完以后,他们把4个窑整体搬运了回来,这次安置于新馆内。“这是我们馆最大的一件文物,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吧!”面对这个重约40吨的大家伙,师馆长自豪地说。记者看到,西夏馒头窑占据了约2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为了便利参观,围绕窑体周边,搭建了一条两米高的玻璃走廊,俯瞰这座窑址,大量碎瓷片分布于地面上,仿佛在向人们述说当年烧造之盛。


  

  

第五展厅   西夏陵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陵墓建筑遗存从多方面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水平、多民族文化、建筑技术及艺术风格。

彩绘泥塑

  

  

琉璃宝珠

陪葬墓

西夏王陵实景图

北端

绿釉摩羯,绿釉光亮,兽首鱼身,尾鳍两分,双翅外展。

“摩羯”,梵文音译,原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兽首鱼身鱼尾、酷似龙形的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汉译作摩羯、摩竭、摩伽罗等。摩羯大概源于古印度人对鱼、象、猪、鳄等多种动物的组合。摩羯纹是随佛教东传由印度或西亚进入我国的外域元素图案,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佛教盛行的唐代成为普遍绘饰。 

绿釉海狮 , 四肢前扑后蹬,颇具动感。若无一柄与下面的筒瓦相连,似乎早就飞身离去。

内青外褐釉刻划鱼瓷盆

7、8、9号陵

7号陵出土的灰砂岩残碑。

6号陵

  4、5号陵

灰陶脊兽、莲花纹灰陶方砖

  6号陵

 6号陵示意模型

原来墓在这里!

3号陵

3号陵示意模型

绿釉仰覆莲座、红陶仰覆莲座

  

迦陵频伽


套兽

  

1、2号陵(双陵)  

双陵出土文物

西夏陵规模布局

  

展厅局部

迦陵频伽

绿釉兽

灰砂雕龙栏柱  

绿釉琉璃鸱吻

  灰陶鸱吻

  

展厅中间位置陈列的一些大型建筑构件,也十分惹人注目,有绿釉兽、灰砂岩雕龙栏柱、灰陶鸱吻等,从它们的体量,不难想象当年西夏陵建筑之壮丽。

灰砂岩石雕力士支座

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细看,力士的样貌姿态有所不同。  

  

石牛

石马  

文官头像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文物。

关于它的发现有这样一段故事,清嘉庆九年(1804年),史地学家张澍(shù)在老家甘肃武威养病,与朋友共游清应寺,发现有一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已久。当地人传闻,如果有人启封则会遭到大风冰雹的灭顶之灾。经张澍再三恳求,寺中的和尚拆开碑亭封砖看到里面有一通碑。上面刻的字形体方整,乍一看好象都认识,但仔细一看却一个字也不认识。等转到碑的另一面,所刻字为汉字,其中有记载建碑时间的“天祐民安”。天祐民安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第二个年号。张澍以此认定,碑正面所刻的不认识的字就是死亡几百年的天书——西夏文。

第六展厅  保护与传承

西夏政权存在了190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然而由于大量西夏史料缺失,研究困难重重。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沉寂了八百余年的西夏陵,终于重返大家的视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夏陵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随之展开。

第一单元  传承与管理

西夏陵大事件。西夏陵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宋史.夏国传》,历经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西夏陵的盗掘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西夏陵的各种破坏得到遏制。1971年调查确定贺兰山下古墓群为西夏皇家陵园,1986年设立西夏陵旅游管理所,1996年成立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云集各方专家,共同编写西夏陵保护规划,并逐步开始对西夏陵展开本体保护。2006年,西夏陵被公布为中国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西夏陵申遗项目正式启动,并在第二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7年,西夏陵成为宁夏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十分注重公众参与,面向全国招募申遗志愿者,参与西夏陵的保护管理、旅游和宣传等各项工作。拍摄制作大型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揭秘西夏陵》等,这些纪录片在央视热播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面向中小学校开展申遗知识进校园、主题征文比赛等,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开发木活字体验馆,举办徒步越野挑战赛、徒步观星露营、长跑等活动,使参与者近距离地接触西夏陵,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夏陵的价值和魅力,参与到西夏陵的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助力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海外藏

20世纪初,在内蒙古黑水城、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地出土的大量西夏文献、文物,现在大多藏于俄、英、法、日等国家,其中俄罗斯收藏的西夏文献占已出土西夏文献的80%以上,内容丰富,研究价值极高,数量巨大的海外和国内藏西夏文献、文物成为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为我们清晰描绘出西夏文化的轮廓,使西夏学成为国际性学科。  

  

  

展厅分四部分,分别以俄、英、法、日收藏的西夏文献为单元,展示了西夏文字典、辞书、法律著作、医书、佛教经典等。这些西夏文献不论身处何方,都见证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俄藏西夏绘画作品主要出土于内蒙古黑水城,有蕴含藏密风格的佛、金刚、上师及曼荼罗,还有汉式绘画中的水月观音、普贤菩萨等。这些精心复制的西夏唐卡,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佛教在宋元时期的变迁中,党项、契丹、蒙古政权和吐蕃、回鹘、中原艺术的融合过程。  

西夏学研究。

西夏学作为一门国际性研究,人才辈出,展板上是已故国内外西夏研究的专家学者。罗振玉、罗福成、罗福苌父子是中国西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罗振玉最初是从搜集、注录西夏印章开始的,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他的三个儿子也曾致力于西夏学,各自均有成就。国外学者也对收藏的西夏文献文物进行整理、记录和研究。

在几代学者们的努力下,西夏学研究成就斐然,在西夏文献整理、文物考古、语言文字、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文章5000余篇,出版著作200余种。建立起了西夏研究的专门机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今后的西夏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  

结束语

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已经不存在,但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党项族的血液已经融入今天56个民族中,今天的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主题创意街区内,西夏文木活字印刷体验馆」供入店消费者体验。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捡字、排版、刷墨、印刷甚至装裱。西夏文百家姓木活字、唐诗木活字板,十二生肖雕版等丰富字库可供选择。一张张活字印出的作品,保留着手作的温度,治愈人心。为青少年定制专属体验课程,寓学于乐的同时,让孩子们体验文化遗产超越时空的魅力。

西夏博物馆参观完毕。乘车前往贺兰山岩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