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兄说:贺兰山下孤冢荒-春游西夏王陵忆西夏

 桂临塞上 2020-05-10

贺兰山下孤冢愁

疾风劲草诉风流

春天游西夏王陵,别有风情,太阳在天空高高挂着,万里无云,风从耳旁呼啸而过,地笼草随风乱滚,种子跟着散落扎根,以图夏天生长繁茂,传宗接代。连绵的贺兰山如同一条条巨龙,蜿蜒伸向远方,又如同万马奔腾,伴着隆隆风声嘶鸣,怒吼。站在陵前,一种渺小,震撼,苍凉油然而生。不知道为什么,桂临塞上感觉参观西夏王陵,在有风的日子会更加有感受。一种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错觉充斥耳朵,似乎西夏铁鹞子军队在列阵等待检阅,又像是在和敌军厮杀。

西夏王陵到底有多少帝王陵?

众所周知,西夏立国一百九十九年(1038-1227),传十世,算上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父亲李明德,共12帝。但是,如今现存的帝陵无论如何也与皇帝的数量对不上来。除最终一任献城投降的李睍被蒙古军带到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萨里川祭杀外(另说是城外),其他9位帝王,再加上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如果都埋葬在陵区的话,那么应该有11座帝王陵。可是在西夏王陵之中,只发现了9座帝王陵,还有两座帝王陵失去了踪迹,终究到哪里去了呢? 有专家认为,西夏的第八代、第九代帝王,均死于蒙古军攻击西夏频繁的战乱时期,间隔时间也短,加上国家连番遭到蒙古强烈的冲击,危在旦夕,命悬一线,兵力和青壮力都被征调上战场了,哪里里还有时间和人力分出来修陵造墓呢?毕竟修陵从来在帝王那里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一朝一夕不可能完工。

参观西夏王陵,人们都会发现,墓冢的点不在中轴线上,而是片左一点,开向西北。为什么不对称?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修建建筑还是陵寝,最考究的就是对称,只要左右对称了,才会显现出建筑的协调之美,中庸之美。那为什么西夏王陵陵台,陵寝都不放在中轴线上呢?或许,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党项族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依据教义,中心乃“神灵”之位,人应当自动避忌,即便是一世尊荣的君主的陵园也不能破例,不能占有正中方位,由于那是“神灵”的所在之地,神为大。至于一切陵台都倾向西北角的涵义,许多学者都一致以为,党项族从青藏高原流离失所,一路迁徙,跋山涉水,离背井离乡,最终,经过无数代先人的开辟,来到西北,站稳了脚跟,并且建立了强大的西夏王朝,三分天下,所以,在他们心目中,西北乃吉利之地,陵台倾向西北应该就是图个吉利之意,不忘先贤,以图千秋万代。

之前,陵区开放的只有三号陵(据说是李元昊的泰陵)和双陵(一,二号陵),如今新西夏博物馆的落成,游览线路也扩大了,大概除了四号陵,其他陵都能坐车到达。每座陵都高大,苍凉,孤寂,风吹草摇。尤其靠近贺兰山脚的几个陵,游人罕至,几乎齐腰高的杂草里偶尔会有金毛狐狸出没,一只只油光滑亮,眼冒精光,或许它们是从地宫里筑巢为家,或许它们就是守护王陵的生灵。

站在旷野上,面向贺兰山,看着一个个巨大浑圆又高耸的白色土堆堆星星点点分布,千百年来一直矗立在这蓝天白云之下,经受着风雨雪霜的洗礼,太阳下,一个个土堆堆反射着耀眼的白色,在砾石遍地里显得唐突而醒目,雨水冲刷出来的沟棱土楞刻划着土地,露出深深的痕迹,无不显现着人间的沧桑巨变。如果西夏不被元蒙所灭,陵园不被人为破坏,西夏或许会给华夏增加一部史书,那就是《二十五史》了,那样的话历史记载和遗址可能会比现在明晰得多,一个民族的史诗也不会在今日杳无踪迹吧?可现在,一个雄霸西北将近两百年的王朝就只剩下了这百多个土堆堆,悲惨孤寂地堆立在荒芜的田野。给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荣光和如今的无奈。但是,尽管这些墓冢历经人为的毁坏和天然的损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贺兰山的映衬下,却仍然能给后人带来视觉震撼。

可能这都是注定的,成于李元昊,败于李元昊。 

李元昊的死,埋下了这个王朝不能长久的祸根,他死得意外,但又不意外,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于他的专横和放纵。他有雄才大略,在大宋和北辽的夹缝中崛起,展示了党项额人空前绝后的辉煌,垄断了带来源源不断财富的河西走廊这条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建立了西夏王朝。在三川口战役、好水川战役、定川砦战役三大战役里三败北宋,加上北拒强辽,西挡回鹘,版图的扩张,这些使得他日益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傲视天下。手中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开始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贪图享乐,后来竟丧尽天良,竟然强夺太子宁令哥之妻为妃,必欲使之常寝身旁而后快。所以暴发了一场既有人伦又有君臣、父子、情敌各种因素彼此掺杂羁绊的宫庭仇杀,最后倒于宁令哥仇视的剑下。被削去了鼻子的他,终因流血过多而亡。历史给了西夏一个最为恰当不过的伏笔和合理归宿。

李元昊死的时候才四十四岁,正是年富力强,开疆拓土的年纪,按照当时人们的寿命,他起码还能活十几二十年,如果他不死,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大小梁太后听政,国舅篡国等内耗的发生。西夏的历史或许更加长久。当然,这些都只是假设,历史没有如果。

连绵巍峨的贺兰山见证着这一切,或许随着风声您仔细听,能听到它在诉说的这片土地的故事。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