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说晴雯的“勇”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4-05-08 发布于北京

01

提起晴雯的特点,首先会想到她“勇补雀金裘”,这是红楼梦以谥法给晴雯的盖棺之论。

随后恐怕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病补裘衣与体现晴雯的“勇”恐怕还有一定距离,仅靠这一件事就给晴雯冠以“勇”字,似有小题大做之嫌。

事实也确实如此。

晴雯的勇,并非单纯体现在补誉金裘一事上。这仅是作者的一个障眼法,以病补雀金裘的勇来指代晴雯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英勇。

02

真正触及晴雯“勇”这一特点的描写在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文中。诔文以春秋笔法,高度凝炼并概括了晴雯为什么勇、勇在何处。

为此,我们须再次对有关诔文作一梳理。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庚辰双行夹批: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这一段文字,是对晴雯在贾府面临的艰难处境的着力描写,同时,又对晴雯奋起反抗作了深入刻画。

“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一句,道出晴雯死于“攘诟”,而非“招尤”,这是她真正的死亡原因。

03

晴雯的图谶用一团水墨滃染的乌云浊雾来形容晴雯所遭受的攻击,其判词则明确指出她“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二者均从晴雯的外部环境来描写晴雯的结局。

但是晴雯面对毁谤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或者反击,在其图谶和判词中都没有涉及。

宝玉的诔文则对这部分内容作出补充,即“实攘诟而终”,同时,对图谶和判词的表面原因,以“岂招尤则替”予以正名。

04

上述对偶句化用屈原《楚辞·离骚》中的“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一句,用于对晴雯的描述。

尤,有指责、归罪的意思,替,有废除的含义;诟,自然是诟病、毁谤。存在歧义的词是“攘”字。

攘的本意有扰乱、窃、排斥等几个义项。在解读屈原这句诗时,结合其前面“屈心而抑志”的句子,以及“忍尤而攘诟”的并列关系,多将“攘”字解读为“容忍”。

但是宝玉诔文中,“招尤”与“攘诟”有明显转折关系,此处的“攘”字与屈辞中“攘”的含义有了明显分野。

因此,在理解宝玉诔文中的“攘”字意思时,除继续保留其“容忍”之义外,应进一步考虑其“排斥”本义更为恰当。

这样一来,上述句子又出现了戚蓼生所说“一喉两歌”的现象。

05

第一层,沿用屈辞之意,用“容忍”含义,上述句子则可以理解成以下意思:

晴雯非因受到指责而被逐出贾府,实际上是因为忍受过多无端的谣言而导致死亡。

这个解读,与晴雯的图谶和判词的描写高度吻合。

第二层,将“攘”字理解为双关,除上述“容忍”含义之外,也给它“排斥”的寓意,那么上述句子就理解成以下意思:

晴雯非因受到指责而被逐出贾府,实际上是因为抑制、排除其所遭受的谣言而导致死亡。

如此一来,对于解读晴雯这个人物,将会变得更加全面。

06

从晴雯的一向表现来看,除了她“不忘旧”等优点,她在贾府众人眼中的形象主要是“嘴尖性大”“性太急”“爆炭”脾气。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晴雯眼里揉不进沙子,但凡看不顺眼的,张嘴就怼、举手就打。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赶走坠儿一事。

除赶坠儿一事,在与红玉、麝月等人在一起时,晴雯也有类似表现。

但是,晴雯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彻底的情景,都与袭人有关。无论是讥刺吧儿狗,还是撕扇子与袭人对决,晴雯处处针对袭人,把袭人虚伪的面纱一层层揭开,刺破她多重伪装。

尽管晴雯承受了如此多的诟病和谣言,但是她依然不改初衷,继续保持她“直烈”的本性,时不时用“爆炭”脾气应对她所看不惯的人和事。

“直烈遭危”,说出了晴雯“勇”之真谛。

正因为晴雯有这种不顾其他、一往直前的勇气,使得她无心防范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最终倒在谣言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