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浮桥话题

 苏迷 2024-05-09 发布于上海

  □陆复渊

  大浮桥是座花岗石三截梁式桥。此桥原架在吴中区郭巷镇浮桥村前村港与独墅湖相接处,呈南北走向。

  这座三截梁式石桥,1914年建造,1916年农历五月完工,长32米,宽2.4米,中孔宽5.1米,两边孔均宽4.6米。桥两侧各有桥耳6只,桥面每截搁4块完整条石,两侧设条石栏杆,每边栏杆间嵌方形望柱6个,栏杆两端置有抱鼓石。

  大浮桥所跨的前村港,是条东西相连独墅湖和尹山湖的连接河。这条属太湖泄水道的河道并不长,却常年水流湍急。

  这座大浮桥,当年由小牛桥村乡绅钱鼎(梓初)发起建造。钱鼎是当年民国政府的国大代表,又担任郭巷乡的乡董。大浮桥造成后,钱鼎与当时民国吴县知事孙锡祺,又分别在大浮桥东西桥柱上留下了两副阳文桥联。东联是:“湖水溯分支,上接尹山下独墅;乡音闻隔岸,南来贾舶北禅钟。”系孙锡祺撰书;西联为:“十一月舆梁告竣工,集多金,看湖湖支干分流,上接尹山下独墅;二百年基址扩张名,同浮玉,听隔岸渔樵互答,南通贾泊北禅钟。”为钱鼎撰书。

  二十多年前,我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主编《郭巷镇志》,大浮桥自是成了我关注的对象。我与另两位编纂人员,多次去镇政府东头的浮桥村采访、勘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今,这些都成了人们想要弄清这座桥的前世今生之所需。

  传闻一,有关“朱百万”造桥。

  前村港与独墅湖相接处,原为水深浪急之地。据说,早先,那地未架桥,凭着渡船往来的村民,时遇风涛之险。经人倡议,在那地建了座多节木桥。但木桥毕竟不是太牢固,然村人出行总算便利了不少。木质桥梁经不起日晒雨淋,一段时间后,这桥还得年年整修,众人就把此桥称作“大年桥”(意为大桥年年修)。大年桥就这样在年年修中度过了一些年。不过最后它还是坍了,前村港口又成为津渡。

  到了明代,邻近东濠里村出了个富豪“朱百万”。某年,他去普陀山进香,同行老佣被方丈开正门出接,而他只准侧门入内。“朱百万”疑惑不解,遂问方丈。方丈说:“你的香火钱来自租米盘剥,而老佣之钱则以聚集炊柴谷粒换得。你本牛,投了人,却未报恩……”朱富豪听后立马作揖请求高僧点悟。方丈道:“施主可去通往庙宇路上造桥。”“朱百万”回到家中,便在本土玉帝庙前“大年桥”坍塌处,出资重造了一座“大牛桥”。

  此为传闻。不过,在前村港口那时倒是真造过一座桥的。这事,在清代乾隆《元和县志》三十六卷本卷二上就有“牛桥里人朱国梁建”的记载。

  传闻二,验证大浮桥上暗刻。

  据浮桥村的老辈人口口相传:民国初期建造大浮桥,请的是苏州名石匠马氏兄弟。在造桥过程中,堤坝曾被风浪冲垮,马氏工头蚀了本,但碍于钱家的势力,工匠们有苦说不出。石匠嘴不能说,可以改成刻字发泄。在我们那次勘查中,发现桥南第三对望柱内侧有阴文的石刻:“一载心血流由独墅河中,亏本千二惜乎劳而无功。”这些阴刻字均以繁体字呈现,字体大小和排列并不规则。此发现,让我们极为惊喜,因为它从侧面证明了老一辈人口中的传说并非信口乱说。

  那那些刻字怎能混过落成验收呢?村人估计,当时石匠可能用同色砂浆遮盖了。

  那次勘查,我们用皮尺量了这座桥的规格尺寸,记下构件特点,拍了些照片。在村里材料员的帮助下,我们还撑起船,在桥身两侧辨认桥联和桥额字刻。在对贴近南北两头框式结构桥墩进行查看中,我们发现,北桥墩面南框式结构内的横条石上镌有幡旗图案并内含阴文暗刻字样。这让我们又是一阵惊喜,只可惜,字迹模糊未能辨清。

  2004年,东方大道进行大规模建设。配合斜港特大桥建造,位于南引桥东边侧的大浮桥,被迁到了郭巷街道东吴寺西北侧的绿地中。

  这次迁移,大浮桥被安置在一个池塘间。搁于一隅,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两个有着阴文石刻的望柱,已被错换到了西边第二对柱位上,且字样也都朝向了外侧;两副半截浸入水中的桥联,还有北桥墩面南框式结构内镌有的幡旗图案及暗刻字样,不知是否照旧拼装?

  2023年10月,苏州市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大浮桥名列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