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圆十五公里的鸥汀街道,古昔曾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寨

 一帆在汕头 2024-05-10 发布于广东




       地处汕头中心城区东北部的鸥汀街道,方圆十五公里内,深藏着宗祠、寺庙、更楼、烟墩、古民居、古塔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古称鸥汀背寨,曾经是韩江下游四大古名寨之一,古时地处韩江出海口,又控南港、东港、新港三处海口,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历史上的鸥汀背寨成为一个不平凡的村寨。

        远古时期,鸥汀背寨的所在地只是一片汪洋大海。春秋至汉代,随着韩江泥沙的不断冲刷堆积,这里逐渐形成了沙丘三角洲,便开始有人聚居。因洲上常年有海鸥翔集、栖息,故得名“鸥汀背”。元代末年,迁到鸥汀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人们开始建立城寨,鸥汀背寨得以形成。

       明朝时鸥汀被辟为港口,商贸繁荣,但也因地处海盗进犯潮州和揭阳的必经之地,常受倭寇、海盗的侵扰。明隆庆二年(1568),海盗林道乾就曾攻破鸥汀,城寨被毁。之后当地村民为防海盗,自发重建了一座四周有护城河的城寨。

       当时澄海县的秀才陈君谔,为人耿直,通兵法,被乡人举荐为寨主。他带领村民巩固城寨,将鸥汀背寨筑成固若金汤的防御堡垒,四周池塘、小溪环绕,墙厚门固,绵延七八里。受到攻击时,城寨能够首尾相互救援,易守难攻,鸥汀背寨自此被称作“海国长城”,是潮州府48个隘口之一。

       明清时期,鸥汀背寨已形成完整的城寨,有东宁门、治生门、南薰门、西宁门、北定门和北平门六大寨门,和护寨河、河桥等形成牢固的纵深防守体系,曾多次击退海盗的进犯,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堡。

        清顺治十四年(1657),郑成功军队与鸥汀背寨发生冲突,城寨被毁。直到清康熙八年(1669),潮州通判阎奇英在旧址上重建城寨,并设水师营寨驻防。此后,鸥汀背寨又走过了两百多年岁月,最终沦陷于抗日战争中,剩余的部分城门因年久失修于1950年拆除。

       鸥汀背寨自形成城寨至今已达600多年,悠久的时光中,沉淀下了璀璨隽永的人文胜迹。有证果谈禅、腾辉倒影、蓬鸥书声、龟桥似月、新兴红树、南薰纳凉、西宁晚泊、庙前白鹭八大胜景。虽然多次被毁,先后重建、扩建三次,到如今只残存“北平门”和“北定门”两个寨门,然而,“证果谈禅”的证果寺、“腾辉倒影”的腾辉塔、“西宁晚泊”的西宁桥、“庙前白鹭”的天后宫至今仍保存完好,还有明清时期形成古寨时部分的残墙、烟墩、更楼等,今日来到这里,依然可以领略到古老的风貌以及独特的文化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