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社联动,全面赋能!助力单亲少年阳光成长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4-05-10 发布于广东

 单位 | 义乌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义乌市城西街道社工站

一、案主背景


1、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小乐(化名),男孩,14岁,一名Y市某初级中学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拘谨,不善交流,看上去较为“老实”,缺乏自信心,而且不爱听父亲的唠叨。

其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交流,集体活动参与度低,朋友、邻居、同学交往几乎较少,但是个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均为正常,能正常上学并且能独立完成作业。

2、家庭情况

小乐的父亲老年得子,原本一家人也勉强生活,他也能在父母双亲的关爱下成长。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他6岁那年,他母亲因乳腺癌去世,家里因治病还欠下30多万的高额债务,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父亲却因年老超过工作年龄,无法打工赚钱。近两年父亲又体弱多病,不幸患上甲亢,治疗后又转为甲减。

目前,父亲每日需吃药维持,家里一度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社会工作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小乐的居住条件较为简陋,生活环境较差,父子俩依然挤在一张破烂的小床。

再由于小乐自小失去了母爱,父亲又不善和孩子沟通,家庭的拮据,小乐变的更加自卑。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阅读需求。

二、需求分析


1.家庭经济问题及需求

案主母亲早年因病去世,父亲因超过就业年龄,无法打工赚钱。案主父子俩目前全靠政府低保金救助生活,无其他收入来源。近两年父亲又体弱多病,生活陷入困境,急需经济、医疗、政策相关的资讯及救助。

2.情绪疏导及亲职辅导需求

案主幼年丧母,缺失母爱,父亲年龄偏大,缺乏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案主又即将步入青春期,来自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巨大,社会工作者需对其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并进行情绪疏导,改善案主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提升父子沟通能力,增强案主自信心;增强案主自尊心,引导案主表达自己的困难和需求。

3.社会支持网络问题及需求

案主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上课,再因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和邻里、同学、伙伴交往沟通也不多,其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社会工作者需为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朋辈支持。

三、服务目标


(一)案主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帮助案主形成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机制,改善生活处境。为案主父亲提供其疾病治疗相关的医疗资讯、解读医疗救助政策。

(二)为案主提供亲职教育,引导案主父亲改变自身的行为角色,转变教育理念,改善传统教养方式,提升案主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及沟通能力。

(三)为案主提供心理赋能服务,帮助案主正视青春期带来情绪情感、自我认知、性别认同和角色转换等问题,形成积极的心态,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从而使案主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获得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案主自信心平稳度过青春期。

(四)链接多方资源,搭建社会活动参与平台。通过增加案主参与社会活动的频率,全面扩展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完善朋辈支持网络,增强其社会支持力量,提升其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四、理论依据


(一)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观点,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两种,其中正式支持网络包括: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的服务体系、老年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非正式支持网络包括:家庭、邻里和亲朋好友、志愿者服务等。

本案例中,案主社交支持网络薄弱,社会工作者以资源筹资者介入帮助案主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围绕案主的家庭支持、朋辈支持、村委支持来丰富和扩大案主的社会网络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在服务过程中为案主链接各种助学资源以及提供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服务。

(二)增强权能理论视角认为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消除的。

本案例中,因为家庭变故导致案主在成长过程中存在面对生活的无力感,社会工作者需要改善案主家庭成长环境,使其获得生活的技能和自信心,并运用案主的优点和自身资源提升案主的自理能力。

(三)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指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本案中,目前社会工作者需要尽快帮助案主提升对生活的热情,相信知识是能够改变命运的;缓解自卑、焦虑、胆怯的情绪,帮助案主打开心扉,接纳更多的新朋友;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与陪伴;发展案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增强案主自信心、抗压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五、服务内容


(一)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初步与案主接触,进行首次会谈,搜集案主相关资料,形成初评报告。

社会工作者用倾听、信任、共情的沟通技巧,引导案主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主要识别案主的问题与需求。

案主的相关资料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儿童自述困惑与烦恼、初步评估五个方面。

根据案主个人情况和自诉需求,进行需求评估分析,确定案主分别有学业、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案主及家人有情绪疏导、亲子关系改善的需求。

(二)第二阶段:解决案主燃眉之急

一“焕新乐园”解生活环境之急。在服务期间,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案主的居住环境整体较为简陋,屋内除了一些堆放的杂物,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一块简易的床板成为为父子俩的休息之所,更别说是拥有一张整洁的书桌。正值初中学习阶段的案主需要一个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

社会工作者为案主一家申请了“焕新乐园”项目,一个衣柜、一张床铺和独立书桌来到案主的身边,初步为案主改善了案主的生活及学习环境。

二“圆梦助学”解学业提升之急。在案主升学之际,为激励案主树立学习信心,社会工作者为案主申请到了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圆梦助学”的资金补助,勉励案主珍惜学习机会。

在申请助学金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分以案主自身为主要力量,引导案主自己准备相关证明材料,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处理相关事宜,逐步提升案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案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三“亲职辅导”解家庭氛围之急。对于案主父亲进行亲职辅导,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的父亲进行沟通时,教授其一些教育方法,让父亲平时积极关注孩子,进行有效监护,并且通过家长课堂、关怀陪伴、每月的入户面对面,改善提升父亲对小乐的陪伴能力,改善孩子的陪伴环境,提升亲子沟通能力。

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借用社会工作者自己的生活阅历,帮助案主理解自己青春期将要面临的问题。

(三)第三阶段:链接资源,搭建社会网络支持系统

1.推进五社联动,全方位关怀

在服务期间,社会工作者联动村委、儿童主任,推动属地常态化关爱及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所在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向老师说明案主的家庭情况,使其赢得校方的同情和关注,在学校得到更多同学和老师的关心,积极融入学校班级的大集体。同时多次邀请心理咨询师王桃敬,为案主做心理测评及心理疏导,把案主带向正面,逐渐走出自卑的心理状态、快乐成长。

2.搭建朋辈支持网络,改善社交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多元化主题夏令营、小组活动等同辈群体的交往,以强健其体魄、开朗其性格,提升案主的人际交往、自我表达、认识冲突、合作配合、情绪管理等综合能力。

3.链接多方学习资讯 提升学习阅读能力

为案主提供学习资源和资讯。对接图书馆为其提供更多阅读机会、与其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帮助案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其自信心。

4.积极融入社会参与 提升社会责任感

组织案主参加各类“学雷锋”、“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为案主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帮助案主走出家门,用实际行动,融入社会参与,培养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

案主从之前的胆怯不爱说话,到现在的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其达成目标,提升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展示,发现自我优势,实现自我超越。

(四)第四阶段: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建立长效机制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份爱足以体现社会的温暖。

社会工作者通过发布志愿者招募活动,为案主结对了一位“爱心妈妈”,“爱心妈妈”经常与案主聊天,带案主出去玩,为案主购买衣服和学习用品等,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其母爱缺失的情况。

对比以往不自信、退缩的性格,现如今在社会工作者眼前活泼阳光的男孩敢于表达、勇敢追梦,他和父亲的脸也总是笑盈盈的。

六、服务成效


服务达到预期制定的目标,成效较为显著。社会工作者为案主多方链接资源,申请助学金、救助项目等经济帮扶内容,帮助案主缓解就学经济压力,为其筑梦。

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成功结对了一位“爱心妈妈”,定期探访使案主在极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情感支持,有效的解决了案主幼年丧母导致缺少陪伴和关爱的问题。

案主父亲掌握了良好的亲子沟通及教养方式。儿童主任、村委等加大了探访的力度,共同关注案主成长,案主逐渐走出了自卑、不自信心理。

为案主建立了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带案主参加社会工作者站组织的活动,创造社交机会,增加同辈支持网络,集结“大手”拉“小手”走出困境。与老师、同学建立了积极正向的联系,积极主动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在成长中经历着家人患病,经历至亲离去的生死离别,案主胆怯、内心孤独的情绪得以一定的缓解,案主比介入之前更加自信,案主会主动与父亲交流自己的想法,紧张的亲子关系得以缓解;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站组织的服务活动,在活动时与同伴探讨和学习,共同处理问题。

现在的案主保有对生活、对学习、对父亲充满浓烈的爱意,处处为他人着想,成为了一个不卑不亢、勇于承担的男孩。

七、专业反思


1.社会工作伦理的践行——接纳和尊重: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接纳和尊重案主的内心表达,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赢得案主的信任,适当给以同理,与案主保持情感交流,这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2.人在情境中——个人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案主仍面临监护人父亲年龄较大,家庭教育自我学习能力不足、教育资源不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等现实问题,这些仍会困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案主的状态。

3.个别化服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个体差异,在对案主的需求进行评估时,结合案主和家庭的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回应案主的独特需求,在每次帮扶后发现的新问题,需及时增加或调整服务目标,确保对问题做出有效的改善和调整,从而将真正帮助孩子的初心落到实处。

4.五社联动的力量——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筹措者,积极探索“村社+社会组织+公益基金+志愿者+社会资源”的多方联动困境儿童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资源优势,帮组困境儿童改善生存环境,搭建参与社会实践、拓展视野的平台,培养困境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交能力,共同推动困境儿童“阳光”健康成长。

5.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和成长环境,更需要注重挖掘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通过社会工作者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以微弱的萤萤之光,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的童年添一缕阳光,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体验爱,然后学会“反哺”,从而坚定有力的应对未来的困境和挑战。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交流?
青少年服务专家任志峰老师
30000名青少年接触后
他得出这19点心得...
《与儿童、青少年沟通技巧系列实务课》
深受好评,扫码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