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盟百名著名人物之二十:童第周

 白云73 2024-05-10 发布于河南




【人物简介】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

1923~1927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求学,在该校毕业。1928~193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0~193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Universite Libre Bruxelles)求学。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曾访问法国海洋生物研究所二次,访问英国剑桥大学一次。1934~1937年,在青岛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1938~1941年,在四川成都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1~1943年,在四川李庄任同济大学教授。1944~1946年,在四川北碚复旦大学心理生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1948年,在青岛山东大学动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当选为北平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兼任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并任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1960~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1967~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3月30日于北京逝世,终年77岁。此外,童第周在制定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技十年规划和后来的基础学科长远规划期间,参与领导有关生物学方面规划的编制工作。童第周曾当选为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

【人物评价】

童第周先生是国际卓越的生物学家,是“克隆先驱”,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童第周先生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为我国发育生物学研究建立了基础并做出了前瞻性的贡献。童第周先生长期不懈地从事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并开创了异种核移植的先河,堪称“克隆先驱”。

——路甬祥

中国的居里夫妇(童第周夫人叶毓芬)

——时评

【人物故事】

童第周:中国的“克隆先驱”

爱国情怀

1930年,28岁的童第周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在校长布拉舍教授的实验室里工作。第二年春天,因布拉舍教授病了,由达克教授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在这个实验室里,童第周用一双灵巧的手完成了极为困难的青蛙卵的膜的剥离工作,赢得了异国同事的尊重以及两位著名生物学家布拉舍和达克教授的赏识。

然而,当时中国忧患交加,国弱民穷,中国人在国外常遭到一些外国人的奚落歧视。为了这类事情,童第周常挺身而出与对方争论,赢回尊严。一次,他去理发,一个人指着报纸对他说:“你们中国人不中用。”童第周当场与这人理论。他说:“这份报纸像条狗,谁喂它,就为谁说话。日本人给了他们钱,他们就替日本人讲话。你没有亲眼看见,就不要乱说!”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正在病床上的童第周得到消息后躺不住了,他立即出院,联络了几个中国同学,在一间咖啡馆的地下室集会,商量对策。他们决定号召5个大城市的中国学生一同到布鲁塞尔日本驻比利时大使馆门前示威。为此,童第周起草了一封告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并连夜把信分发到中国人住房的信箱里。童第周又到其他城市去发动中国学生,很快组成了中国学生总会,童第周被推举为负责人。终于,示威活动成功地组织起来了,中国学生围在日本驻比利时大使馆门前高喊口号,向行人散发传单。然而,警察局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抓走了几名学生,并向法院起诉。比利时一名前司法部长出于正义,主动为中国学生进行辩护。但是,包括童第周在内的5名学生还是被判了两个星期的徒刑,迫于社会舆论,才改为缓期执行。

苦中有乐

1934年8月,童第周满腔激情回到了祖国,选择了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作为自己的教学基地,希望能在这里从事海洋生物的研究。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日本侵略军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山东大学只好南迁,随后又被解散,童第周失业了,和夫人叶毓芬一起被困在四川。1944年,在友人介绍下,他转到在四川北碚的复旦大学任教。在四川的日子里,童第周常为柴米油盐发愁,但更让他心急的是,他想搞研究,可那里连基本的实验条件都没有。这简直比挨冻受饿还要难受百倍!

一天,童第周访友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叫着妻子的名字说:“显微镜———我见到了一架真正的双筒显微镜!”一听说显微镜,叶毓芬也激动起来,这一对在显微镜下共同生活的夫妻,已经有好几年没见过这宝贝了。她一把拉着丈夫的手,急切地问:“在哪里?能用吗?快领我去看看!”显微镜放在镇上的旧货店里。童第周夫妇站在显微镜前仔细端详,轻轻抚摸,爱不释手,就像抚着久别重逢的孩子。然而,它的标价是六万元,等于童第周夫妇两年的工资!童第周无言地站了一会儿,便和夫人闷闷不乐地走了。

一连几天,童第周心里总是放不下显微镜,叶毓芬也不停地想办法。终于,她经过仔细权衡之后向丈夫开了口:“我们还是向亲友借钱把它买下来吧!”

“可是,那样,说不定咱们一辈子也还不清这笔债呀!”

“为了事业,一辈子受苦也没什么!”

他们东拼西凑借钱,终于买下了那架显微镜。

显微镜一到,简直像大喜临门一样,大家都增加了活力。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一篇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发表后,立刻在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注意。

“童鱼”惊世

在“文革”中,童第周被“造反派”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罚长期挑水、扫厕所。在这种磨难的日子里,童第周对科学的追求仍一刻也没有放松,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童第周才恢复了科研的自由。自此,年近七旬的童第周更是争分夺秒地工作着。

1972年,从事核酸研究的美籍华人科学家牛满江回国探亲,并特地拜见久仰大名的童第周。两个生物学家,话越谈越投机。为加快世界生物遗传的研究进程,两人决定进行合作。他们合作的内容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科学实验,验证童第周一个独创的科学见解:细胞是一个整体,细胞内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各有功能,互相影响,而细胞质对遗传也有一定作用。而此前的生理遗传学认为,细胞质对遗传不起作用。

1973年,在童第周领导下,一个7人实验小组紧张地工作起来,他们成功地从鲫鱼成熟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了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然后精心地培养和观察。这批特异的金鱼卵一天天长大,孵出了小鱼苗,鱼苗又一天天长大。奇迹出现了,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单尾金鱼。这批金鱼显示出了从鲫鱼细胞质中带来的遗传性状,雄辩地证实了童第周的科学见解,破除了遗传不可改变的学说,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这便是生物学界有名的“童鱼”。

此后,童第周和牛满江继续对“童鱼”进行研究。然而,正当用他们犹如“造物主”般的科学家之手去揭示生物进化、遗传、再造之谜的时候,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因病在北京逝世。

伟大寓于平凡

童第周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有时似乎给人以严肃有余的印象。实际上他平时平易近人、热情谦虚、温和诚恳、待人宽厚却严于律己。作为教育家,他在大学任教多年,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生物科学家,并持续地关心着他们的工作。但他从来不以老师自居,而以朋友相处。他曾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别人的老师,因为时代在前进,但他却可以永远成为别人的朋友。”然而,他对于自己的老师蔡翘教授(军事科学院院长)却尊敬有加,给老师拜年,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在第一次科学大会后,随着全国掀起的“学科学”热,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像雪片般飞来,堆满了他的桌子。对信中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他都一一作答,常写信至深夜。据我们统计,有一个月,仅邮费就用去了21元(8分钱一封信)。儿女们劝他不必如此认真,他却说:“人家尊重你,你不应该摆架子,不回复是不礼貌的。”

曾经有一对年轻夫妻,因为孩子不像父亲,夫妻间发生了矛盾,来信询问鉴别方法。父亲写了一封较长的回信,解释了生物遗传的隐性和显性的问题,还劝说:夫妻间相处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否则即使不为孩子的事,也会因其他的事而闹纠纷。见信后夫妻两人言归于好,并深感惭愧,特回信表示感谢。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儿女在外地学习、工作的20多年中,由他写的家信仅收到过一封(因工作忙,都由叶毓芬写信给儿女们)。

童第周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在孩子们面前也是严以律己,身先士卒。他强调,说话办事要认真、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要讲诚信,哪怕对小孩子也不能哄骗的,说到必须做到。他说:“即使是对孩子也不能说假话,要从小培养这些品质。”

生活伴侣,科研益友

童第周的夫人叶毓芬不仅是童第周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他科研工作上配合默契的益友。但母亲直至去世仍只是一个副教授,而与她一起同事的老师都早已升为教授。其间,她至少有三次机会,但都失之交臂,因为童第周一直是她的“顶头上司”,名单报到了他那里,总是把升职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叶毓芬的去世给童第周带来沉重的打击,他流着泪对儿女们说:“我对不起她,她这几天不舒服,我没有陪她去看病……她工作成绩很出色,但由于我,却未能升为教授。”。

童第周的科学贡献

我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之一

童第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开始胚胎学的研究工作。在这个实验室及后来回国在青岛从事的研究中,他通过严密的科学实验,证明了卵子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是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证明了在未受精的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证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

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转移到四川,被迫放弃对海洋动物的研究,代之以各地都可以得到的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和金鱼做材料。这个时期他的主要工作是两栖类胚胎的纤毛运动和鱼类卵子中器官形成物质的定位。他和同事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是在原肠期与神经板初期,并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自头而尾逐渐减弱,形成梯度,清楚地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还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运动的方向。

对文昌鱼个体发育的全新认识

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在世界上分布很少。过去国际上的实验工作大都是在意大利进行,以后我国沿海地带也发现有文昌鱼。童第周领导的研究组首先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等必要的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我国的“克隆先驱”

关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是童第周晚年最感兴趣的主要工作,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实验胚胎学过去的大量工作和他自己的实验分析,使他确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的方向,而是细胞质也能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相互激发和抑制。他和美籍华人科学家牛满江的合作研究中,培育出了著名的“童鱼”。他们的研究证明,在核质杂种鱼中性状的出现不是完全受细胞核控制,细胞质也有它的作用。关键在于核、质间性质的差异程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核在异种的细胞质内,经过多次分裂和复制后,在生理或性质上有发生变化的可能。这一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研究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因此,童第周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克隆先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