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的曲度与不稳

 緑茶w 2024-05-10 发布于安徽

一概述

颈椎病: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

椎节失稳、松动

髓核突出或脱出

骨刺形成

韧带肥厚

椎管狭窄等

→→→→

神经根

脊髓

椎动脉

颈部交感神经

→→→→

颈型

神经根型

脊髓型

椎动脉型

交感神经型

食管压迫型

病因:颈椎退行性变;发育性椎管狭窄;慢性劳损;先天性畸形。

二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难点

      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包括:颈源性头痛70%,颈性眩晕,颈性高血压,颈胸综合征,吞咽不畅,胃肠道蠕动减慢,诱发便秘、腹胀。

图片

     颈型颈椎病(局部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三型颈椎病又缺乏明显特征

图片

治疗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一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运动疗法-一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巩固疗效。牵引治疗--过去首选,如今慎用。手法按摩推拿疗法(整脊疗法)--较为有效。理疗--减轻疼痛。温热敷-一后期辅助手法治疗,急性期不宜。最后严重到手术治疗。

图片

     对于头颈部关节排列与我们整个神经系统和其它各个系统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我们知道的并不多,而传统的医学训练中,很少有身体结构与正常功能之间关系的内容。随着医学的分科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细致,专科医生很容易落入到某种视野的局限性和思维的惯性中。颈椎影像观察(非外伤性)包括:曲度、骨质、椎间隙、对称性等。

颈椎病早期表现——生理曲度改变,椎体排列失稳,骨质增生

1曲度异常是各型颈椎病早期最常见表现(颈椎病越严重,曲度异常率也越高)。

2曲度和稳定性又紧密关联。

3颈椎失稳是颈椎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也是治疗最有利时机(骨质增生表现往往与症状无关)。

颈椎曲度与颈椎病、颈椎临床功能

     相关研究较少,关系尚均未明确(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因颈椎曲异常改变导致的肌内痉挛是颈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恢复上颈椎生理曲度,可以有效治疗颈椎病型偏头痛、 颈性眩晕。

图片

颈椎曲度异常在慢性颈痛患者中比非颈痛患者多18倍:疼痛与颈椎曲度的大小及类型的相关性倾向于肯定。20°的曲率被认为有很好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原因是:1颈椎曲度决定椎间孔的大小、方位,2决定椎管的内径和颈椎横突孔的序列,由此产生头痛、头晕、行走不稳等压迫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而导致的症状。3颈椎曲度改变导致颈伸肌张力改变,进而引起颈后伸肌群内的本体感觉改变,从而导致颈性眩晕发发生。

图片

当头颈发生错位时,脑脊液循环也会受到损害;许多研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不正常的脑脊液循环之间的联系,脑脊液循环不足会导致颅内压升高,这可能进一步干扰血液向大脑的循环。

图片

颈椎X片

(1)正位:颈椎排列情况和曲度的改变;钩锥关节的结构;椎弓根和棘突之间的关系;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过长、颈助

(2)侧位①曲度改変 ②异常活动度 ③骨赘 ④椎间隙变窄⑤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 ⑥项韧带钙化。

(3)斜位 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4)枢环关节张口位

      颈椎曲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C1-2、颈胸结合部、颈周肌群的协调、韧带及椎间盘弹性、髓核移位、关节突增生、小关节高度和方向、骨盆、脊柱各节段的代偿相关性、急性外伤肌痉挛、小关节半脱位及姿势。

1.颈椎生理曲度(应力曲线)

图片

三种方法常用来测量颈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Harrison后切线法。其中Harrison法测得数值较为准确,但目前临床仍最常用Cobb法评估颈椎曲度,因其较易操作,且组内、组间可靠性均较好。据报道,通过C1测得Cobb角角度较大,而通过C2测得颈椎前曲角度较小。图片

各学者对于颈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报道各有不同,Grob等认为C2-C7生理曲度为24°,Hardacker等认为正常范围在10 °-34 ° ,目前大多数文献公认的曲度正常值为21 ° - 22 ° 。

  • 椎体Borden式测量法:C2后上角与C7后下角连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连线,两线最宽处垂直距离。正常值为12±5mm。

  • 颈椎退行性变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出现反弓,患者提早发生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旋转等表现。

  • Mc Aviney等发现颈曲小于20 °或颈曲达到31 ° - 40 °与颈痛有密切联系。

图片

  • 对于颈椎OPLL的患者,K线可以作为术式选择的一项依据:当后纵韧带骨化灶没有超过K线,为K线阳性,此时可考虑颈椎后路手术;反之为K线阴性,此时为颈椎后路手术的禁忌症。

图片

K线是颈椎侧位片上连接颈2与颈7椎管中点的直线

 Cobb角测量法
① C1-C7 Cobb角:作C1前结节中心点与后弓最窄处连线,及C7下椎板的延长线,再作这两条已知线的垂线,其相交所成的锐角则为Cobb角。
② C2-C7 Cobb角:作C2与C7两椎体下终板的延长线,再作这两条已知线的垂线,相交所成的锐角则为Cobb角。

垂线相交在颈椎的背项侧提示为“前凸”,角度为正值;

相交在颈椎咽腹侧则为“反弓”,角度为负值。

Yochum[3]认为C1-7正常值是40±5°。

方文等[4]认为C2-7的数值,≤55岁的男性为22.74±4.23°,女性为21.39±5.28°;≥56岁的男性为20.16±3.51°,女性为20.16±4.13°

图片

临床看法:颈椎曲度的改善与症状、体征的消失呈明显正相关颈椎曲度改变是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一个标准临床治疗应以恢复颈椎曲度为重要目标颈椎生理曲度测量是重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颈椎的稳定性

      不稳是指在生理载荷下不能维持正常解剖位置,或者存在过度活动;颈椎不稳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颈椎三柱中前柱承重 36%;后柱-关节突关节 64%。颈椎不稳是年轻人眩晕重要原因:移动的椎关节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动脉痉挛。

图片上颈椎的稳定性:畸形 ?损伤 ?寰枢椎对合:前后、侧方移位和旋转脱位。上颈椎的改变往往会导致下颈椎的改变。

一侧间隙变窄,但上下等宽,说明有侧方移位。



一侧间隙变窄。日上下宽窄不等,说明有侧方旋转移位。
两侧关节不对称,侧块大小不对称、形状不相似,说明有侧方旋转移。
寰齿前间隙正常成人3mm,过屈过伸无变化。
儿童4mm,过屈过伸差值<1mm,超过5m,考虑寰椎横韧带松弛或断裂,或齿突椅形,>10mm提示手术。
齿状突后缘到寰椎后弓前表面距离:成人<14mm,考虑神经损伤?为手术适应症。

图片

寰椎旋转:正常正位或旋转C1和C2侧块对齐正常;寝齿间距相等。头部旋转:寰齿间距不相等,齿状突与棘突不一致,但侧块仍排列良好,前旋侧间距变小、倒块变宽变清楚,对倒侧块变窄,后旋则变模糊,寰齿间隙(红线)扩大,C1和C2侧边缘不再对齐一寰椎旋转脱位。

图片

寰枢椎旋转脱位临床常见

1.特发性斜颈、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常被误诊

2.病因:解剖变异、创伤或感染,引起横(翼状)韧带撕裂/松脱,长期不能复位,导致韧带和关节囊发生挛缩形成了旋转脱位与固定

3.如横韧带未损伤,寰枢关节水平旋转可达65°;如断裂,旋转45°即可脊髓损伤

4张口斜位15”片确认旋转固定 --侧块与齿状突两者关系始终不变。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
指以一侧侧块关节为轴,寰椎向一侧旋转,而致对侧侧块关节脱位,伴寰齿关节脱位和寰椎横韧带和翼状韧带的损伤。临床与影像常被忽视,有时又称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Fielding and Hawkins分型:
Ⅰ型:
最常见,无前后方向移位的旋转脱位(纯旋转型),ADI≤3mm,表示寰椎横韧带无损伤,寰枢椎旋转运动范围正常。

图片车祸后,颈部疼痛,活动部分受限。张口位示齿状突右偏,双侧寰齿间距不等宽;CT轴位示齿状突不居中,ADI约3mm,3D重建VR图示寰椎旋转。寰枢关节旋转脱位,I型。(病例来源《医学影像园》)

Ⅱ型:
旋转脱位伴寰椎前移位,ADI约3~5mm,可能合并横韧带损伤。一侧的侧块有移位,而对应的侧块无变化,寰枢运动超出正常范围。

图片男,16岁,颈痛半月,颈部僵硬,下肢麻木。无外伤病史,无感冒及其它特殊感染病史。X线侧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略变直,ADI约5mm,轴位示齿状突基本居中,3D-VR图像示寰椎旋转,MRI矢状位示齿状突后移,ADI加大,颈髓受压,髓内见小片状T2高信号。典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II型。

Ⅲ型:
出现严重移位,ADI≥5mm,横韧带与寰枢侧方关节(限制脱位第二重要结构)均受损,双侧侧块都迁移,只是一侧更明显,形成旋转脱位。寰枢运动超过正常范围。

图片


Ⅳ型:
最少见,寰椎后移位,同时伴有不完整的齿状突如齿状突骨折,可能仅一侧侧块有移位。X线平片可能对其变化在识别上有困难,尤其侧位片更不易判断。开口位片能显示侧块向前并靠向中线,棘突偏向一侧,张口位还可能显示颈1~3受伤关节部分重叠交锁。
V型:
是Levine后来补充的一型,即寰枢关节完全旋转脱位。

图片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时,为什么双侧侧块形态、大小不同?
旋转脱位时,在X线张口位上,可见齿状突偏移,双侧环齿间隙不等宽(差值>2mm),双侧侧块关节间隙不对称,另外,可以发现,双侧侧块的大小和形态会不对称,不相似,向前移位的侧块增大,向后移的则显示较小,这是X线平片诊断旋转脱位的重要依据。

(2)下颈椎的稳定性

1)正位

图片

看棘突、关节突、横突上下三连是否呈一条线,棘突连线与横突连线是否平行且等距,不等距—旋转

仅棘突偏歪,偏离3m以上;两侧椎弓根不对称—旋转错位

三线同时偏歪,侧摆错位

系列侧摆-侧弯(C形,S形)

2)侧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测量椎间孔大小、变形C4-7椎间孔前后径平均6.5土1.0mm

一侧椎间孔变小小关节错位

一侧椎间孔变大 - 后外侧移位

一侧椎间孔变扁 - 旋转移位内缘不光整 - 小关节错位

颈椎小关节、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赘形成

下位颈椎不稳的临床机制

·退变性颈椎不稳定:十分常见,向前、后或侧方滑移,后天因素为主

颈椎退变整体活动范围减小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过正常范围椎间连接结构承受更大应力→保护性反应导致进一步退变再次获得稳定,动态性压迫演变为骨赘狭窄性静态压迫→脊髓型颈椎病活动范围进一步减小,曲线僵直、反弓、S型等异常曲线。

前倾头位(FHP)一种新型流行性颈椎不稳

图片

过去常把X线报告把颈椎曲线丧失认为正常,或者在正常范围内,今天,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意识到前倾头位的存在,FHP本质上是颈椎的错位。头部每向前伸一英寸,就会增加10磅的重量,迫使背部和颈部肌肉更加努力地工作,减少流向大脑的血液,导致整个脊柱偏离直线,并快速退化!对从小就离不开手机的青少年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未来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