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 || 宋本三国志(全十四册)

 小夏ho78b993zg 2024-05-1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宋本三国志(全十四册)

编著者:(晋)陈寿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

定价:¥298.00

ISBN:978-7-5013-6359-9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所属分类:影印-史籍史料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


图片

内容简介

《三国志》六十五卷,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本书选用的底本,为南宋中期的建阳刻本。此本半叶十行,楮墨精良,即便是抄配的叶面,字体亦极为工致。书中讳字至“惇”,刻印时间约在光宗朝,因此又被称作“绍熙本”。张元济主持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所使用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与此本为同版。此本原藏杨氏海源阁,为杨以增重金购得“四经四史”之一,钤有“平阳汪氏臧书印”“四经四史之斋”“东郡杨氏海源阁珍藏”等印,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作者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散骑黄门侍郎等,入晋历任著作郎、太子中庶子等职。晋灭吴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的历史。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曾奉宋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其他亮点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内页书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序言

《三国志》为晋人陈寿所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及《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书中主要记载汉末董卓之乱至晋武帝太康初年近百年的史事,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寿(二三三—二九七或三〇〇)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属四川南充)人。仕蜀汉曾任卫将军府主簿、观阁令史等。蜀汉灭亡后,仕晋为著作郎、治书御史等。晋灭吴之后,陈寿参考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鱼豢《魏略》等官私史志,历时十余年,撰成《三国志》。陈寿去世(《晋书》称卒于元康七年即二九七年,《华阳国志》称卒于永康元年即三〇〇年)之后,晋廷遣人去其家抄写誊录,《三国志》自此开始流传。

由于陈寿在编撰时能够采集到的史料相当有限,因此,《三国志》不仅无志无表,叙事也较简略。东晋以降,有关三国时期的史料逐渐被披露或纂辑,至南朝初年,这些史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此背景下,宋文帝以《三国志》文辞过简为由,命裴松之为之作注。

裴松之(三七二—四五一)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闻喜)人,起家殿中将军,仕至太中大夫。裴松之受命为《三国志》作注,并未将重点放在训诂文字、阐释名物、叙述沿革等方面,而主要是对《三国志》进行“补缺”“备异”“惩妄”与“论辩”。元嘉六年(四二九),裴松之注书完成,进呈乙览,得到宋文帝的嘉许。

“裴注”征引各家著作多达二百余种,字数几与原书相当,其史料价值及文献价值不言而喻。此外,在注释过程中,裴松之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著作加以分析、考证、评议,使注文兼具史料、史学、史识的多重价值。故而,“裴注”一经完成,便与陈寿原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从史学史的角度回溯,在传统史书的注释领域,“裴注”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此后才逐一出现的“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后汉书章怀注续汉书志刘昭注”等。

《三国志》早先以写本传布,现仍存有东晋时写本残卷等。《隋书·经籍志》入正史,至《旧唐书·经籍志》则以《魏书》入正史、《蜀书》《吴书》入编年,虽属无稽,但似可说明,《魏》《蜀》《吴》三书可能曾一度分别传抄、流布过。

《三国志》最早的刻本,当属北宋国子监刻本,今已不存。北宋监本刊刻于宋真宗咸平六年(一〇〇三),略晚于宋太宗淳化年间(九九〇—九九四)刊刻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且从现存部分版本中保留的牒文、目录中,可以推知,《三国志》的《魏》《蜀》《吴》三书,似曾是分别校雠、雕版、刷印,到最后再合为一书的。这一点,与《后汉书》《续汉书志》合二为一的过程有所类似。

《三国志》现存的南宋刻本,主要有杭州本、衢州本、建阳本等,其中以衢州本存世较多。究其原因,衢州本的版片,在南宋归国子监,在元代入集庆路儒学,在明代则属南京国子监,刷印量较大。但正因如此,这批版片需经常修补,所以现存衢州本不仅均为明代以后的刷印本,且宋版原刻的叶子极少。

本书选用的底本,为南宋中期的建阳刻本。此本半叶十行,楮墨精良,即便是抄配的叶面,字体亦极为工致。书中讳字至“惇”,刻印时间约在光宗朝,因此又被称作“绍熙本”。张元济主持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所使用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与此本为同版。此本原藏杨氏海源阁,为杨以增重金购得“四经四史”之一,钤有“平阳汪氏臧书印”“四经四史之斋”“东郡杨氏海源阁珍藏”等印,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本书在编制目录时,本拟遵从底本卷端及各传题名的原始著录,逐卷标注页码。但实际编制过程中,觉得这样并不利于检索、阅读,故改成以传(不含“张邈传”及所有附传)为单位标注页码,同时增设附目。增设附目的主要依据是,附目传主的生平或事功等,应在主目传文中有较完整的叙述,仅一笔带过记录嗣爵袭官等情况的则不列附目。如“董卓传”,将其部将“李傕”“郭汜”列为附目;“袁绍传”,将袁绍三子谭、熙、尚及甥高干列为附目,等等。至于“张邈传”,该传较为特殊,传文夹于“吕布传”前后文之间,故未单独标注页码。囿于水平,目录编制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期我们再版时得以修正。


总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推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