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小学读书生活(一)

 新用户3134eDv6 2024-05-10 发布于陕西

     我们那个年代很贫穷,我们那个地方很落后。所以嘛,我们那里的孩子都没上过幼儿园,我们的读书生涯是一下子直接从小学开始的。

      要写我的小学学习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那个年代,在我们那个巴掌大的小山村里,生产队就没有个整顿宽敞的地方能给我们做教室用。要做教室,——至少坐二三十个娃娃,那至少得有个三间瓦房大小的地方才成吧?更何况,我们还得是复式班,也就是一三年级共用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老师上课的时候,前半节时间给高年级上课,低年级自习;后半节给低年级上课,高年级做作业。至于五年级呢,就像狗的尾巴,不知道被撂到啥地方了,我们哪里知道呢?——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小学还是五年制。

      这么说吧,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各个年级就不可能待在一块儿,就像被扯裂的碎布片儿,或者是被砸烂的瓦渣片儿,这儿扔一块儿,那儿丢一块儿。教室零零碎碎的,老师也只有那么几个人,一个老师必须要包两个年级。所以只得采用这种既省地方又省代课老师的方法。——估计,其他地方都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吧。

      当时生产队上最大的地方要么就是饲养室,——大队养牛的地方,一般分成三部分:牛圈占中间一间,后面堆牛粪的地方占一间;前面一间又分成了两块儿,一块儿堆放青草,和铡刀。一块儿盘了个大土炕,供饲养员晚上睡觉。或者,就是废弃的大队部,那里一般是连排子三间瓦房,共六间。一边是用来堆放和悬挂农具的,另一边给社员开会。

      有意思的是,我们读一年级的教室恰恰就是队上的饲养室。我们私底下开玩笑说,牛用完了才轮到我们用。我们不知道那些牛们被弄到了哪里,我们只为自己有了能上学的教室而欢快地跳跃。

      “教室”是三间瓦房,土墙,老式细格子木头窗户,双开扇木门,还带有一个四五十公分高的门槛。好的一点是,队上在前面的墙上叫匠人用水泥抹了案板大小一块地方,然后用黑墨刷成黑色,这就成了黑板。没有桌子,也没有凳子。桌子是一拃厚的白杨木板,——锯下来也没来得及刨平,表面粗糙得划拉人的胳膊。而且,就那么随便的给放在了几个泥墩墩上,撑成了课桌。凳子是胡基摞起来的,外边用和的黄泥巴粗略地抹了一下。所以嘛,我们那个时候穿衣服最费的地方,一个是袖口部分,一个是屁股蛋上。袖口部分好办,家里人给弄个厚套袖带上,可以垫着。屁股蛋那里实在没办法,磨得有洞了就不停地补。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每个人,不管男生女生,人人屁股蛋子上都咋像蒙上了蜘蛛网,只是大小不同针线活儿有差异而已。

      我们搬进去的时候,浓重的牛粪味熏得我们眼睛都睁不开。好在都是山里娃,没上学前成天在外头都接过牛粪。我们前几天就没上课,老师让大家齐动手,打扫卫生,清扫墙壁上的蜘蛛网。放学的时候,老师说,“明天来学校的时候,每个人带一张白细纸,还有浆糊,把教室窗子一糊。”

      我们的教室就是这样简陋,我们每天要上的课也很简单:语文,算术,体育。三门课都一个老师代,上午一节语文一节算术,三节课。下午语文算术各一节,扫地的扫地,其他人放学回家。体育课最有意思了:没有体育器材,大家就是去野地里追逐撵打;有人把铁环带来滚铁环,有人把匠牛儿拿来打匠牛儿;女生把沙包拿来砸沙包;大多数就是在山墙跟前挤仗。

      我们小学时候的老师清一色都是民办,有的还是临时代理,他们操一口纯正清晰的本土方言,课文也讲得娓娓动听的。跟现在标准的普通话,高大上的PPT等等比较起来,真的是土得掉渣渣儿。可是,我们学习的热情高涨,没有人上课的时候东张西望,打瞌睡,也没有谁出现厌学情绪。所以嘛,我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只要他能安下心来把一件事情当个事情认真来做,都能做好。正是他们的认真负责,让我们做好了学习生涯的入门关。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给我们的学生时代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我们念到三年级的时候,教室给挪到了邻村——青一村的老医疗站。那是个老式医疗站,房屋建筑风格颇有意思,跟农村常见的完全不同。西边邻着一大片子竹林,东边是一大片子庄稼地。里面墙壁都刷成了下面七八十公分是绿色,上面到顶都是白色,而且是平平整整的水泥地面,很好打扫。而且,窗户都是玻璃窗户,冬天保暖透光,夏天打开窗扇透风凉爽,比白细纸和塑料纸糊的窗户好多了。医疗站里隔开的医务室,就做成了独立的教室。——至此,我们结束了复式上课时代。

      学校环境好多了,掩映在一片竹林和无边的庄稼地中间,很有一些避世的味道。现在想起来,我们三年级的教室真的有点儿魏晋风味儿,逗引得我有了还想回炉再造一回的想法呢。

      我们上四年级的时候,教室又搬到了青一村原先作为大队部的十一间房里。那一排平房比一般的农家居住房屋高,窗户很大,装了平板玻璃窗子,光线好;外边还有钢筋护栏。最东边施舍给我们做了教室,最西边是他们村的供销社。就是在这里,我幸遇了前面文章里写到的城里来的那个喝麦乳精的老师。

      小学的时候到底学了些啥不重要,基本上都忘记了。但重要的是我们在那个时候感受到了校园的快乐,最要紧的是在我们像幼苗一样才启蒙的阶段,叫我们养成了爱去学校爱学习的热情。——这才是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最有价值的收获。就像小树苗一样,一开始就把它扶正了,日后它自己就会直直地朝上生长。

      有行内熟识的读者可能会问,不是曾经有过个“青峰小学”么?那倒是真的有,不过已经是我们读高中的时候的事情了,而且学校就在现在我们老家门口西边那里。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学校的不断撤并,我们蒋村镇目前只剩下了蒋村中心校。我的几个在外地发展不错的发小聊天的时候,总是会打趣地说,“咱们的小学早都不见影子了。咱们对小学时候的记忆和留恋,该往何处安放呢?”

      我说,“还是放在心上吧!随时提溜起来,都有一股子热腾腾的。”

      世界上有三大流浪民族:犹太民族、吉普赛民族和库尔德民族。有意思的是,蒙古族也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居无定所,随时迁徙。那么,可怜兮兮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被称作是流浪的一代小学生呢?

      流浪让上面提到的那几个民族变得坚强,勇敢和智慧,流浪也让我们从小对学习的兴趣,学会了珍惜和热爱。实践证明,一粒撒在贫瘠土地上的种子,一旦成长起来,有着极其强劲的韧性,它永远不会轻言放弃。

       ——感谢我的小学时代!


(作者简介:陈启,“南山白丁”,陕西西安人,写作爱好者。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专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