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识真实地三皇五帝、三王与五方大帝

 新用户0586XYIv 2024-05-10 发布于山东

华夏三皇五帝、三王和五方大帝有多种说辞,特别是五帝和五方大帝更容易混淆。其实,华夏不断代、不失真的历史文献,清晰记载了始自华胥氏的三皇五帝和夏商周历史,可清楚辨明三皇五帝、三王和五方大帝。

三皇五帝源于华胥氏:《三皇本纪》:“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河图·稽命征》:“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孝经纬·钩命决》:“华胥履迹,怪生皇羲。”《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犠”。《西山经》:华山冢也,其祀之礼,太牢。”

由上述记载可知,华夏文明之源在古雷夏泽区域。汉武帝《瓠子歌》“吾山平兮巨野溢”,今东阿县黄河西北岸吾山,与平阴县东阿镇西3公里、黄河东南岸阳谷山之间,是黄河冲积扇与泰山山脉之间的北出水口,也是雷夏泽半环绕泰山山脉西北端的核心区域。今黄河与古汶济水在阳谷山与吾山之间隔一小山向东北流,即《海内北经》:“阳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小山东南面峭壁如门,为“凌门之山”,也即禹凿龙门。

阳谷山东麓为《左传》记载鲁国阳谷、阳州,即《淮南子·地形训》“阳谷扶桑”、“扶木在阳州”、九州正东阳州。《地形训》“阳谷扶桑在东方”,“昆仑、华丘在东南方”,可知阳谷山南有高岗相连的狮耳山即昆仑丘,狮耳山东南两公里是保留远古名称的华山。高岗即张衡《思玄赋》“谷昆仑之高岗”,在此如《东京赋》“左瞰阳谷,右睨玄圃”。河出阳污即昆仑东北隅。

文献记载伏羲居昆仑、出阳谷就在此;中央冀州黄帝之宫观日出正东“扶木在阳州”;登阳谷山南邻昆仑丘,如《穆天子传》“可观黄帝之宫”。可知鲁国阳谷西面即《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少昊、颛顼之都“穷桑在鲁北”。

华胥氏在雷夏泽半环绕泰山山脉最西北端,孕育了伏羲和女娲。开启华夏三皇五帝文明。雷夏泽淤积成《山海经》海域,即《尔雅》“齐有海隅”;海域之间即《河图》小九州,《尔雅》“水中可居者曰洲”。

《春秋运斗枢》和补《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此记载与《山海经》等古籍相符。伏羲为三皇之首没有争议,关键是女娲。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讲“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淮南子·览冥训》记载远古水火灾害严重,猛兽食颛民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西有王母之山。”《春秋世普》:“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

由此可知,太昊伏羲不知多少代之后,又回到女娲的母系社会执政,但由于后世长期父系社会执政,很多人用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女娲的三皇。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生炎帝。”《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娃有体,孰治匠之?”《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

由上述记载可知:最后一代娲皇女登生神农。司马贞《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可见,不知几代神农氏之后,又传承了八世炎帝。由此可知,三皇都并非一人,而是几代人的部族执政。

五帝,《大戴礼记》、《史记》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帝王世纪》则视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记载少昊为五帝明显有误,东汉以后误将少昊当做黄帝之子清阳,具有明显错误: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讲少皞氏有四叔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少昊四叔都不祭祀黄帝之后土,据此就绝不可能为黄帝之子。《逸周书·尝麦》炎帝让蚩尤邻于少昊:“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这段记载证实少昊氏早于黄帝,黄帝登基之后封少昊有自己“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未登基位列五方大帝,这种方法称为“质”,并非少昊的名字为质,又误演变成挚、鸷。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生高阳,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崩,其长子帝挚立,因执政不善,禅让给自己的弟弟帝尧。帝尧又禅让给帝舜。因为帝挚“不善”,所以未列为五帝。所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三皇五帝之后是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这毫无异议。

五方大帝:是居于小九州内五地的领袖,其中少昊氏未登基为帝。《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与《礼记·月令》以伏羲、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代表方位相符。居住于同一位置的皇与帝就未列入,譬如娲皇与伏羲同在昆仑丘,就不再写女娲。《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登基“居冀”,即黄帝所创的“中冀”,也不再记。

其实,五方大帝所居,象征摄提六星加大角星天象:《史记·天官书》:“大角者,天王帝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春秋纬命历序》记载:“《洛书》曰:'人皇出于提地之国。’……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墟。”宋均注:“北极,为天之枢。昆仑,为地之柄。”《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少昊、颛顼之都“穷桑在鲁北”。

《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此记载指明,伏羲出阳谷,与黄帝、少昊穷桑“盖一地也”,都在《左传》密集记载的春秋鲁国阳谷、阳州,及正东阳州西面中央冀州“穷桑在鲁北”一带。其中:

东方大帝伏羲在黄帝以东,平阴、东平、东阿三县交界的“阳污之山”即阳谷山和吾山,和狮耳山昆仑丘一带,包括东阿镇西邻鲁国阳谷即阳州。

黄帝中央冀州核心,在阳谷、昆仑西下方3公里多,今东平县斑鸠店镇东西龙山村一带,为今黄河、东平湖和古汶济水环绕。

西方大帝少昊在神农炎帝西北,今平阴县洪范池镇群山群泉之间,这儿即甘山甘水的少昊之国。屈原《远游》记载从黄帝之宫向东,经太昊处“右转”赶赴西皇少昊处,右转明显是向南,从东帝到西帝处怎么会向南呢?而甘山甘水的少昊之国确实在狮耳山昆仑丘南偏东7公里多。此地在赤县神州即东南神州、今东平县梯门镇西偏北11公里,所以为西方大帝。

伏羲、黄帝、少昊所居,正处于雷夏泽半环绕泰山山脉西北端的核心,也在华胥氏所居华山周边,所以这儿就是象征大角星的原始帝都穷桑。

《春秋纬命历序》引《洛书》:“人皇出于提地之国。”司马贞三皇本纪》:“太皞庖犧氏,…都于陈,东封泰山。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河图括地象记载“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神州,……正中冀州。”

人皇伏羲出于提地之国,正是泰山之间台地东原厎平。东平县梯门镇,处于狮耳山昆仑丘东南19公里,冀州龙山村东南22公里,既符合昆仑东南,又符合中央冀州的东南神州。梯门镇东偏北66公里是泰山主峰,合乎东封泰山;东偏南64公里是大汶口文化遗址,与其中两昊元素相符;东南73公里是曲阜,符合初都陈后居曲阜特别是,背靠洪范池群山群泉这个天然堡垒,伏羲、黄帝所居在洪范池镇仅有三个出口的北出口外,神农炎帝所居在东出口外。

“赤县之州,是为中则”,《周礼·春官·大宗伯》:“五命赐则。” 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中则即最原始的“中国”,所以住昆仑丘的炎帝之母帝女登后裔为西王母部族,黄帝东南的少昊称西帝,黄帝、少昊之都穷桑在西海之滨。以赤县神州为中心的文献,必然是神农炎帝时期所形成

可见,神农炎帝所在东平县梯门镇一带就是提地之国。而摄地就在古聂国今聊城。《海外北经》:“博父国在聂耳东,……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后汉书·郡国志》:“聊城,有夷仪聚。有聂城。”《帝王世纪》颛顼:“葬东郡顿丘,广阳里。”《皇览·冢墓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门外广阳里中。”《汉书·地理志》:“聊城、顿丘,莽曰顺丘”;《大明一统志·二十四》聊城“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葬颛顼高阳氏。”《左传·昭公二十年》:“聊、摄以东。”杜预注:“聊、摄,齐西界也。

聊城为古聂国、聊摄,聂耳即聊城,聂耳东的博父国也即夸父国,自然就是古博州,因与夸父同为炎帝后裔的逄伯陵曾称博陵郡。颛顼墓就在聊城市区外环路西北角外的申李村东,是文献记载最确切的颛顼墓。《通典·第一百八十·州郡十》:“聊城汉旧县,有台城。”聊城即九州之西北台州。聊城东古博州就是九州之东北薄州。中间是茌平高垣墙村古济州遗址,为正北济州。

清华简《楚居》“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湛,逆流哉水,状聂耳,乃妻之:《说文解字》京:人所为绝高丘也。宗:尊祖庙也。京宗就是穴酓祖先颛顼墓聊古庙。《说文解字》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穴酓出关东涉水迎娶妣湛,在聂耳聊城本族长老处证婚,乃妻之”,凸显庄重。

华夏自古有葬于封地习俗,可见聊城即颛顼封地,也是摄政之地。《尚书大传》舜“帝贩于顿丘”,“聊城、顿丘,莽曰顺丘”,舜帝以“顺”入二十四孝之首。《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晋书·天文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宋书·志·卷一》:故玑衡之设,史谓起于帝喾,或谓作于宓牺。由此可见,舜帝摄政是在北方,也应在冀州龙山村北偏西39公里的聊摄之地今聊城,这儿是舜帝祖先颛顼封地。

考证出五方大帝所居,三王就比较好辨认了。

大禹祖父颛顼墓在聊城,大禹父亲崇伯鲧娶莘县有莘氏女为妻。考证大禹治水基地、禹都阳城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此遗址呈鱼型,头对着西南洪水来的方向,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形,东北西南向,长1200、宽300-40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夏有观扈,古扈国在景阳冈遗址东约29公里,洪范池镇南邻古扈泉北下方。《左传·文公十七年》:“公及齐侯盟于谷。诸侯会于扈。”《庄公二十三年》:“公及齐侯遇于谷。……公会齐侯,盟于扈。”谷与扈分别出于平阴县的东阿镇和洪范池镇。古观国为夏启之子武观封地,在景阳冈遗址西偏南55公里,今莘县观城镇。《左传·哀公十七年》: “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卫侯应在今濮阳市范县濮城镇,北20公里就是观城镇。

商汤都亳有直接证据:《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都记载成汤至大戊九世商王居亳,大戊墓就在内黄县亳城镇刘次范村,《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可确凿认定就在内黄亳。

周文王自不必讲。有意思的是,大禹父亲崇伯鲧娶有莘氏女;《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也娶内黄亳东80多公里的莘县有莘氏女;周文王也娶有莘氏女,《诗经·大明》:“缵女维莘。”很多人都认为周文王娶有莘氏女不是在今莘县,偏偏《穆天子传》周穆王访西王母“迹于弇山之石”,这弇字是莘县古八景“弇山藏秀”的专用字,其他地方根本没有。

简单举例即可知,一旦回归真实地华夏文明之源,考证三皇五帝、三王和五方大帝,就如此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