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9万份大数据:要摸清中国教研员队伍底数!

 听月思雨001 2024-05-10 发布于安徽

作者简介:

李婉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为建,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师训处主任兼化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通讯作者

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在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中央中共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截至2023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以下简称“32个省份”)与中小学教研工作相关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教师研训等机构约有7200个(含教育局、教育学院等内设机构),事业编制22.4万人,其中专职教研员约6万人,兼职教研员约7万人。

为更全面准确了解各地基础教育教研队伍现状和工作情况,发现和解决我国教研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探索建设更高水平教研的有效路径,回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对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进行了多角度、全方面调研,并提出新时代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期助推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教研体系,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提供必要支撑。

/

/

调研范围与方法选择

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在全国32个省份范围内,依据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多阶段分层抽样,面向基础教育阶段教研员、校(园)长和在职教师开展抽样问卷调查。最终,调查获取有效样本279563份,包括教研员问卷7995份,覆盖全国32个省份、219个地级市和811个区县;校(园)长问卷13950份,覆盖全国32个省份、123个地级市和455个区县;教师问卷257618份,覆盖全国32个省份、272个地级市和1146个区县。

同时,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在上海、浙江、辽宁、湖南、河南、贵州、广西和青海8个省份16个市(县/区)开展实地调研,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负责人以及教研员、校(园)长、学科教师几类群体开展座谈,共计面向762人开展71场座谈;同时深入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听课106节。在此基础上,调研人员利用问卷调查、座谈、实地调研等得出的数据,综合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全面分析全国基础教育教研队伍现状和职能发挥情况。

/

/

我国教研队伍的现状

1. 教研员队伍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结构

我国教研员队伍中,男性教研员占比38.26%,女性教研员占比61.74%;教研员平均年龄为47.09岁,其中,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和特殊教育阶段教研员平均年龄分别为43.18岁、46.85岁、47.89岁、47.87岁和47.57岁。在学历方面,教研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81.83%,博士学历占比0.94%,硕士学历占比12.08%,大专学历占比5.00%,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0.15%。从专业背景看,教育学专业占比最高,为35.63%;其次为文学类专业,占比24.80%;再次为理学类专业,占比19.66%;艺术类专业占比为5.17%;其他类别专业,如工学、法学、哲学等,占比较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教研员队伍的平均年龄偏大,整体学历层次有待提高,教研员专业背景不够多元,教育学专业占比较高。

2. 教研员队伍的类别、学段、学科和编制情况

调研发现,我国的教研队伍中,省、市、县级教研员分别占5.37%、24.62%、67.92%,其他级教研员占2.1%。县级教研员是我国教研队伍的主体力量,这与国家人口分布状况和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相适应,能够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从事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和特殊教育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分别占8.98%、44.34%、51.99%、30.32%、2.31%(包括兼任多个学段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因此统计总占比超过100%)。从学科角度看,教研员占比最高的三个学科分别为语文、数学和英语,分别为17.77%、15.38%和10.83%;教研员占比较低的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等学科,分别为4.74%、4.00%和3.73%。

全国78.54%的教研员编制在教研机构。分学段来看,学前教育教研员编制在教研机构的比例最低,仅为67.69%;小学、初中次之,分别为78.82%、79.72%;高中最高,达到84.49%;特殊教育阶段的比例为83.24%。对于教研员编制在教研机构的比例,排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上海、北京和天津,比例分别为98.62%、98.38%和98.11%;但在某些省份,编制在教研机构的教研员占比不足40.00%。

3. 教研员工作经历及从业年限

对于从事教研工作前的工作经历,84.53%的教研员表示从事教研工作前,有过中小学(幼儿园)工作经历,更有78.25%的教研员表示在中小学(幼儿园)有6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同时,22.21%的教研员表示在中小学(幼儿园)担任过业务管理工作,5.53%的教研员表示之前在教育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另有5.34%的教研员毕业后即进入教研机构工作。

对于工作年限,从事教研员工作21年及以上的教研员占比最高,为22.18%。其次为6-10年、11-15年和2-5年,占比分别为18.50%、17.95%和17.47%。最后为16-20年和2年及以下,占比分别为12.58%和11.32%。

4. 教研员队伍的职称结构

我国教研员队伍中,正高级教师(研究员、教授)占比为6.62%,高级教师(副研究员、副教授)占比55.28%,一级教师占比27.57%,二级教师占比6.06%,三级教师占比0.39%,还有4.08%的教研员尚未定级。不同学段的教研员职称比例差别较大,45.40%的学前教研员、58.11%的小学教研员、66.82%的初中教研员、73.72%的高中教研员、65.41%的特殊教育教研员具有高级及以上职称。

调研显示,各地教研员具有高级职称比例均远高于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比例。但教研员往往从优秀一线教师中选拔,且平均年龄较大、从教时间较长,教研员的水平往往代表一个地区的学科最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研员的现有高级职称比例仍然偏低。

图片

/

/

教研队伍的职能发挥情况

调研发现,长期以来各级教研员在组织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

1. 教研活动的开展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研员每年平均开展教研活动9.85次。不同行政级别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的次数存在显著差异(F=4.155,P=0.006),县级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次数最多,为9.96次,市级教研员为9.73次,省级教研员为8.50次。

从在职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情况来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平均每年参加省级、市级和县级教研机构组织的教研活动次数分别为1.58次、2.01次和2.71次。从教师参加教研员组织活动的内容来看,分别有69.84%、64.76%、45.04%的教师会参加教研员组织的观摩课、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技能相关教研活动,39.57%的教师会参加教研员组织的教材分析相关教研活动,还有28.46%和27.67%的教师会分别参加教研员组织的考试命题和外出学习等类型的教研活动。

我国教研员固定蹲点校平均数量为3.16个,每年去蹲点校现场调研的平均次数为5.47次,每次前往蹲点校的平均天数为3.60天。例如:河北省唐县教育局教研室要求教研员每两周到自己联系的学校蹲点不少于2天。

调研发现,我国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听评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比赛、解读课标、分析教材、命题研究、课题研究等。

2. 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调研发现,我国教研员每年平均参加针对教研员的培训1.85次。分学段来看,学前教育教研员参加培训的次数最高,为1.92次;小学、初中和高中教研员分别为1.81次、1.81次和1.86次;特殊教育教研员为1.83次。分省份来看,上海、北京、山东教研员每年平均参加针对教研员培训的次数比较多,分别为3.54次、3.28次和2.81次。从全国来看,教研员参加培训的课时数多为1~36课时,其次是37~72课时,有19.05%的教研员培训课时数为0。50.42%的教研员认为培训效果比较好或非常好,36.11%的教研员认为培训效果一般。为保障专业发展,教研员希望在加大教研工作经费投入(68.58%)、提高教研员福利待遇(55.10%)、建立教研员培训制度(45.40%)、配齐配足专职教研员(38.96%)、建立健全教研工作规章制度(35.78%)等方面强化保障力度。 

3. 教研员的基本素养

98.75%的教研员认为,从整体上看,教研员在“教育观念正确,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积极践行发展素质教育”方面符合或非常符合实际情况;94.80%的教研员认为,教研员在“教研能力较强,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教学经验丰富”方面符合或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然而,在这两个方面,只有86.20%和84.05%的校长持这种看法,同时,只有82.96%和81.38%的教师持这种看法。对比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方的观点来看,教研员对各方面素质的自评高于教师和校长对其的评价。

教研员、校长和教师对教研员工作的出色方面和薄弱方面的评价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工作出色方面,教研员认为自身在教学研究(58.30%)、引领教师专业发展(57.09%)、学科教学(52.38%)、提升教学质量(50.69%)方面知识与能力出色的比例明显高于教师、校长评价的比例,但认为自身在课程建设能力(31.54%)、课程与教学领导(24.82%)方面知识与能力出色的比例低于教师和校长评价的比例。在工作薄弱方面,教研员认为自身在课程建设能力(62.26%)和自主规划与发展能力(43.46%)方面薄弱的比例明显高于教师、校长评价的比例;同时,认为自身在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11.02%)、提升教学质量的知识与能力(17.79%)方面薄弱的比例低于教师、校长评价的比例。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我国教研员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教学类文章数平均为1.70篇,申报立项国家级课题数平均为0.24项,申报立项省级课题数平均为0.59项。67.72%的教研员在近三年获得过荣誉,其中1.43%的教研员获得过国家级荣誉,14.33%的教研员获得过省级荣誉,获得地市级和区县级荣誉的教研员分别占33.50%和32.56%。

4. 教研员作用的发挥情况

从下表可以看出,教研员普遍认为自身在教学研究与指导、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学业质量评价与分析反馈、课程规划与建设指导、指导校本教研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大或者非常大的作用,超过70%的校长认为教研员在这些方面发挥了比较大或者非常大作用,超过60%的一线教师认为教研员在这些方面发挥了比较大或者非常大的作用。其中,校长和教师都认为教研员在“学业质量评价与分析反馈”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大。

图片

有关区域内教研员作用发挥情况的调研表

5. 校长、教师对教研员工作的满意度

79.74%的校长对教研员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77.40%的教师对教研员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随着学段的升高,校长和教师对教研员的满意度逐渐降低。分省份来看,湖南、天津、浙江的校长对本地区教研员工作满意的比例较高,北京、天津、上海的教师对本地区教研员工作满意的比例较高。但在有些地区,校长和教师对教研员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不高,甚至还不到三分之二,这说明这些地区的教研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教研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由于机构改革的需要,教研机构被整合或合并、编制被压缩的现象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教研独立性下降、工作衔接不畅、指导力削弱;有些教研员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的教研工作,而对跨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等工作既缺乏研究兴趣,也缺乏指导能力;在不少地方,教研机构、科研机构和培训部门的职能缺乏制度上的规定性,存在工作缺乏沟通、任务不能整合、各自为政、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等现象,加重了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负担。同时,乡村尤其是小规模学校教研工作薄弱,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缓慢、优质课程资源缺乏、学生核心素养亟待提升及教研活动难以正常、有效开展等问题,迫切需要有效指导,但当地教研员很难满足这些需求。

6. 教研员的工作认同感和工作负担

95.16%的教研员非常热爱或热爱教研工作岗位,4.55%的教研员表示对教研工作岗位的认可程度一般,仅有0.29%的教研员不太热爱或非常不热爱这一岗位。

同时,58.76%的教研员认为工作压力大,且随着学段升高,教研员所感知到的工作压力越大;35.86%的教研员认为工作压力适中;仅有5.38%的教研员认为工作压力小。在工作压力来源方面,46.89%的教研员认为是教学指导工作量大,40.54%的教研员认为是所在学科教师团队力量薄弱,34.28%的教研员认为是自身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力不高,32.38%的教研员认为是考试命题要求高,32.36%的教研员认为是人员短缺,30.39%的教研员认为是管理制度僵化。

/

/

新时代教研队伍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为教师教育者的教研员,在指导教学研究、推动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作用重大,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须解决,我们必须加快教研队伍建设改革步伐,做好一系列政策性设计,推动新时代教研队伍高质量发展。 

1. 制定并实施教研员配备标准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共计有31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区划、2843个县级区划,加上教育部直属单位课程教材研究所,共需要建设3208个专门的教研机构,我国专职教研员队伍约6万人,有1610.7万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平均每个教研机构有18.7个专职教研员,专职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比例约为1:268,且在不同地区教研员配备很不均衡,有些地区存在专职教研员学段、学科配备结构性缺编现象。有的县级教研机构只有2名教研员,根本无法满足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教研的需要,更远远不能够满足国家关于分学段分学科配齐教研员的要求。

例如:调研发现,我国西部某省份各级教研机构现有编制总数为3971个,距离全学科全学段配齐教研员的标准还缺少编制1924个;多个省份教研队伍还未能实现全学科全学段覆盖,一些省份普遍存在一人身兼多个学科、学段教研岗位的情况。某地级市常住人口约297万,有普通初中8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9所),教职工1.06万人,而某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只有3名初中专职教研员(其他学科多为跨学段兼任),这3名初中专职教研员平均年龄58岁,3人均从事教研工作约30年;某县共有教研员编制28个,实际在岗只有7人,平均年龄54岁,且多由退居二线的校长兼任。

为此,建议制定教研员配备标准。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学段、分学科配齐配足教研员,以每个教研机构约需43名专职教研员估算(根据课程方案,各学段开设的国家课程科目:小学10门、初中14门、普通高中14门,学前教育有5大领域,如果全部配齐,共需要43个教研员),全国共需13.79万专职教研员;如果部分学科跨学段兼任,每个教研机构配备30名专职教研员也能正常运转,这样全国大约需要9.62万名专职教研员,但目前我国专职教研员仅6万人,仍需补充3万多人。

2. 制定并实施教研员管理标准

调研表明,目前我国教研员专业发展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一是面向教研员的评价及荣誉体系存在较大空白。教研员的身份既不属于教师也不属于干部,当前各类评选指标一般都是面向教师身份实施,基本没有针对教研员的评优评先机制,教育系统中的各种综合荣誉也几乎与教研员无关。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由于名额和比例的限制,教研员评选高级职称比较困难,评选正高级职称更加困难,这就导致教研工作对优秀教师缺乏吸引力。如某地级市教育局计划面向全市招考一名初中教研员,招考简章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后,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不足3人,导致招考计划被迫取消。

建议制定教研员管理标准,完善教研员管理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荣誉评审制度等,建立教研员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吸引和遴选一线优秀学科教师担任专职教研员。

3. 制定并实施教研员培训课程标准

整体来看,专职教研员素养参差不齐,校长和一线教师对教研员工作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包括:课程建设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等。从教研员培训次数来看,教研员平均每年参加培训次数、外出学习次数为1~2次,培训次数偏少,且只有50.42%的教研员认为培训效果比较好或非常好。

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教研员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管理办法,系统开发教研员培训课程。在部属师范院校建立专门的教研员培训基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全国的教研机构管理干部和专职教研员开展分级分类分层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对教研员开展全员通识培训,全面提升教研员的综合素养。

4. 推进教研工作方式转型与创新

一是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教研机构要研究信息技术与教研工作的深度融合,创新开展网络教研,推动更多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依托信息技术搭建教学资源平台,推动优质资源惠及更多教师;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精准教研,实现教研效能最大化。

二是创新乡村学校教研帮扶方式。针对乡村学校教研薄弱的问题,建议聚焦“乡村教师素养提升”主题,推动省、市、县三级教研联动,因地制宜,采取“线上+线下”“综合+分科”“城市+乡村”等多种教研方式,搭建教研平台,成立帮扶乡村教育的专业团队,落实教研员联系乡村学校制度,组织开展乡村学校专项教学视导,定期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支持乡村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创新乡村学校教研帮扶方式。

5. 理顺教研工作机制

各地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

县级教研机构与科研部门、师训部门可通过战略协同、工作融合等方式,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和培训功能,学科教研员带领本学科所有教师进行协同教研,开展教师培训;遴选出的学科中心组成员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协作区内全体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活动;学校要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教研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在教研活动、培训学习中,全面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和教研指导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教研智慧和教研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4年第5期,原标题《新时代教研队伍的职能发挥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文章编辑:刘青松

微信编辑:张文佳

微信设计:王敏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