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十一年教研员,之前有十七年教师教学经验。许多教研员与我经历类似,具有双重角色的转化,熟悉教学,在学科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因为如此,他们希望在学科教学指导上为教师提供服务。可是这一美好愿望和一腔热情,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冷遇,即积极性受到挫伤,而同时我也看到一些教研员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中出现了严重不适,找不到进步的方向,于是彷徨。这显然是不利于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为此,有所感言。 (一)为教研员实现专业成长而呼吁 教研室诞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国教学秩序初步建立,教师力量还比较薄弱,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教学也在探索中,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推广变得重要的特殊背景下。 这是应运而生,决定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只教研员队伍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尤其在稳固教学质量的保证上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于是,教研室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所依托的一只重要力量。一度在基础教育领域,出现应试主导倾向,以及教学产生各种弊端,社会归因都以为教研室的专业引领出现了严重偏差。无论其真实原因何在,教研室是不是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这都从一个侧面表明,在基础教育发展中,这只以一线优秀教师来源为主的专业教学指导队伍,成为支撑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教师行为干预中,最为教师信赖的学科教学指导的专业力量。 这只专业队伍在我国教育追求现代化发展中,出现了主要职能分化现象。在本世纪初,教育界推进体制改革,它的职能归属也因为其发挥作用出现似乎万能特点受到质疑,有的归于教师培训,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有的归属于研究机构,其学科教研的精深程度得到了加强;也有的归属与政府主管部门指挥,为教育管理上下联通承担责任。自然还有其他归并和设计。在教研队伍的使用上的偏向,使得原有综合性教学管理与指导的强势地位无疑出现了弱化,教研室,以及它容纳的教研员,一度在发挥作用和专业发展上缺乏清晰化的判断和认识,出现了彷徨与游移状态。即使在如此境况下,整个基础教育在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和深化改革的十几年发展中,这只教研员队伍对于学科教学改进与教师专业发展,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媒体评价,这只教研员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多次在不同场合听到教研员言说,以为目前处于听从召唤状态,事物性工作,即接办政府项目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自己以往钟情于的学科研究出现了被迫性挤压。这是当前教研员的普遍性感受。这种忙碌状态也说明,这只队伍因为其与一线教学的特殊关系,为教师改进教学,实现专业发展所依赖,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成为教育管理推进教学工作所倚重的力量。 这种多处召唤的工作状态,迫使教研员员四处出击,在必要的时候,成为各个工作场景里的领头人。例如,教师课堂评价与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校本教研的引领,教学论文的评审,学业评价,教育教学督查与评估,等等都需要教研员成为专业领导者。这些还没有穷尽教研员被动出击的工作层面。每次担负责任,都在一定层面上具有重要影响,即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专业能力作为支撑。这对于教而优则研的教研员而言,造成极大压力。因为客观情况下,个人无法在全部领域都成为专家,教研员在这样的需求下应对,即使付出全力,也很难获得全部积极的评价。部分人对于教研员有负面性评价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此看来,教研室的工作本位不够清晰,为多方驱动,处于被动工作状态,教研员被调动四处出击,这种情形与教研员迫切需要在自己专长的学科教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和发挥作用的意愿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后相当长时间,若不确定教研室这只队伍应该干什么和谁来指挥,势必还会延续目前这种四处出击的游离状态,这是不利于促进这只队伍的专业发展的。 至少我们越来越清晰认识到,这只来自一线教师的择优队伍可以在深化课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事实上,他们也在现实工作中承担着这些责任,作用不可或缺,甚至被倚重。那么,来自这只队伍的关于他们专业发展的诉求,以及关于这只队伍的使用与定位也需要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得到重视。 教研室容下的教研员,依靠他们在学科教学上的专业优势在发挥作用,这是教研室在地位不确切的条件下,还成为所倚重力量的重要原因。我们不能不正视并尽力达成教研员对于专业发展的强烈诉求。 教研员来自教师,是择优而来,可是在专业评价中他又不享受作为优秀教师的福利;尤其在政府逐步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之后,许多教师在教研员的关切和帮助下,成为名师,享有各种学习机会和奖励性评价,作为老师的老师的教研员则始终做幕后英雄。他们不是教师,又不是管理者,于是他们在专业发展和享受福利时,往往被边缘化,这极大挫伤了很多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 教研员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诉求理应得到回应。在评定职称,教师福利,享有培训和学习机会等方面,他们需要有优惠政策。而且我们需要意识到,这只队伍的良好工作状态,以及优良专业水平,可以更好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撑。 (二)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自觉与定向 关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除了需要外部条件的格外支持,更主要来自自身的自觉认识和行动。即教研员需要在工作环境与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努力增强自己的工作适应能力,即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一般化的工作,若以专业眼光去看,也可以有提升质量的空间。教研员做的普通工作,包括事物性工作,若以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以应对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表现,而且越是在普遍看到工作状态未必完好的环境里,越是对于人的能动性构成挑战。在同样的背景下,一样的工作环境,同样可以出现一批有优良专业水平,赢得社会口碑的教研员。 目前教研员深入基层,在教师中间,在课堂上,这才是教学实践的场景,也才是我们最有利发挥专业作用的地方。也就是说,作为理论工作者可能不能到达的最基层的地方,才是教研员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这里不辞辛苦,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能协助教师实现科研进步,促进学校学科教学发展,满足教师和学校关于教学改进需求的教研员,才具有民意基础,也才是真正的教学专家。而对于这种教研室工作转型后所带来的繁重工作状态,很多人缺乏适应性,甚至有抱怨,或者表现消极。这则把自己摆在一个更为尴尬的处境里。 好的教师是学生认可度高的教师,而教研员工作做得好也需要是教师认可度高。而获得好评,与我们的工作摆位,与人态度,教学专业水平等都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自身满足教师教学提升的需求,具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新时期的教研员,所处身的教育环境与过去自己做教师时大不相同。旧的经验无法完全应用于新的课堂,甚至说,旧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也不能重新在现在的教师身上复现。作为教师我曾经优秀过,将越来越缺乏信服力。此外,我们也会看到,在一线教师队伍里,一些脱颖而出着,秉持着实践经验,而重视理论修养的提高,以及投身在教学改革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他们正在成长为教师中有号召力的明星。这是促使教研员发展的外在压迫力。而且,就一般情况而言,所在岗位的教研员也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区域里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老师。当自己不处于学术最高端的时候,教学执导的影响力还是因为自己的短板而被人质疑。如此条件下,教研员若因为所处位置的缘故,而把自己举高,不能成为教学实践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分子,以获取最新鲜的最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占据学术前沿的话,我们的先天优势很快会丧失。 教研员应该是进行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的专家,即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敏感性,可以有效提供教学诊断服务。听评课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也是安身立命的舞台。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比一般教师更为专业,察觉教师教学的改进点,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这有一点像医生,病人有需求来找医生,你能找到症结,有医治功效。这时的老师才会认可你的工作。 (三)教研员的专业在哪里 教研员在专业上比教师具有优势,这体现在他对于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以及学术高端的洞悉上。他需要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嫁接的中间力量。因此,教研工作的重点不是成为学术领先者,或者创生什么新的理论或新的思想,他的更主要工作是把好的经验推广到一般教师和常态课堂。这近似于技术员。这个实践指导的占位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教研员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脱离实践、与教师划清界限。 教学是非常具有稳定性的工作。其实,从古至今,在怎么教的问题上基本是研习经验,少有变化。如今谈改革,很多人以为国外的教师是不讲课的。其实,这也是绝对化认识。出去看看我们会发现,尽管在教育形态上有差异性,而在课堂上教师发挥作用的基本手段相差无几。课改后,被曝光的课堂有很多亮点与过去有不同。可是,在一般教师的常态课,怎么教课其实与之前也没有明显差别。我常想,为什么在教师行为中这种惯性的力量这么强大?后来我大约明白了。课堂中教什么更需要与时代同步,这是教育的显著变化的地方,而在怎么教的问题上,需要尊崇教育的基本规律,它是趋于稳定的。一度我们夸大了所谓理论和思想的作用,反而漠视经验的传承与普及,对于教师改进教学缺乏关注和指导。随着我们的认识逐渐成熟,教学更加回归本位,教师教学的原创价值被看到和尊重。 教师基于教学环境,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努力构建有效的教学。把课教好,受到学生喜爱,这就是一个教师永远不变的职业追求。因此,教学经验,教学技术,以及针对新理论应用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新技术的应用等,都应该是教研员用于教研传播的成果。我们时常需要拷问自己:当前在你的视域范围,你熟悉的学科教学存在怎样的问题,你以为怎样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你若不能做出回答,而且被大众教师认可,那么你在教师中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传播就缺乏基础。 教研员的专业在实践中的发见、思考与探究。这也许是微观的,具体的,可是却是可以最为直接作用于教学,而辅助教师教学进步的,因此这种技术转化的研究,并不低微。倒是,有的教研员张口闭口都是大家熟悉的理论,搞一些学术贩卖,没有自己的东西,才显出浅白。 我常常想,一个教研员的生命力量在于为教师发展铺垫,为支持教学改进服务。若你是教研员,而在你的影响力可以达到的区域,不被广大教师熟知,不能成为他们中的领头人,而且区域学科教学缺乏进展,这都是需要我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有待反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的口碑在教师。在曾经做过的教师考评中,我常常拿来一些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来拷问教师,发觉在教师集体里,缺乏问题发现与思考。教研员需要把教师的教学自觉意识唤醒,并鼓励他们成为思考者,由此形成教学改进。这不就是教研员工作的增值点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