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琴,慢为什么能产生好效果?

 宛洛练琴思维 2024-05-11 发布于江苏

刚才从搬东西中,领悟到了一些练琴的道理。

搬较重的东西,并且要上好几层楼时,没必要为了“彰显”自己的力量和耐力,就搬着东西一口气爬到顶。

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也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而且很容易受伤。

我刚才是怎么搬的呢?每上一层楼,就放下歇一会。有时不得劲时,只上几个台阶后,就放下东西,调整一下身体。

整个过程虽然慢点,但是比较舒服。

练琴也是,没必要在某一次的练习中,把内容全部练完。

一次练上一点,先保证把这一点练会,就可以了。

这样虽然慢点,但可以保证练过的部分,都是能掌握的内容。

知道了没有用,做到了才有用。

你知道一种演奏技巧,知道先动身体的哪个部位,再动身体的哪个部位,也熟悉这种技巧,产生的音响效果是什么样的。

但是当自己在乐器上练习时,却不容易达到这种效果。

这很正常,因为你只是头脑明白了,身体上还没有“明白”。

也就是身体里,还没有形成这种演奏技巧的“记忆”,自然一做动作,就很容易“变形”。

所以知道与做到之间,隔着练习,隔着时间的“距离”。

“练习就是学会自己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要从以下两点来解释。

①初学阶段,学琴者多是“学生”身份

因为在这个阶段,需要学习、练习的内容太多。不管学琴者有没有自己的老师,即使是自学,更多的也是以一个“学生”的姿态,接触新领域。

②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后,学琴者有了“教师”的身份

与别人交流演奏心得时,有可能你不经意的一个观点,一句话,能帮助别人解决现有的问题。

这就是以“教师”的身份,在帮助别人。

同理,由于现在的自己,懂的、会的多点了,即使自己在练习时,也能更好地监督自己,发现自己练习中的错误与不足。

练琴是否有成效,换一种角度来看,其实是自己有没有“教会”自己。

也就是自己对演奏技术,对问题的理解,能不能在自己的实际练习中,得到“验证”与解决。

如果把问题解决了,则说明自己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判断,是正确的,演奏技术自然也就跟着进步了。

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则说明首先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就可能存在着问题。

也有可能是,理解与判断是正确的,但练习量还不够,还没有产生“质变”。

这种情况下,就在“熬”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吧。

即使自己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也要有这样一种观念:

老师只是“辅助”,只有自己才能“教会”自己演奏好乐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部分的练琴时光,老师是无法陪着你的。

你只能自己发现问题,而后在练习中,在独立地去改正。

老师的作用在哪里呢?当你学不会,或者错误改正不了时,他就会指导一二,帮你解惑。

但解惑毕竟只是解惑,只是让你的头脑明白了“原理”,并没有让你的身体,跟着也练会了。

所以,你在明白了之后,还是要独立地去练习。

这个环节和过程,谁也代替不了你。

刚才在做俯卧撑的时候,悟到了一点练琴的心得。

俯卧撑做得动作越慢,对于肌肉的练习,也就越“充分”。

因为肌肉收缩变慢了之后,没有了“惯性”的帮忙,需要对身体重量,进行更多的支撑。

锻炼的效果,因此也更好。

练琴中的慢练,也具有这种效果。使头脑能够反应过来的同时,也在持续“刺激”着,要用到演奏的身体部位。

这些在“慌里慌张”的练习中,是形成不了的。

今天复习了一首之前练过的作品。

再次演奏的时候我就发现,如果一上来就用作品的原速度去演奏,多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误。

因为时隔已久,“肌肉记忆”褪去了一部分。

我用了比之前慢20的速度,演奏了快板部分,发现可以轻松应对,没有一丁点慌张的感觉。

所以,选择用什么样的速度练习,是一门学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