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中德文化之: 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触动)

 where5 2024-05-11 发布于四川

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哦

另外一种  生活 

引言

这段时间以来,

有位女生断断续续地

一直在给我发消息。

一开始,

她是询问我

关于去德国当护士的情况。

慢慢地,

她开始像倾诉一般地给我留言:

“在德国当护士

肯定比在国内要轻松吧';

'如果我能像你一样

热爱学习就好了。';

'唉,我觉得好难学好德语。';

'国内的工作环境

真的让我感到沮丧。';

起初,

我像回复其他人一样,

给予她鼓励,

但渐渐地,我发现

鼓励并不是她所需要的。

于是,我一直在思考,

我到底能给她一个如何的回答,

才能让她真的有勇气去实现

自己想要做的事。

我联想到,在德国,

我身边的朋友们总是习惯

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而非问题本身。

他们很少会内耗。

于是,我又想,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究竟是被什么驱动着,

和我们究竟有何不同呢?

今天早上,

我似乎突然有了一种想法:

原来,

他们都是把自己的需求

放在第一位,

把自己的感受

凌驾于旁人眼光之上的

个人主义者

01 集体主义 vs.个人主义

Summervanille 夏天的香草

从小,老师就会淳淳教导我们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潜意识地把群体、社会或家庭的利益置于了个人的利益之上。 在这种文化中,我们的成长受到社会、家庭和群体的期望、规范和压力的影响,其实很难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和需求去生活和发展。

比如说,作为一个女性,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听到这样的观念: 作为女孩子, 你不需要太在意事业发展和经济收入,  老公找得好就好。

当我和长辈抱怨起工作缺乏挑战时, 得到的回应往往是 '女孩子工作稳定第一'。因此,在婚恋市场上,我们会发现,那些稳定并且空闲的工作成了女性的最佳配置。但是,很少会有人真的关心她们: 你究竟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吗?

我们选大学专业时,无需出于真心喜爱,只要这个专业看似好就业就行,后来工作了没多久就开始厌烦; 我们的工作内容也无关自己的喜好,只要体面和收入好就行,后来才发现这样的工作会慢慢耗尽自己的能量和活力。

不知曾几何时,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表。有时候, 我还会沾沾自喜于靠性别偏见而获得某些'特权'; 我甚至逐渐无意识地养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我的'同理心'可以强大到让自己受委屈也要“顾全大局”;我会担心自己说错了什么话, 生怕别人不喜欢我;甚至朋友没有立刻回复的消息也开始让我忐忑不安起来。

我忘记了,我应该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我最该取悦的那个人其实应该是我自己。

后来,因为我生活中的某次意外让我突然明白了人生的转瞬即逝 - 我必须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按自己的心意去生活,意味着,我必须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要地位,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夺回掌控权。

就在今天,我还看了一个视频,是关于一个高考保送本博连读8年的北大医学院毕业生的访谈。在整个访谈中,他的一句:“学历是我下不了的高台,就像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让我印象深刻。

他的意思是:北大学历成了他无法追寻其他人生目标的枷锁,因为人们总是指望他这样一个高学历的人就该从事一些非常光鲜亮丽的工作。我不禁对此言论有些唏嘘,即便他也坦言他明白 - 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影评(这只是一个普通年轻女孩的成长故事)。这部电影对当时的我触动很大。我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

女主不顾旁人眼光,'离经叛道'般地体验了她自己选择的人生,这种洒脱正好和我对人生的定义相契合:去体验不同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这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不管结局如何,最重要的是整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一种人生的积累和体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预期中。

豆瓣评论里有很多人对她的选择不理解, 认为她从丹麦最难考的医学院,转到心理学,再到退学去学摄影,是对自己的人生和家人非常不负责的行为。可是,我的感受却恰恰相反: 如果知道自己上错了车,我们为什么不尽快下车呢?

那些看似浪费的光阴,其实在人的一生中并不算得漫长。绕了点路,多花了点时间才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比倔强地一直朝着错误的方向行进,其实要明智得多,不是吗?

02 对人生的掌控权

Summervanille 夏天的香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个人主义也并不意味着自私。个人主义者可能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思考,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忽视他人的权益或社会的稳定。

相反,许多个人主义者会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合作来实现个人目标,同时也会考虑到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因此,个人主义更像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倾向。

他们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他们会将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置于社会期望和外界意见之上,从而能够专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以坚定的决心努力实现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许多地方变得越来越普遍,比如,你们谈论的那个小区里40多岁依旧单身的大姐姐; 或者,你那个30多岁才考了律师执照,从免费实习生开始一步步立志转行的熟人; 又或者,是你身边那位就是把家庭主妇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朋友。

这些选择都不存在对或错,重要的是这些是我们以自我本体出发,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并且,我们明白,我们都会为自己的任何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既然任何选择都有代价,为什么不是忠于自我内心的选择呢?

其次,个人主义者们的自我意识更加明确。相对于WE(我们),他们更注重ME(我)。他们会经常反省, 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欲望和志向,更清晰地理解,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从而能够做出与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一致的有意识选择。

比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或者,下个十年,你又想在哪里。

最后,有了目标导向后,个人主义者们会致力于实现它们。这种坚定不移的专注能够让他们克服障碍,坚持不懈地面对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全部潜力。

因为相对于挫折和失败,让他们更无法仍受的则是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 我可以面对自己并非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是随波逐流才会让我对生活失去热情。

1

我的同学A,他一直很明确自己到底想要在工作中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即便是在旁人眼中待遇非常好且安稳的工作,他也会和老板三番五次地谈判调整薪资和晋升,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表现超过了身边的同事和上司的预期。

他的上司非常开明且照顾他的感受,破格地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多次晋升了他。第三次的晋升将不仅仅在他的职权内,但是,A的目标就是在40岁前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既然公司已经不能再满足他,几个月后,不顾上司的再三挽留,他还是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公司。

我问他;“你上司一定对你的选择很失望吧。那么好的上司,如何是我,我会觉得对不起他呢。” 他说:“是的,他是震惊的。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虽然是原来的工作更轻松,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不跳槽,我会比现在更加焦虑。”

焦虑其实不是因为我有了更大的压力,而是因为我想做的事情,却迟迟未能去做的心理煎熬。

A固然明白上司对他的宽容,但是, 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 他只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 最小化外界的干扰和评判所带来的影响。

与其顾及别人的眼光以及这个社会一些难以立刻改变的墨守成规,我们其实不如更注重自己的需求和理想: 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心无杂念地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2

我是在36岁时来的德国,然后,42岁的时候和来自南美的队友结婚的。

去年,我带着队友回国省亲。一位好友带着酒意对我推心置腹: 你知道,即便你一直不结婚,我也觉得没什么。我对她说: 我也是真的觉得不结婚没什么。所以,我结婚,你放心,是因为我真的想结婚

在德国待了几年后,我是真的觉得自己是否结婚,是否要孩子,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想,如果女性可以完全抛开结婚和生育的预期,她的人生该会是多么的大不同。

我在德国的几年后,突然发现,即便我在国内一直到36岁都没有结婚,我当时其实并没有完全放下了别人对我的期望。

即便是在上海这样比较开放的环境,我也免不了会时不时地遇到一些被劝婚的压力。比如在电梯里,以前从未蒙面的邻居大妈会突然劈头盖帽地对我来一通“大龄不结婚”的有罪论。

然而,在德国,我身边的朋友们则无一不认为: 如果没有找到可以相爱的人,为什么要结婚呢?

​是的,因为就算你不结婚,也不用他们来养活你,所以,又干他们什么事呢?- 你是不是要结婚,你要和谁结婚,你该以何种形式怎么结婚..... 拜托,你真的只需要随自己的心愿 。

让我们代入个人主义者的视角再审视,我们是否该结婚这个问题:

☑ 审视内心需求: 深入思考自己内心究竟是否渴望婚姻生活, 还是只是被社会期望所驱动。

☑ 挣脱传统桎梏: 即使家人和朋友可能会对我的选择产生压力, 甚至感到不理解, 我也会坚持自己的判断, 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

☑ 全面权衡利弊: 我会非常理性地分析结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事业发展、财务状况等各方面的影响, 而不仅仅看重浪漫因素。

☑ 主动掌控结果: 如果决定结婚, 我会谋求在婚姻关系中保持自主权和独立性。

 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以自我为中心: 即使面临婚姻危机,  我也会首先考虑自身需求, 而不会完全沉沦于维系关系的考量。

通过这种自我为中心、理性分析的方式, 即便在婚姻中,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找到自我实现的空间, 即便这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压力,

在德国,我身边大多是都是这样的个人主义者。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为目标清晰,自我意识强,所以,他们也会为此做出不断的尝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无论逆境,还是顺境,他们也都能坦然处之。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感受,而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左右,更不会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因此,他们也不会有过多的焦虑和内耗。

他们通常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会过度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独立性,不会牺牲自己的个人空间和价值观来迎合他人。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会保留一定的独立性和个人空间,他们理解并尊重双方的独立性,不会过度干涉或依赖对方。

这样的态度反而更能促进亲密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双方都能够感到更加自在和轻松。这也是我在前一篇(我看中德爱情: 我似乎发现了'完美'婚姻的秘诀)中提到的非常被人崇尚的'忠于自我的态度'。

                                                             🍃

真实的人生不是别人写好的剧本,我们不能照着演,而且即便是演了,也不会有被设定的唯一圆满结局。

真实的人生更像是一个训练场。我们面对的每一次挑战都是在增加经验值的机会;每次通关都是获得更多自信的契机;每次克服挫折都是变得更加勇敢的过程。因此,个体需要通过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

在这整个过程中,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想要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怎么做。这才是实现个人主义的重要基础。

当我们被旁人的'人生经验和观点'所塑造时,我们就会忽视了自我的需求,也略过了自我发现的过程,最终实现的,也只是别人眼中的那个'自我',而非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最后,我们都可以在高于物质层面的心理层面上,达到对自己人生的满足。这个祝愿是给你的,也是给我自己的。

🍃       

· END ·

@另外一种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