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liuenk5gb 2024-05-11 发布于河南

01上山下山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哲学思想的体系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在老子看来“道”的运动就是“反”。

由此,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主张。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柔致胜”“贵柔而守弱”。并假借“水”、 “婴儿”、“草木”等自然界中诸多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讲述“柔弱胜刚强”“无为胜有为”的生存哲理。

再未接触《易经》和《道德经》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柔弱胜刚强”“无为胜有为”的生存哲理嗤之以鼻。认为其不过是在宣扬类似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样毫无用处的人生鸡汤而已。

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视野的开阔,我才发现看似毫无用处的鸡汤言论背后,其实包含着更高的理解成本。因为它要求听者具备相同高度的阅历和理解能力。若阅历和理解能力达不到同频的高度,就会造成鸡同鸭讲,不知所云的处境。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学大家不赞同年轻人学佛学、研究易经术数,很多企业家不赞同年轻人抱持“佛系、躺平、不争”的心态面对人生。

因为年轻人对于人生的理解还处在一个盲人摸象的阶段,他们未曾经历过起伏跌宕、生死别离,未曾真实的感受过人生的苦痛哀怨与责任,也未曾清楚的看清过世界背后的真相。

毫不夸张的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人生的大部分理解来源于自我的主观判断,亦或是媒介的宣传诱导。以至于他们只能看到眼前和局部,无法看清全局和整体。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借鉴都只能处在自己可接纳和理解的范畴之内。一旦知识或者身处的环境、经历的事务变得胶着、复杂、矛盾和多元时,他们就会迷失方向,或转而以极端的方式看待一切。

而只有真实了解生命脉络,经历过生活的苦涩,在人生路上体会过上山下陂的人,才会真正明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深刻含义。

拿上山下山后的阅历跃迁和价值选择判断为例。

上山需要一个人有极强的攀顶成功的摄取欲、对于未知事务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展示自我、交换价值时的韧性、桀骜与锋芒。这些因素是催促人进取、获得支持,也是爬到山顶必不可缺的条件。

但爬到山顶后,一切都会改变。这时你就会发现上山时需要的物质及知识储备、价值判断和下山需要的截然不同。因为随着人的视野能够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人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己本就诞生于山顶”的错觉,这种错觉会让人产生并贪恋“一览众山小”的刺激感,也会让你人嫉妒愤恨“只手可摘月”的虚荣感。

但事实是没有人能一直在峰顶,也没人能一直占尽上风,只要是想要攀登山顶的人就必须接受,有朝一日会面临冷水泼面、落入谷底的那一刻。

而落到谷底,就意味着必须要主动或被动接受上山后再下山所带来的落差和“走下坡路”产生的清冷与寂寥感。

这就是所谓的“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为上山时,人总是有机选择哪一块坚实的落脚点出发;而下山时,下坡往往是快速的、惊险的、令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这个时候,体会过上山下山的刺激虚荣感后,人生体验会从最初的桀骜不驯、浪里行舟,转而激变为寻求踏实安稳、简单真实。就像体验过复杂和幽暗后人才会对真实简单的具体的人有足够的敬畏。

而人生的价值判断也应该是该上山时就带着上山需要的欲望和野心去杀伐围猎,该下山就带着下山需要的坦然和豁达去顺其自然。

最糟糕的态度是该上山入世,换取生产资料交换价值,却偏偏不争不抢、顺其自然,该下山出世时,却又壮志未酬、愤恨不平。

这就是割裂了,弄反了生存游戏规则的真面目。

02辩证法的角度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运转是需要游戏规则的。否则,强者便不知道如何去欺凌弱者,而弱者也难以找到保护自己的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说,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坚持柔弱胜刚强、自然无为的原则,是因为他明白了游戏规则的真实面目以及在规则系统中“道冲”和“中和”的作用。

即在系统中,万事万物都会向相反的对立面方向转化运动,新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一定会胜过所谓的旧事务。也就是物极必反。

这对应所有一开始强悍暴戾、一枝独秀的游戏玩家,最终都会走向灭亡。因为无论上山还是下山,保存实力都很重要

保存实力,就是不让游戏环节和系统玩家不过度消耗自己。而不过度消耗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坚守柔弱”也可以理解为大智若愚。

坚守柔弱不是真柔弱,就像大智若愚不是真愚。而是非常清楚地明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

即万事万物都在进行不断的对立转化运动,物极必反,人们不必坚守刚强,因为刚强的对立面是柔弱。必要的时候坚守柔弱,才是获得刚强的先决条件。要懂得暂时的柔弱并不等于永远的柔弱。天道的运行规律,是物极必反。

就像拉满弓箭的弓一样,只有始终有柔韧性,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举高一些,多的就减少一些,少的就多加一些,这样才能顺利的射中靶子和目标对象。

换句话说,主体只有不断的保持可调节的“柔韧性”,并且谦下不争,最终才能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写到这,突然发现老子上辈子应该是个物理学家,因为他提出的这个原理和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不谋合格,都在强调递弱代偿。也就是说当生命体面临熵减时,环境就回面临熵增,那要怎样才能要避免这种情况呢?

1、要努力保证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的供给;

2、要努力保证个人系统的高度开放性;

3、要努力优化个人系统,使其变得更加智能;

否则一旦投入不够,熵就会慢慢回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