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个人藏的一把唐尺看唐代度量衡器管理制度

 历史探奇 2024-05-11 发布于河南

    前言:个人所见,铜器最值得赏玩者:一曰三代铭文彝器,二曰度量衡器。前者以文证史,后者以物证史,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例证。今日借一把个人藏的唐尺和大家探讨一下唐代度量衡器及管理制度。 

      首先看看这把唐尺,该尺于2022年购于四川,因有残断扭曲,且卖家不识,以极低的价格购得。尺残长14.6cm,宽度2.1cm,厚度2.2mm,正面区分五格,一格即一寸,分别以荷花、牡丹、凌霄花、梅花、菊花装饰;背面以珍珠地卷草纹装饰,经测量平整部位一格在3.54-3.66cm不等,推测应为一尺10格,另有5格残损,完整长度在一尺36cm。

个人藏唐代花卉纹铜尺(残)

图片
图片

      这是一把很标准的唐尺,无论是花卉纹样还是卷草珍珠地都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但与现存所有唐尺刻度均不同,现行唐尺完整均在30cm左右。一寸均为2.9-3.1cm之间,与该尺不同。

国家博物馆藏唐花卉纹铜尺(全30.2cm,每寸3.02cm)

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鎏金铜尺(长32cm,每寸3.2cm)

图片
图片

繁昌市博物馆藏唐代铜尺(全长30.5cm,每寸3.05cm)

图片

洛阳市博藏鎏金铜尺(尺长30.81cm,每寸3.081cm)

图片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牙尺(尺均长30.5cm)

图片

      从以上尺可以看出,现行唐尺长度均为30-31cm之间,为何个人这把唐尺长度在36cm呢?

      我们从史书可以找到答案。《唐六典》载:“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又载:“凡积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锺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官司悉用大者。”

      如果小尺每尺为30cm算,大尺则为36cm。由于大尺实物的缺乏,现在普遍认为唐大尺长度为30cm,这把尺可以为唐大尺提供明确的数据支撑,这才是真正的唐大尺,30cm左右的均为小尺。

      那么为何会出土大量小尺而非大尺呢?这其实可以从唐代的中和节赐尺制度谈起。中和节即二月二。唐代中和节赐尺盛行,唐玄宗曾在张九龄的《谢赐尺诗状》上御批,“卿等谋猷,非无法度,因之比兴,以喻乃心,尽力钧衡,深知雅意。”

      《礼记·月令》载:“仲春二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二月是阴阳均分之月,是统一度量衡之月。皇帝在中和节在一天颁赐尺,是勉励官员公平为官。因此,大量出土的小尺是赏赐名物的礼仪用尺,而非实用器。

      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作为流通器,为何大尺数量如此之少呢?同样的,也可以从史书中找到答案。《唐律疏议》载:“校斛斗秤度”,依《关市令》:“每年八月,诣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後听用。”唐代度量衡器属于官方严格管制,每年审核发放,遇到磨损等情况被收归国家销毁,所以很难见到。

      综上所述,唐大尺为每尺36cm左右,小尺为每尺30cm左右,现存的30cm的唐尺均为小尺,多为赏赐的名物礼仪尺。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高见,欢迎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