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性之学|初探

 杨念亲 2024-05-11 发布于湖北

在信息爆炸时代,

确定一个写作方向,

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

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要足够的喜欢,

第二,要有较好的基础,

第三,能够长期的坚持。

确立心性之学作为唯一的方向

我大约花了5个月时间,

选择的时候很焦虑,

但是在确定方向以后,

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因为笃定所以专注,

写作效率大幅提升,

精神内耗也少了许多,

就如阴符经所言,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我个人认为,

写作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实问题,

不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

而是用最通俗的语言,

把复杂问题的写清楚,

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行得通

是唯一的写作宗旨。

什么是心性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

对心性的经典阐述如下:

佛家:“明心见性”,

儒家:“存心养性”,

道家:“修心炼性”。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讲到,

“中国传统学术可分为两大纲,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

中国人所讲心性之学,与近代西方的心理学不同。近代西方的心理学,可用一只狗或一只老鼠来做试验,主要乃从物理、生理方面来讲心理,把心归入到自然界物的一方面来看。中国的心性之学,则是反应在人生实际问题上,人类所共同并可能的一种交往感应的心理。 ”

所谓通儒,就是能够将“经济之学”(经世济民之学)与“心性之学”(尽心知性之学)融贯为一的符合孔孟精神的真儒。真儒就是德行与事功二者兼备、思想与行动毫无脱节。

王阳明先生之所以提倡“知行合一”,

是希望以活泼刚健、浑然一体的真儒精神,疗救那种空疏支离、浮躁虚伪的时代病症。

中华文明,

一开篇就是一个心性文明,

西方文明,

是一个从脑到心的渐进式,

这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基本区别。

可见心性之学,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

那么,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下,

应该如何定义心性之学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

心性之学,

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

心性之学,要解决什么问题?

三个现实问题:

第一,自我和自我的认知问题。

(价值观)

也就是“我是谁?”的问题。

明心见性,

才能悟后启程。

第二,自我和系统的连接问题。

(人生观)

也就是“我要干什么?”的问题。

安身立命,

才能奋发有为。

第三,系统和系统的共生问题。

(世界观)

也就是“怎么干成?”的问题。

经世致用,

才能不虚此行。

以上是对心性之学的初探,

也是写作的总纲。

还是那句话,

写作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心性之学,

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也是“知行合一”的再实践,

知是心知而非脑知,

行是脑行而非心行,

真知必有真行,

真行必有真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