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炮轰金门,放到国际大视野,更能体现毛主席的战略眼光

 历史客栈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1958年8月的炮轰金门,是新中国宣示主权的一战,也是毛主席极具国际视野的大手笔。

要真正理解炮轰金门,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才能更真实地领略到毛主席的伟大战略眼光。

1958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中国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在国际上又多了一个敌对势力,而台湾的蒋帮集团也在美国的支持下,陡然增强其“反攻大陆”的阴谋,金门、马祖前线骤然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中东地区也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长期沦为美英附属和殖民地的阿拉伯地区,迎来了一轮革命浪潮。

首先是埃及在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军官纳赛尔等人领导下,建立了倾向社会主义的政权,然后向其他阿拉伯国家输出革命,当时的阿拉伯地区,非常类似旧中国,一方面大量残留着封建君主领主和宗教势力,另一方面,这些政权又投靠美英帝国主义,所以,埃及革命的成功,立即引发了联动效应。

纳赛尔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号召力的构想,就是建立一个“阿拉伯联盟共和国”,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其中,伊拉克爆发了推翻哈西穆王朝的革命,叙利亚和也门则直接宣布加入,还有许多国家也在筹备,阿拉伯世界大有建立统一的准社会主义和“大联盟”的趋势。

拥有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的阿拉伯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加上当时阿拉伯已经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汹涌澎湃的阿拉伯革命让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无比惊恐,立即着手武装干涉。

英国和法国在不久后发动了针对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俗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美国的动作更快,立即派出庞大的第六舰队到中东,先头部队直接侵占了黎巴嫩,阿拉伯革命面临巨大的危机。

被纳赛尔等无数阿拉伯革命者奉为“精神导师”的毛主席,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中东地区如此重大的历史变革,他立即发出声援,北京60万群众走上街头,声援阿拉伯革命。

毛主席深知,面对美军的庞大舰队,光有声援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际的军事行动,才能有效打击美帝国主义,于是,毛主席高瞻远瞩地将打击美蒋勾结和支援中东革命联系在一起。

1958年7月18日,毛主席在中央军委紧急扩大会议上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中东,最近那里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个决定——炮打金门!”

早在3年前,美蒋就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美国第七舰队常驻台湾,此时,美军又昼夜派出军舰,帮助蒋介石向金门、马祖前线岛屿运输军队和武器,大有同一条战线的盟军的派头。

不过,毛主席还是看出了色厉内荏的美国人不想被拖入浑水的迹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一直建议蒋介石不要把过多兵力部署在金门、马祖这样靠近大陆的前线,强调美军要保卫的是台湾岛,而不是这些紧挨大陆的小岛。

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强调这些岛屿是反攻的基地,绝不能放弃。

这种分歧,就明显显示美国其实并不想卷入战争,为了验证美国在台湾事务上究竟是怎样的介入深度,需要一次实战来检验。

该怎样验证呢?毛主席想出了一个一箭三雕的妙计。

1958年8月23日,一支美蒋的联合舰队向金门运输部队和给养,福建前线总指挥叶飞请示毛主席怎么办,毛主席回答:坚决给予猛烈炮击,不过,对于美蒋军舰还是要区别对待,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炮轰金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福建前线万炮齐发,金门岛顿时陷入火海,海上的蒋军军舰很快就被击沉三艘,其余的也都被击伤,而美舰则露出了“猪队友”的嘴脸,对蒋军弃置不顾,仓皇逃窜。

炮击一连持续多日,蒋军死伤惨重,同时大批解放军部队云集厦门,大有乘胜进攻台湾岛的架势。

美蒋都被解放军的举动吓坏了,第七舰队请求援助,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命令正在中东地区的第六舰队抽调一半军舰,立即火速赶往中国沿海。这样,就瓦解了美国对中东革命的武装干涉。

同时,美军在此次炮战中的狼狈不堪,也再次暴露出其“纸老虎”的本质,成为笑柄,蒋介石蠢蠢欲动的反攻倒算的企图,也被兜头一盆冷水扑灭了。

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炮轰金门,惩罚蒋介石,调动美军,支援中东革命,可谓“一箭三雕”!

(参考资料:《八二三金门大炮战》《国家记忆》《炎黄春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