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若悟369 2024-05-11 发布于安徽

很多人想不明白,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科技意识很强的,为什么到了近代,科技水平一落千丈。元朝不说,明朝和清朝,疆域辽阔,国力强大,但也没出现过什么有代表性的科技产品,与欧洲的差距越来越大。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这个原因很复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大道理。今天我们就从明清的地方县志,看看近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科技。

修史,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从《史记》开始,我们的史书就没断过,像唐朝历史,写一套《旧唐书》还不过瘾,还要编套《新唐书》。皇帝喜欢编写史书,上行下效,地方也要紧紧跟风,从省志,到府志,再到县志,再到乡镇志,最后是村志,都有人编写。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明朝和清朝,科技不行,但是撰写地方志,那可是一流的。经过各个朝代的积累,到了明、清两朝,有几个修地方的优异条件:一是古籍多,资料容易寻找,虽然改朝换代都会毁坏大量的古籍,但保留下来的仍然很多;二是政治相对稳定,生活水平也提高不少;三是由于科举制的完善,知识分子也明显增多。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这些条件,为地方志的撰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代,中国地方志就像井喷一样,呈现大爆发之势,从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到西南边陲的芒荒之地,都有人在编写地方志。明朝留下来的地方志有973种,到了清代,增加到5600种,这些明清地方志,是除了正史以外的最好历史补充材料。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地方志真的重要重要吗?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地方志,其实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很少。虽然史学家强调地方志如何如何重要,这是从他们的专业角度来强调的,从他们的饭碗来强调的,他们不说地方志重要,他们就要失业了。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受到司马迁《史记》的影响,中国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地方志也不例外,也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小格式,编撰者严谨务实,志书就会详实细致,编撰者马虎了事,志书就会空洞无物。

我们以明朝的为例子,如明朝正德元年编写的《苏州府志》,也叫《姑苏志》,质量一流,是明代府、县志中的杰出代表。正德元年是公元1505年。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苏州府志》共有60卷,体量算大的,它写了些什么?首先是沿革、分野、疆域、山水、水利、风俗、户口、土产等;然后是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然后是官署、学校、兵防、仓场;然后是坛庙、寺观、宅第、园池、古迹;最后是宦绩、人物、纪事和杂事。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这就标准的明代地方志,如果你认真读过这类书,你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写了,又什么都没有写”!为什么,古人讲究春秋笔法,加上官方的严密控制,什么东西点到为止,就是不给你说清楚。加上中国人特有的马虎和随意,地方志里面其实很难找到好东西。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最重要的一点,你在地方志里面根本找不到与科技相关的内容!为什么,与欧洲不同,欧洲很多科学家也是工匠,除了会研究,还会自己动手制作机械。中国的科学家都是政府官员,他们只动嘴,不动手,不会实操;而中国的工匠,是典型的“匠人”,上不了台面,二十四史里面不会写,地方志里面也不会写。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到了清代,照样如此,由于文字狱残酷,大家更不敢写了,大部分是山水、寺观等“死的东西”,歌颂烈女洁妇、皇恩浩荡的居多,不会惹事。很多清代地方志,连一个田赋税收都写不清楚,吞吞吐吐语焉不详,读半天不知道政府到底要收多少税钱。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很多东西都不敢写,不想写,或者不屑写,那么这本志书怎么编写?就用诗词歌赋来充数。在很多的清代地方志书中,近半数的篇幅都是诗和文章。歌颂家乡景色的,什么“六景、八景”,什么修桥记、修寺庙记等,对于今天的人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地方志里面,几乎不可能记录哪怕一丁点儿的科技,或者是一个与科技、技术相关的小人物。没有,根本没有。

看了明清的地方县志,你就知道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不行了

所以,从明清开始,中国就没有什么科技了,最后等来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