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人文:广西地方志——广西的老皇历七百年间的四次大规模编修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3-09-18 发布于广西

有网友说,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总拿广西旧地方志说事,号称写的东西很多资料都来源于广西地方志,可又说不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人,那怎么能看到这么多广西的地方志呢?

这所谓的旧方志,其实是指1949年以前的编修的各种版本的地方志。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真的全看过这些地方志吗?这就是题外话了,在这里就不议了,就说到底广西有多少以前的旧方志呢?

地方志,学术上一般称之为方志,正确定义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这种文体的书籍其实很早就出现了,什么《山海经》《史记》都属于这一类范畴。

当然了,现在所说的方志,一般都是指比较具体的一个地方的地方志,主要是指民国以前的地方志,像常见的府州县一级的《XX县(府)(州)志》,还有省一级的《XX通志》之类,其中分门类别的记录了地方的方方面面的人情,地情,如人文,如历史,如山水,等等

这种地方志,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加上有个时代的延续性。现在流传下来最多的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也就是几百年间的事情。

总的来说,从明代开始,有过三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编修地方志的高峰,正因为这样,明以后各朝的官员对编修地方志都保持有一定的热情,所以,虽然后来历经了多次的历史变故,有的“佚失”了,但各地依然有一些地方志能流传下来。

像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全书共二万余卷,共一万余册,但历代各种事件,如今仅传世八百余卷,并散于世界各地。

此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其中,这书里就有地方志这一类题材,像现在《永乐大典》幸存的,并流传的那些卷册里,还能看到第二三三七~第二三四四卷,内容就是广西的《梧州府志》。

以前有学者认为,明代景泰年间编修的《桂林郡志》是广西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但随着《永乐大典》残卷残册重新流传,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广西最早的,还能看到的方志,应该就是《永乐大典》里的《梧州府志》分卷,毕竟《永乐大典》定稿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二十一年后的1428年朱祁钰才登基做上皇帝,开始使用“景泰的年号。

说不定,那本《桂林郡志》很多内容都是从《永乐大典》中的《桂林府志》篇中抄写的呢,两书时代不远,年份不远,当时地方参与编写的人应该还有不少人依然健在,当然了,这只是猜想而已,《永乐大典》中的很多地方志卷如今找不到了。

反正正是《永乐大典》的成书,地方也就形成了官方编修地方志的习惯,也算是地方志的一次大发展机会。此后在各朝各地做官的官员们慢慢的都把编修地方志放在心上,才有了各种 版本的地方志出现。

《永乐大典》目录——《梧州府志》

不过也是由于后来的战争,社会发展,自然气候之类的变化,这种书籍在当时也只是不太受重视的寻常一书,不是什么很有价值的,所以,很多都随着时代“佚失”了。

像广西,现在地方志一类的书籍,明代版本的,应该有过不少,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是寥寥几本,十个手指都数不完,除前面提到的景泰间的《桂林郡志》外,还主要是集中在嘉靖年,万历年两个时期编修的,如嘉靖朝有林富的《广西通志》,郭楠的《南宁府志》,林希元的《钦州志》,万历年间的有甘东阳的《太平府志》,郭棐的《宾州志》等,少数的几本

到了清代,康熙当政,这可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他治理下,知道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不容易,由于皇族与民间的文化不同,有差异,知道了解地方,了解各地人情,地情的重要性,于是,他以诏书的形式,向各地官员下达了编修地方志的通知,并要求,各地最好是七十年一大修地方志,并把编修地方志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业绩之一。

到了他的孙子乾隆上位,更是组织了由纪昀(纪晓)为首的360余位高官,学者,一起编撰了一个系列大丛书《四库全书》,所谓四库则是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史部当中就包含了地方志这一系列,当中收集了全国相当多府州县的地方志。

这种从上重视的行为,从下的地方官也就更加注意地方志的编修了。于是,今天就可以看到很多清代各地方的方志了。

当然,由于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就全国很多地方来说,也并不是每地都编有地方志,每任地方官都有兴趣搞这种业绩,只有那些经济相对发达,地方民情比较稳定的地方官员才有闲心热衷于修地方,所以有些地方不要说隔七十年修一次地方志,甚至隔个二十年都顺便搞了,还是那个原因,修地方志可以做业绩。

像广西,历史有记载的地方志,总有八百余种,几乎含括了今天广西大部分县市。但主要是集中在广西的偏东部,偏西部由于当时的文化差异,行政管理差异,很多地方都是没有编写,也没有办法编写地方志的。

如今广西流传下来的二百五十余种旧地方志中,大概有二百种是明清时期的,几乎都是广西东部地区为主,西部地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这相当大的原因,是因为明清时期广西西部还处于比较闭塞,很多地方还没有“改土归流”,属于山高皇帝远的土官统治,这种地方志文化还没有能深入这些地区,即使有个别官员到了这种地方,也是因为环境条件影响,最后有心编志也一事无成。

不管怎么说吧,今天能看到那么多的广西地方志,已经是那些人的努力结果了。

到了民国,都知道,民国时期天下还是有点乱糟糟的,饭都差点没有着落,那为什么广西会掀起一次修地方志的热潮呢?

归根道底,这源于当时广西省府的强广西计划,用现在坊间的说法,就是建设“模范省”。计划的重要一条措施,就是在全广西进行一次经济调查,把各行政县的方方面面都作一次详尽的统计。

并以省令的方式下发到各县,要求按令执行。各县的数据汇成书稿,再编印成书,作为发展广西的重要经济文本,与此同时,该调查中包含了文化调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各县弄清楚本县的历史沿革。

说白了,就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为民国时期广西很多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把原来土司,土官的统治区域都进行了统一改县的政策,各区域的撤撤并并,一时间增加了不少的新县。

那新县要发展,自然要弄清楚自己的历史,所以,各县又进行了一次地方志的编修,省府以政令的形式,要求各县编一本地方的方志,完成后要交到省府统一印发。

不过,到了一九三七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抗战全面爆发,社会动荡加剧,工作重心也就转移,几乎围绕着抗战而进行,强广西计划的经济工作就缓慢了下来。

自然的,广西各地编修地方志的工作也就停止下来,很多地方的修志局停止了工作,很多县情况不同,有的已经上交成书,有的只是成稿没上交,有的还只是半稿,更有的都没有开展工作,都只是在筹备当中。

后来又因为小鬼子的两次入侵,很多县市受到了各种侵犯,那些书搞也就七零八落,不少也都“佚失”了。再后,局势一直在动荡,很多地方的修志局都没能正常工作,广西就解放了。

所以,很多民国时期的广西地方志书很多都是在1937年前完成的,还多数集中的1933年到1937年之间,至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能继续成稿成书的,也就只有三五个县能继续,据说《靖西县志》就是1948年完成的,并且印发了,这好像就是民国时期广西最后一本成书的地方志了,只是现在不知存在哪里。

至于其他没成稿,已成稿没成书的,也就没能完成,要么不了了之,要么片纸不存,要么被档案馆深藏,像《平治县志》(丢失),《果德县志》(丢失),《百色县志》(深藏)之类。

到了现代,广西地方志又迎来了一次编写高峰。

在1990年前后,广西各地又组织了一次编修地方志,业内称之为“第一轮”,这也是几十年来广西最广泛,最统一的一次地方志编写组织。

不过这些新时代市志,县志,虽然也归为地方志的范畴,也习惯称之为地方志,但为了和旧志区别,一般都称之为“地情书”,书里的分门类别,格式形式,有对旧志格式的传承,也有了更多现代的东西,毕竟数百年来,社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事物和以前大大不同了,很多都还是新生事物。

自然的,内容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算是地方志这种文体的一种改革了。

从明代到现在,七百年间,四次大规模编修的地方志,存世流传的这些书籍加起来到底有多少,那就不好清点了,那这些书籍能带来什么呢?

这就是一个个地方的人文故事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