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照灯好书4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

 知易行难nev5ph 2024-05-1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请将探照灯好书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图片
图片

探照灯好书

4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

“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4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访谈录

《波伏娃访谈录:今天,我为什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德]爱丽丝·施瓦泽 著

刘风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好读文化

2024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该访谈录的两名作者,波伏娃和施瓦泽,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不仅剖析了女性面临的困境,也指出应如何在深刻的自觉后开创自己的选择,她坦言,“女人并不是要证明自己是个女人,女人应该被视为完整、完全的人。”而施瓦泽于1977年创办女性杂志《艾玛》并担任主编至今,不断引领着德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可以说,访谈录这种文体的性质就定义了波伏娃作为受访者势必要坦诚相待、知无不言。那么,这部书也可谓一如既往地延续了波伏娃实事求是、认真深刻的思考特质。书中的不少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参照深思的必要,既因为男权思想的无孔不入,也因为网络女权的自相矛盾。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高启:诗人的穷途》

[美]牟复礼 著

颜子楠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高启是“明初四杰”之首,以诗鸣于当时,可惜38岁便被杀。以高启之才,如无此厄,很可能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高启生于苏州,是元朝最大的城市,经济繁荣、人文鼎盛,却也是各种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高启年轻时颇有抱负,喜言兵,以为生于乱世,正可建功立业。然而,一番残酷纷争,张士诚、陈友琼等相对重视文化的豪强出局,反而是最残忍、最冷酷的朱元璋取胜。冰冷的现实吓坏了高启,他入仕后,绝口不言兵事,只求安稳度日。朱元璋想提拔高启,高启却趁机求退。

辞官回到老家后,高启谨言慎行,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专注在诗坛中耕耘。然而,时代并没饶过高启,最终他以“参与谋反”的罪名,被抓到南京砍了头。朱元璋当然知道高启不可能参与谋反,他也没那个能力,但杀高启可以告诉士林,像高启这样有名气、有才华、不可能谋反的人,我也是想杀就杀。只有大家都无法理解朱元璋时,才会对他感到恐惧,他才能坐稳龙椅。于是,无辜的高启作为朱元璋制造惊悚的牺牲品,匆匆结束了生命。

本书难得之处在于,高启的史料绝少,写作者难以下笔,本书将高启置于时代的激荡中,钩沉他的所思所想,乃至他的困境,而高启式的困境又如此具有普遍性,即使时光翻过600多年,我们依然能为高启的悲剧人生而唏嘘,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加]罗斯玛丽·沙利文 著

陈小慰 译

中信出版集团·无界

2024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海蓝(前腾讯编辑)

是什么造就了诺奖热门、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字?是她被当做女巫审判的祖先?是在加拿大丛林中度过的童年?是擅长讲述故事的母亲和暗黑版《格林童话》?是在美国求学时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和对女性写作者的性别歧视?……加拿大女作家罗斯玛丽·沙利文在这部传记中,勾勒了一个阿特伍德的世界,展现了阿特伍德的成长史和创作史,以及自己作为非虚构写作者的洞察力。

值得一提的是,沙利文的另一部作品是曾引发轰动和争论的《安妮·弗兰克如何被背叛:一件悬案的调查》。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非虚构

《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

[加]戴维·戈德布卢姆 [加]皮尔·布莱登 著

廖伟翔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万镜MirrorForest

2024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潘凯雄(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从资深精神科医生视角出发,呈现了精神病人真实的诊疗过程,以案例和故事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众读者了解什么是精神疾病和精神科的作用等,对于大家普遍关心和容易误解的议题给出了真诚和中肯的观点。该书提供了社会所需要之教育,身为大夫的两位作者以幽默和人性的笔法,打破了那些阻碍人们接受治疗和信任医生的错误观念,引人入胜。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社科

《谎言与真相:美国历史上的假新闻与假新闻业》

[美]安迪· 图赫尔 著

孙成昊 刘婷 

中译出版社

2024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假新闻伴随着美国新闻业的诞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至今,是美国新闻业无法摆脱的现象,被新闻大亨普利策之子拉斐尔·普利策斥作“堕落又扭曲的怪物”。本书从17世纪美国新闻诞生到当下的美国假新闻史,可谓别开生面。假新闻从早期为博人眼球而造假,到为争夺市场而造谣诋毁其他媒体,再到战时控制公共关系的工具,时至今日,假消息则成为党派之争,资本之争的武器,使公众的生活中充斥着“有毒”的虚假消息。应该说,本书所针对的还是传统意义的新闻业。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新传媒时代,假新闻已经具体而微无所不在地侵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作假者也不只是庞大的集团,而可能是我们日日相处的邻人,那么我们如何甄别谎言和真相?恐怕需要另起一行,再作研究。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社科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

[美]大卫·丹穆若什 著

宋明炜 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晖(诗人、作家)

本书写于全球疫情期间。如果一个人不能横向空间移动,那么只能纵向内心挖掘。那时,本书作者在哈佛大学网页上,每天发布一篇关于文学经典的文章,在十六个星期内完成了一次环球文学之旅。旅程从伦敦出发,途经巴黎、克拉科夫、威尼斯、佛罗伦萨、开罗、伊斯坦布尔、马斯喀特、刚果、尼日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德黑兰、设拉子、加尔各答、上海、北京、东京、京都、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危地马拉、安地列斯群岛、巴尔港,一直到纽约。

对于我来说,这些名字有的十分熟悉,还去过多次,有的不仅没有去过,甚至也没听过。之所以列出这些地名,是因为在地名之下,都关乎一个文学的经典主题。比如说,在伦敦这一章中,主题是:发明一座城市;而在克拉科夫这一章,主题是:奥斯维辛之后;而在巴西、哥伦比亚那一章的主题是: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很多章节读下来颇有启发。在上海到北京这一章中,主题是:西行途中,涉及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几位作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读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相比其他章节的精彩,这一章显得有些游离。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社科

《红药丸与厌女症》

[美]多娜·扎克伯格 著

孟熙元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姚海军(《科幻世界》副总编辑)

《红药丸与厌女症》是美国古典学家多娜·扎克伯格的首部作品。本书聚焦了在美国社交网络上的一个“红药丸”现象,即众多厌女团体歪曲运用古典学的形象、著作为自己背书,声称自己是智识权威的捍卫者,是西方文明的继承人。极右网络亚文化是由一种离经叛道的政见所驱动的。这一点可能尤其讽刺,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有其可观而公认的文化资本,却被一场从根本上来说反文化的运动如此强烈地拥戴。厌女团体中的人(大多为白人男性)不仅嘲弄和贬低女性,也同样相信,男性尤其是异性恋的白人男性正在遭受女性的压迫。在熟练运用古典学知识的基础上,作者扎克伯格深入了解“红药丸“群体中的黑话、文本和争论逻辑,为中国读者了英文社交媒体的最新进展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社交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民主化,但它也为那些持有反女权观念的男性创造了机会。本书出版很有意义,也很及时,能为中国读者带来对社交媒体的新认识。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社科

《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

[印]苏尼尔·阿姆瑞斯 著

王庆奖 朱丽云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4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晖(诗人、作家)

如果说亚洲是一个发明出来的概念,那么水则是最原始的力量。水连接亚洲,也分化亚洲。它以自身的各种形态塑造着亚洲的历史,比如以雨、河、海的形式。本书从“远相关”这一概念出发,旁征博引,以图揭示帝国、战争和气候的秘密。水是一种资源,这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甚至不能单从国家层面来解决。水也是一种话语,那些水边的历史和记忆,造就不同的“心灵史”。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非虚构

《带上查理去旅行:重寻美国》

[美]约翰·期坦贝克 著

栾奇 译

商务印书馆

2024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去过”是大多数现代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然而斯坦贝克以作家的敏感,在58岁那一年认识到“我对自己的国家并不了解”。于是他在1960年秋冬开着一辆由小型卡车改装而成的野营车(其命名为“驾骍难得”,对堂吉诃德的致敬),用时75天,行程16000多公里,跨越34个州。一直陪着斯坦贝克,只有一只叫查理的法国贵宾犬。这是一趟无人识君的旅程,这位《愤怒的葡萄》作者走过生长于斯的国度,用一个平凡人的口吻与人交谈、交往,记录下日常的点点滴滴。让人钦佩的动机、行旅与记录。

图片

翻译 | 人文社科 | 社科

《技术与德国:1800年至今》

[德]卡斯滕·乌尔 著

朱任东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

2024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晖(诗人、作家)

最近对科技史颇有兴趣,这是其中一本。本书开始,劈头就说,“没有一项工业革命的伟大创新原自德国”,但为什么“时间来到1900年,统一后的德国在工业竞赛中已经不落下风”?这是“德国特殊论”,还是”德国例外论”?听听这些词,这些年我们是不是也听过不少?比如“中国特殊论”,“中国例外论”。本书作者认为,技术始终是德国发展的基础,它的确有自己的特点,但构不成“特殊”和“例外”。本书叙述平实,也不热衷于造什么“新物种”之类的词,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来分析,比如说,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德国的工业成功要归功于“全能银行”,但实际上,“全能银行是在工业化的最后阶段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工业化之前”,是“技术创新催生了全能银行,而不是普遍认为的那种相反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