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皇帝都有生存危机

 子玉史院 2024-05-11 发布于陕西
 / 子

历代王朝开国皇帝的帝位都是凭借军功得来的,在没有将天命的观念和皇权绑定并形成统治惯性之前,其位置都会受到创业“股东”的挑战,尤其是那些通过禅位得天下的皇帝,走得更是战战兢兢。

本质来说,任何一个王朝都是皇帝与官僚群体共天下的格局,皇帝必须通过朝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再做决策,双方是一种合作关系。在这个群体中,还可以再进行细分,将官僚群体分为:普通官员;跟随皇帝创业的勋贵。

普通官员属于皇权体制下的真正打工者,而勋贵却是实实在在的“股东”。

对于勋贵,吕后对这个群体的认知可谓深刻,刘邦驾崩后,吕后曾对审食其说:“诸将此前和先帝一样,都是普通人,曾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今大家却是君臣的定位,肯定会有想法。”

刘邦是凭借灭暴秦和诛逆贼项羽的军功并对诸将进行了合理的“分红”,在“德”和“功”的层面得分最高从而被大家选为皇帝的,按照这个分配原则,那么刘邦驾崩后军功派肯定觉得自己也有干皇帝的资格。

这就是吕后在刘邦驾崩之后战战兢兢内不自安的核心原因。

就是刘邦生前,也是严重忌惮军功派,为什么每次平叛他都是御驾亲征,亲自带兵,甚至在重病期间还南征英布,就是怕军功派在掌握军权之后杀回关中,夺取帝位。

想想,刘邦都如此不安,那他的后代肯定会压力山大,很容易被军功派夺去帝位,所以刘邦就在生前分封了大量的刘氏诸侯以制衡军功派,而且还在驾崩前以白马之盟的方式强化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定位:刘氏为王,功臣为侯

开国帝王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开创,还得设计出一套保证后代皇权稳定的制度,属于全领域的开拓者。

讲真,要不是刘邦做了同姓藩王的设计以制衡强大的勋贵群体,吕后驾崩后江山就有可能易主。

为了破解这一历史难题,汉武帝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利用儒家思想打造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体系,用意识形态来维护皇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

总结起来就是:开国皇帝靠军功加持皇权;后代利用天命观和历史惯性稳固皇位

千万不要以为皇帝就是一言堂,那些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有高处不胜寒的共同感受,一刻也不敢放松。乾隆对这点就看得很透,认为和大臣的博弈是皇帝一生的重要课题。

既然凭借军功都很难坐稳皇位,那么那些没有军功通过接受禅位坐上皇位的人肯定更加战战兢兢。曹丕可是通过出台九品中正制将人事权让给世族的方式才坐稳皇位的,属于交换。

为什么宇文护在宇文泰去世后不久就操盘了改朝换代的动作,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宇文氏的影响力就会越弱,很可能被同级的关陇勋贵超越、代替,从而彻底失去帝位。

就是北周的君臣定位确立,宇文氏依然要向关陇勋贵在资源和权力方面作出最大的让位。就这,关陇勋贵还是一言不合就在宣帝宇文赟驾崩之后给自己换了领导,选了随国公杨坚上位。

宇文氏经过了好几代的过渡都没有形成统治惯性,本质上还是,合作体制对皇权的操控

杨坚在建立大隋之后更是一刻也不敢放松,随时都面临自下而上的威胁。开皇六年(586)闰六月,大隋发生了舒国公刘昉、郕国公梁士彦、杞国公宇文忻谋反的事。

至于三人谋反的动机也很简单,他们觉得,杨坚以前就是自己的同事,大家只是选了他做皇帝而已,同样,也可以将他拉下来,自己上,用宇文忻的话来说就是:“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

大家都是关陇勋贵,皇帝可以轮流做嘛。

同样,王谊和元谐私下占卜,自称有天命也是这种心理的具体表现。

李德林就曾明确对杨坚说过:“您和诸将,都是周之重臣,很难让大家服从。”

杨坚最初的帝位极其不稳

图源/剧照

因此,杨坚就必须有军功的加持,不管是对突厥用兵,还是攻灭南陈,他起码得在一个方向上有所突破。所幸,杨坚既解决了突厥问题,利用外交手段将突厥分解,还于589年灭了南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不世之功。

即使有军功的加持,杨坚照样是战战兢兢,一刻也不敢放松,不仅在公事上大包大揽,甚至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用敬业精神填满所有的权力空隙。为什么秦始皇当年是个工作狂,本质也是怕大秦勋贵威胁皇权。

李世民对这一点就看得比较透,他对萧瑀说:“此人是从孤儿寡妇手里得的天下,肯定怕大家心里不服,所以才不信任百官,实行大包大揽,这样不仅自己累,还容易出错。”

为什么李世民对杨坚看得比较透,因为他俩是同类,李世民是站在帝位的高度评价杨坚的。

而且,杨坚还没收了天下兵器,严禁私造,同时严禁民间造三丈长以上的船。和始皇当年收天下兵器铸以为金人十二是一个目的。

都是不自信的表现。为什么杨坚后来会变得极其敏感,经常冤杀大臣,甚至在朝堂上仗杀了史万岁,本质上就是神经长期的紧绷导致的草木精兵。

当然,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仅仅凭借军功,是很难维系皇权的,还必须要有软性的设计,将皇权和天命绑定,最终形成历史惯性

即使杨坚凭借军功加持以及自身努力坐稳了皇位,他和百官的关系依然敏感,房玄龄就曾经私下作出过评价:“陛下是凭借诈术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得天下,如今他的儿子们都骄奢不仁,将来肯定会互相攻伐,大隋之亡,翘足可待呀。”

既然房玄龄都能看出问题所在,作为皇帝的杨坚肯定也能感觉得到,所以,他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就必须特别慎重。为什么他最终放弃了太子杨勇选了晋王杨广,就是怕杨勇镇不住大隋的勋贵群体。而杨广却有平突厥和灭陈的军功加持,可以驾驭群臣。

笔者个人觉得,这才是杨坚选杨广的核心原因,是为了稳固大隋江山,让皇权平稳过渡,并最终形成历史惯性。

本来杨广是有足够的实力驾驭天下的,只是因为后来开车过猛,从而被关陇集团给掀了桌子。

由此可见,开国皇帝都面临两个最重要的课题:如何维护自身皇权;如何保证身后的权力过渡

历史是越深究越复杂。

后来的赵匡胤也同样跌进了这个围城。首先,大宋和后周之间的切换是通过禅让平稳过渡的,再一个,赵匡胤同样也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使用诈术得的天下,所以肯定会严重不安。

为了控驭天下,赵匡胤就必须得建立军功。鉴于北边的契丹是个强悍的对手,赵匡胤就先捡软柿子捏,从比较弱的南方诸侯下手,如此才能保证军功的累积。

想想,如果赵匡胤像周世宗一样死磕契丹,那么只要他打了败仗,大宋的江山很可能就会瞬间崩塌,重复五代的循环,被动式进行改朝换代。

所以,为了大宋江山的安稳,赵匡胤就必须先打比较容易对付的南方诸侯,以保证军功的手到擒来。而这个决定也间接改变了历史,因为,宋军在平定江南之后已经很难有余力和契丹对阵,如此就永远失去了收复幽云的机会,这也是北宋悲剧的源头。

另外,赵匡胤不敢用兵幽云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如果用兵幽云,肯定要出动重兵,而前方将帅又很可能搞事,复制黄袍加身的戏份。为了杜绝这种可能,赵匡胤索性就直接放弃了用兵幽云。

赵匡胤在权力和领土之间选择了皇权

图源/剧照

可以想象,赵匡胤当时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纠结,亲自带兵吧,怕后方的禁军搞事,坐镇后方吧,又怕前方将帅拥兵自重复制黄袍加身的剧情。最终,赵匡胤还是选择了皇权,放弃了幽云。

同时,赵匡胤对内还打了削藩这张牌,使大宋在被游牧势力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变成了文官政府,这一动作,也间接决定了宋朝的命运。

在权力和帝国的安全之间,老赵是果断地选择了皇权。

就是继承人,他也不敢选亲儿子,因为他的儿子们没有军功,不能驾驭大宋天下,只能选弟弟光义。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赵氏的皇权。

后来,南宋的赵构也是在北方领土和权力之间选择了皇权,同样怕诸将在北伐的过程中坐大威胁他的皇权,其冤杀岳飞就是典型案例。

之后的朱元璋也是,为了维护皇权,杀得是人头滚滚。倒是他那些不肖子孙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还能在玩闹中稳坐江山。

由此可见,开国皇帝的压力才是最大的,不仅要开拓天下,还要做制度设计,一辈子都在钢丝上跳舞。尤其是杨坚、赵匡胤这样通过欺负孤儿寡母坐上江山的开国皇帝。

世上没有好干的工作,层级越高,寒气越重。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