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好,苏东坡。”——跨越千年的问候

 细雨青衫 2024-05-11 发布于重庆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何给数字技术赋予人文内涵,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为传承传播传统文化开辟新的空间和路径?5月6日刚刚在四川成都结束展览的“你好苏东坡——沉浸式宋韵艺术展(以下简称“你好苏东坡”艺术展)”给出了答案。展览用虚拟数字人等时下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诗歌、书法,相关画作,以及北宋的时代风貌,生动地呈现给了观众。













穿越千年的数字人苏东坡







绿幕前一位老者坐在案几前挥笔写下“先生好”三个大字,然后他站起身将卷轴呈给自己空无一人的身侧,先是颔首致意,随即深深弯下腰行礼作揖。这一切通过老者对面的显示屏观看时,竟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只见一位清癯的中年文士站在老者身侧,欣赏过老者的书法作品后,儒雅地鞠躬感谢老者赠字。

原来这是“你好苏东坡”艺术展的一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走进录制间,通过动作捕捉、虚实融合等多种技术,与数字人苏东坡同屏出现,合拍一段视频。

走出录制间,今年81岁的观众张品耀老先生,对于刚刚和文学偶像实现跨时空互动感慨万千:“作为苏轼的粉丝,我今天真的见到了大先生,非常感动。通过现代科技,历史人物活了过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数字人苏东坡展示视频

栩栩如生的数字人苏东坡脱胎于中华书局70多亿字的古籍资料,开发者历时近一年时间,从浩如烟海的文字记载、画作、石刻画像拓片中,梳理提炼出了苏轼的外貌体态、性格爱好等特点,并通过3D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进行呈现。“就连东坡帽是否应该半透明,透出里面的发髻,这样的小细节,我们都会和专家开会进行论证。”曾参与筹划开发工作的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宇回忆道,“正是因为这些细节,科技的人物形象才具有了灵动的历史真实感。”

不仅是音容笑貌扎实还原历史形象,数字人苏东坡的博学多才也在成都的展览现场得到了验证。和数字人苏东坡对话交流,是展览最受欢迎的互动体验项目之一。人们排起长队,等着问出自己的问题:“你对当代人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建议?”“看到今天的展览盛况,来做首诗吧?”“回到老家有什么感受?”......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数字人苏东坡一一“耐心”作答。

图片
观众体验与数字人苏东坡对话

“最多的问题是'你能讲两句四川话吗?’”策展人张晚庭介绍道,“成都人性格很调皮,苏轼又是四川人,观众肯定要让他讲几句家乡话。所以在筹备成都展时,我们提前训练数字人苏东坡学习了四川方言。”在展览现场,一两句方言果然难不倒数字人苏东坡,每当观众听到他用熟悉的乡音跟大家打招呼,都开心得哈哈大笑。







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展览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曾经说过,人们想起苏轼,嘴角就会露出一丝会心的微笑。苏轼乐观的精神、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甚至是他发明的美食......让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是有趣且亲切的。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苏轼身上寻找到与自己相契合的地方,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他产生新的理解。

这也是张晚庭的策展灵感之一。她阐述道:“我希望展览不是我们告诉观众,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精神?而是观众通过与展品的互动,在我们利用数字技术、声光艺术装置技术等还原的古代情景中,结合自身体验,形成对苏轼、对他的文学作品、对千年前中国风貌的认识。”

以下视频来源于
元未来MetaX
成都站展览于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5月6日展出

以“清明上河图”单元为例,当观众步入其中,画卷徐徐展开,伴随着观众走动,四周环绕响起热闹的叫卖声、人语声等场景音。青年时期的苏轼曾夜游相国寺,站在桥上兴之所至,发出“独立市桥人不识,万人如海一身藏(《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的感慨。张晚庭介绍道:“展览特意截取了《清明上河图》中与相国寺有关的部分来进行展示,并增加了古画中没有表现出的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让画面更加鲜活,帮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境。”

在1300平米的展厅内,主办方还通过实景与数字影像相结合,营造了很多表达苏轼文学作品意境的场景。绿树假山之上,多媒体装置将一轮动态变化的明月投射在幕布上,月下小窗半开。此情此景,唤起了观众对苏轼诗词的回忆,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有多愁善感的姑娘,走到窗下,让灯光把自己的影子映在上面,拍摄一小段吟诵“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视频。

展厅内常能见到身着汉服的观众。他们走入根据古画《西园雅集图》一比一复原的场景,有人坐在桌案后,捧起莲花盏,轻嗅燃香。观众的加入,让古画在这一刻活了起来。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宋代文人集会的雅事——品香之时,自己也成为了他人眼中,跨越时空复现于当代的一幅宋代优雅图画。

图片
观众在展览中沉浸体味苏轼的精神世界和宋代文人生活

“在成都巡展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观众反馈是,随意自在。观众说,别的展览很冰冷,这个不许摸,那个不许动,还不许拍照,但在这里都很随意。观众想把我们复原的宋代器物拿起来看一看或是用一用,都没问题。”张晚庭说道,“这些小细节可以加深观众的沉浸度,在润物细无声中触摸到苏轼生活的宋代。我期待观众们自己发现宋代的美学,并在这种自发的探索中,产生对传统美学的向往。”







当数字技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艺术、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这场展览,在张晚庭看来,是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演绎。展览生产出适合今天大众审美取向的新鲜内容,在实现传承传播传统文化这一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取得了商业价值。

事实上展览于去年5月在长沙首展,7月巡展苏州,12月巡展成都,三场展览累计参观人次已达10万余人,每场巡展的门票收入均达到百万级。如算上品牌联名、电商直播等新媒体营销方式,展览的衍生收入甚至可以达到千万元体量。

张晚庭总结展览的商业价值,提炼出了“和日常生活发生关联”这一要素。她解释道:“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从纸面上活了过来,就拿宋代点茶来说,我们都知道文人喝茶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情,但到底如何风雅,需要我们阅读文献去想象,门槛太高了。”

图片
观众体验点茶

以成都展中,本草茶品牌“茶研官”的抹茶产品推广活动为例。在数字影像和声光电艺术装置营造的宋代文人雅士聚会场景中,“茶研官”邀请抹茶爱好者装扮成“苏东坡”,从温热茶盏开始,一步步重现了当时的点茶步骤。在场观众也亲手拿起工具点茶,与东坡先生斗茶品茗,化身为古代文化沙龙中的一员。这样的体验,让不少观众,在展览周边商店购入了“茶研官”的直饮抹茶产品。

“我们的展览让风雅成为一个观众看得见摸得到的场景,在更加直观的感受下,观众可以轻松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日常生活的联系。”张晚庭还用“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脍炙人口的苏轼词句作为例子,进一步阐释道:“很多人会背这首词,也赞赏其中蕴含的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但如果我们能让这句诗和当代人喜爱的户外登山运动等日常生活产生更强的关联,未来消费者也许就会愿意为了诗句中的情怀,去购买冠名'东坡甄选’的运动鞋、登山杖。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传统文化可以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图片
观众在录制间与数字人苏东坡拍摄互动视频

“数字人苏东坡是个百万级别投入的工程,虽然成本高,但在展览中它给10万名观众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体验。”2021年数字人产业兴起,高宇介绍当时数字人的应用只有两个思路,“一个思路是追求质量,把人做得特别逼真,另一个思路是追求规模,大批量生产,例如根据本人形象生成数字人名片。一味追求高质量,不仅成本高,还缺少实现广泛应用的场景。而批量生成数字人名片这样的应用,又过于廉价,不利于行业发展,是对算力、电力资源的无意义消耗。”在数字人苏东坡的研发应用中,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和策展人张晚庭一起摸索出了新模式,“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我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给文化以科技,唤醒传统文化沉睡的商业价值。给科技以文化,拓宽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陶渊明、李白、李清照......当数字技术+传统文化,也许未来将有更多历史名人从典籍中复生,跨越时空向当代的我们问候一声:你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