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化类型:流入型、平台型……

 老食芭蕉 2024-05-1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

强化类型:流入型、平台型……

动态增强扫描,是CT或MRI一种基本技术,是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快速、多时相采集数据,完成扫描的一种方法。

动态增强扫描结束后,经后处理可得到一条增强曲线,这个曲线名称叫法较多,CT上称时间密度曲线(TDC或TUC),MRI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SIC)等,更多学者普遍叫做动态增强曲线,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Time Intensity Curve,TIC。       

图片

TIC曲线分析,一般分早期强化和延迟强化两个阶段来分析。

以注药开始的时间为起点,120秒前是早期强化,120秒以后是延迟期。

早期强化,指注药后120秒前的曲线。可按形态分为三种类型:

    缓慢强化:早期强化率<60%

    中等强化:早期强化率60-100%

    快速强化:早期强化率>100%

早期强化率SI%的计算:

图片

SI1为增强后第一期图像信号强度,SI0为增强前信号强度。

TIC曲线分型:

I型,流入型(渐增型),信号强度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呈平缓上升状态,长幅大于10%。

II型,平台型,信号强度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呈平台状。强化率上下波动幅度10-20%以内。

III型,廓清型(流出型),信号强度迅速上升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于10%。

图片三种曲线形态示意图

TIC曲线的意义:

曲线类型,对于病变性质判断有所帮助,但只是一个粗略的结果,没有特异性,只是一个辅助指标。

在很多脏器,很多肿瘤的研究中,大部分特点是:

流入型,倾向于良性

平台型,良恶性交叉较多

流出型,恶性比例较大

图片乳腺纤维腺瘤,动脉增强曲线呈流入型,信号强度在2分钟内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呈继续平缓上升状态。

图片发现左乳肿块3个月,左乳外侧皮肤溃破就诊。MRI检查示左乳肿块,边界不清,增强后内部不均匀强化,周边细线样环状强化,局部皮肤受累,左侧胸大肌受侵可能,左腋窝淋巴结肿大,明显强化。DCE呈平台型。BI-RADS 5类,建议手术治疗。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III级,左腋窝淋巴结(17/17)。

图片左侧泪腺区淋巴瘤,TIC呈流入型

TIC原理:

TIC反映病灶血流动力学特征,是增强扫描极具价值的一个参数。

现在学术界公认:上升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灌注和渗透性,其中组织灌注的影响更显著。最高期与组织间隙的造影剂的总摄取浓度有关,清除期则和组织造影剂浓度下降并且和血管通透性有关。

由于良恶性肿瘤、活动性及非活动性炎症的微血管在形态、密度及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动态增强,提供的血流动力学信息通过直接反映病变组织在血管生成方面的特征,从而从组织学角度帮助判断病变性质。

TIC曲线及其相应参数,可对组织的血流灌注及微血管渗透性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观察感兴趣组织或病变的TIC曲线,根据曲线的形态判断对比剂进入感兴趣组织和病变的流入速度及廓清时间,间接帮助判断病变性质。

半定量分析,不采用任何药代动力学模型,依TIC曲线计算出感兴趣组织或病变的半定量参数,如起始强化时间、动态强化曲线的平均和初始上升斜率、最大强化率、达峰时间、曲线最大上升斜率等。

定量分析,目前DCE-MRI可以实现。它是通过获得动脉输入函数(AIF),运用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模型计算出反映组织灌注及微血管通透性参数的绝对值,如容积转移常数Ktrans、组织间隙-血浆速率常数Kep 、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等。这些参数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血流灌注及微血管渗透性。

曲线判读要领:

一般扫描完后,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软件会自动绘制TIC曲线,但是FOV区域需要人为选择,一般要求:

  1. 应选择强化最快的、廓清快的、最怀疑恶性部位的感兴趣区(ROI)。

  2. 选择第2、3期相测量。

  3. 出现多种强化方式时,应分别予以测量和描述。

  4. 至少观察 4-5 分钟。

  5. 对形态良性的病灶曲线可能更有价值。

  6. 对非肿块强化的判读价值相对有限。

  7. 良恶性病变曲线重叠较大,尤其是平台型曲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