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会归根静心?

 北方烟雨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何谓静?
《道德经》说归根曰静。
根在哪里?
无生有,有生万物。
万物归根,即万物归无。
“物”这个形态已经以“有”的状态存在了,这个“物”不可能归无,那个归无就是死或者成仙了。这个归根是指心。
心达到什么状态?
万物无足以挠心者,这就是静。
归根是一种方法,静之方法。
具体检测“静”的状态就是“万物无足以挠心者”。
自己辛辛苦苦把地拖干净了,一个人穿着鞋子进来,鞋子上有泥土,地上又脏了。
此时就考验“静”的功夫了。
看到之后火冒三丈,显然并不是“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涵养功夫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火冒三丈,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破坏了,自己需要重新进行劳动,说到底是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了。
此时换一个场景,一个2岁的孩子爬进来了,将地弄脏了,火冒三丈的概率在下降,因为小孩子是无心的。
发火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利益被侵害,还有就是被恶意夺取个人利益,后者似乎更显正义性。
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已经被万物挠心就是事实。
此时再说明自己发火的原因,那就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疑了,不是捍卫,而是格外在意。故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真参透了,受用无穷
我们赤条条来,赤条条走,人间的任何繁华富贵实则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这些东西会让我们心神不宁呢?
因为人之生——长——盛——衰——亡,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物资来支撑身体的运转。
一个2岁的小孩子,给他一张一百块和一鸡腿,小孩子大概率会选鸡腿。此时大人会说真傻,一百块可以买好多鸡腿呢!
这样细细分析下来就可以知道,真正挠心的不是万物,而是两个字“有用”。
凡物对己“有用”,必挠心。
自己认识这个大千世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越多,心就越无法安静,反之人心相对比较淡定。这就是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再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其出仅仅为知,知其有用,则得到的不是大道而是“有用”。知“有用”就是俗语所言“见世面”。
这方面是人为可控的。
人为什么对钱财这么看重,因为钱财是养命之源。没有钱财人在这个社会上连生存都做不到。但在古代一些部落中,他们未必重视钱财,他们更重视土地,因为土地才是养命之源,钱财反而不是。
钱财真正被人重视是在交易流通特别发达时期。
一个人跑到深山中,钱财重要还是土地重要,不言而喻,因为深山没有流通性。
这样细分下来“有用”指向当下有用,未必一直有用。
“有用”还有即时性。
这种“有用”的减少需要进行场景的切换,如果无法进行场景的切换,需求是减不下来的。
比如在一个攀比的生活状态下,很难做到对物欲的淡定,但如果隐居山林就会减少很多所谓当下所需。
当下急需钱,劝其不要迷恋钱,一定会受到强烈反驳甚至嘲讽。
当下迷恋声乐,此时劝其不要迷恋,一定会反驳甚至反过来讲出无数好处进行诱惑。
对于这种“有用”,实则很难摆脱“有用”对其束缚。故当自己觉得当下特别缺少时,其心想静也不可能静下来。
大致分三种情况,当这个世界对于一个人来说只剩下身体本能的需求,此时他的心谈不上绝对静,但起码不燥。庄子可以穷一般自乐,颜回可以一箪食够就是这个理。
将这些“有用”重归于“无用”,这就是归根。可惜绝大多数人在某个特定阶段时候是在不断增加对“有用”的认知,直到不堪重负时才会回头审视这种“有用”的累积,有些在用“有用”去破解“有用”,显然无用功。有些终于醒悟过来,开始做“无用”之功,慢慢也能让心静下来。
这就是“无用”之大用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