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叶知秋——过渡期与康熙中晚期纹饰细节辨析

 汪平书屋 2024-05-11 发布于湖北

引 子

民国时,古玩行不认崇祯瓷器,以为崇祯时期没有“上品细料”器,个别有干支纪年款的,统统将其下推60年,当作康熙瓷器。

如今有学者从事关于过渡期瓷器断代的研究,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将过渡期瓷器从“康熙瓷器”中剥离出来。尽管如此,文献资料中仍有漏网之鱼,成为行家津津乐道的案例。而在艺术品市场上,此类案例屡见不鲜,成为行家捡漏的最后的一块“蓝海”。

2017年某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大笔筒,有文物商店的来源,起拍价定为28万元人民币。对于一只康熙时期的青花山水笔筒,这个底价已经十分饱和,对于行家而言,更是没有空间。乍一看,笔筒大山水、小人物的纹饰,似乎在康熙笔筒之中还属于略显粗犷的,更不能和高质量的康熙笔筒比价。

然而,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只笔筒的太阳部分进行了青花填色。正是这一细节,使我重新打量起这只笔筒,与其说,比康熙同类笔筒粗犷,不如说这只笔筒明味十足,这明明就是一只崇祯笔筒。

然而,28万的底价成为这件器物最好的保护伞,想捡这个漏,没有点经济实力可不行。当时我想,这件器物有文物商店来源,拍场流拍,必定退回文物商店,因此,价格上则可以去谈,至少可以免去佣金。而对于一只康熙笔筒而言,起拍价定28万,根据市场行情,流拍的可能性极大。但终究有人慧眼识珠,仅一口就举到了此件笔筒。

故事显然没有到此结束,时隔不到一年,此件笔筒在同一地的另一家拍卖行上拍,笔筒还是那个笔筒(图1),唯一的不同就是将康熙改为了崇祯,起拍价由28万,改为了38万。最终的成交价为69万元。一年翻翻,不是市场回暖,而是行家捡漏的经典案例。

IMG_257

图1 明崇祯 青花山水人物纹大笔筒(展开图)

仅以此案例说明:第一,在过渡期板块,年代被误判的故事还时有发生。第二,崇祯器物和康熙器物之间的确有很多极为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在此案例中的拍卖公司,大多数行家,连原物主都不知道这是一件崇祯青花器。第三,崇祯器和康熙器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清楚的将其区分,以至于再次上拍之后,市场便表现出对崇祯器价值的高度认可。

至于过渡期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区别,已经有学者总结,如过渡期青花器多有暗刻纹饰,砂底,口沿相应工艺特征等,另有一些纹饰区别。但是,对于一些没有暗刻,不是砂底,口沿没有特别工艺的器物,似乎缺失与康熙青花器区别的有效手段,进而与之失之交臂。

这里仅仅以纹饰为线索,尤其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纹饰,讨论过渡期青花器与康熙中晚期青花器之区别。文中所涉及的纹饰现象为大体规律,并非一概而论,纹饰中线索多源自实践中对器物的观察与品味,远远谈不到系统与全面,但是在实践之中,颇可实用,以飨藏友。

【 山 水 】

太 阳

过渡期器之太阳多涂色,尤其是崇祯、顺治时期,涂色与勾线之间有隐约留白,而康熙中晚期器中的太阳多仅仅做勾线,少有涂色。此规律虽然极其浅薄,但是,引言中涉及到的崇祯笔筒,最初引起我注意其不是康熙青花器的地方就是这里。

本次展览中的大多数绘有太阳的过渡期器有这一现象。如:明天启青花五彩独占春魁首纹碗,明天启五彩狩猎纹盘,明崇祯青花玄武大帝纹筒炉,明崇祯青花吹箫引凤图罐,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莲子罐,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套杯三只,明崇祯至清顺治五彩高士人物图花口盘,明崇祯至清顺治五彩高士人物纹香炉,清顺治五彩冠上加冠纹筒瓶,清顺治青花教子图盖罐,清顺治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

这一规律不具有绝对性,如明万历青花童子拜观音净水碗中的太阳便没有涂色,从而也佐证了这一现象在崇祯、顺治时更为典型。后面涉及之规律,均不具有绝对性,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套杯三只中有一只所绘纹饰为“指日高升”(图2),即高士以手指向天上的太阳,这里太阳不光是摆设,而是成为了画片寓意的关键元素,指日高升在晚明器物中十分典型,康熙中晚期以后这种画片几乎不见。

IMG_258

图2 明崇祯 青花人物纹套杯(局部)

云 气

过渡期之云气纹多为括号云,单独括号绘画得最多,亦有二至三个括号之间组合变化,而未见康熙中晚期流云连绵不断的变化形式。

过渡期之云气纹最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圆形器连环绘制上用于连接一个画片的两端,使画片消失在云气仙境之中,从而在结构上使得画片连贯。如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中的云纹与山石配合(图3),为画面展开提供了骨架。

康熙中晚期,此种功能渐渐被洞石芭蕉纹所取代,以实体代替云气区分画片主次结构,使得康熙中晚期器画片立意更为现实,而少了一份飘逸。

云气纹的另一个作用,是在画片表现神仙人物时,往往伴有云气,此时云纹兼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功能,其画法仍然是括号云纹之组合,如明崇祯青花玄武大帝纹筒炉中仙人脚下之云纹(图4),十分灵动,仙气油然而生。

IMG_259

IMG_260

图3 明崇祯 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局部)

图4 明崇祯 青花玄武大帝纹筒炉(局部)

陡 峭 远 山

过渡期的远山,往往高耸陡峭,颇有仙山峭壁之感,消失于云气里,远山越陡峭,越有明代之风,如清顺治青花山水纹笔筒中的单峰直插云霄,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中的两座远山,轮廓犀利,山形陡峭至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见到。而康熙中晚期,远山渐成缓坡上升,更接近于现实中的山

IMG_261

IMG_262

IMG_263

图5 清顺治 青花山水纹笔筒(局部)

图6 明崇祯 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局部)

图7明崇祯 青花仕女婴戏纹盖罐(局部)

海 外 三 山

明中晚期以降,纹饰中常见远山三座一起绘画,山峰高耸从云霄中伸出,此三座远山组合的画法,中间高,两边低,做山字形排列,为明代风范,过渡期器物中若见此三山之配合出现,应为晚明器。

此三山组合或为海外三山之意:蓬莱、方丈、瀛台 。又有纹饰以华封三柷名,或也代指此三山。如明崇祯青花仕女婴戏纹盖罐即有此三山组合。

康熙中晚期器中,此三山组合渐渐消失,并不刻意表达,偶有三山,其山坡渐舒缓,画法亦偏向于写实。

披 麻 间 斧 劈 皴

过渡期山石皴法以披麻间斧劈皴为主,最为典型的为短线披麻长线勾勒斧劈轮廓,以两三个色阶分水表达斧劈皴区域,如清顺治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图8)。

康熙早期的长批麻皴独树一帜,时代特征明显,如:清康熙十年左右青花山石人物纹高足杯(图9)。

康熙中晚期的斧劈皴法,主要通过墨分五色不同浓淡钴料的分水形成不同层次来表达,不再分水之间以青花勾线分区,色阶丰富,与过渡期之山石画法不同。

康熙时期每一笔所形成的水印指捺痕迹多比较明显,而过渡期的水印指捺痕迹并不十分明显。

IMG_264

IMG_265

图8 清顺治 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局部)

图9 清康熙十年左右 青花山石人物纹高足杯(局部)

【 花 草 】

对 勾 草 地

以对勾或称V字表示草地似乎为过渡期最为典型的草地表示方法之一,青花线描,纹饰极简,连接成片,填补画片中的空地,这种纹饰从天启开始广泛使用至康熙早期,在以人物故事或瑞兽为主题的纹饰中,常常伴有此种纹饰点缀,如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莲子罐(图10)。

IMG_266

图10 明崇祯 青花丙吉问牛图莲子罐(局部)

椿 叶 草

椿叶草的纹饰亦为过渡期典型的草地表示方法,这种草似乎没有准确之名称,因叶若椿叶,故称椿叶草。

这种纹饰从天启开始广泛使用至康熙早期,以青花线描椿叶,其上分水填色,因多画在地上,故也表现为一丛草,也常伴山石左右,或被山石遮挡,偶有画于枝头,作为椿叶。

在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纹饰中,常伴有此种纹饰点缀,如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中的纹饰,而到康熙中晚期,此种纹饰几乎不见。

IMG_267

图11 明崇祯 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局部)

水 杉

在过渡期中常见一种树的画法,可能是在南方常见的水杉树,中间一个长尖角,两边对称绘画斜线上扬,笔法较为简单,高低错落。

这种纹饰崇祯、顺治时较为多见,多在山水纹饰中与远山相伴,如清顺治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中的纹饰,康熙中晚期几乎不见。

IMG_268

图12 清顺治 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局部)

在过渡期中常见一种草的画法,主要用于在圆形器如笔筒、筒瓶、莲子罐之主体纹饰的对面,作为空白区域分割主次画面使用的辅助纹饰,尤其在花鸟主题器物上。

常常以一丛菜或草的形式表现,因在明代《图绘宗彝》一书中,有类似纹饰称之为“菜”(图13),而实际是何物仍待考,因为叶子画法往往不同,故而其主要作用还是构图需要。

这种纹饰在崇祯顺治较为多见,如明崇祯青花贴塑花鸟纹石榴形砚滴(图14)中有此纹饰。而在康熙中晚期,较为少见。

IMG_269

图13 明代 《图绘宗彝》一书“菜”

IMG_270

图14 明崇祯 青花贴塑花鸟纹石榴形砚滴(局部)

蕉 叶 纹

过渡期常常以一组大小间隔的蕉叶纹作为边饰,此类纹饰在莲子罐、花觚、粥罐等器形中最为常见,在崇祯顺治到康熙早期流行,如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口沿边饰,而至康熙中晚期,不再流行。

IMG_271

图15 明崇祯 青花丙吉问牛图筒瓶(局部)

过渡期之折枝花卉或缠枝花卉的叶子,或为桃叶,多叶脉清晰,双钩填色,白边若隐若现,成组树叶多以两个色阶表示浓淡变化组合,万历时期叶子大小相若,叶形相若,天启崇祯时期叶子大小变化不大,叶形变化也不大,反侧部分面积较小,多为一个小三角。而康熙时期,叶子之变化极为丰富,大叶小叶各种组合,色阶丰富,墨分五彩。

小 花

过渡期常见之小花,或为碧桃花,每朵小花的花瓣之间色阶相同,花瓣双勾填色,白边若隐若现,不同朵相邻之小花,以两个色阶组合变化。

如明崇祯青花贴塑花鸟纹石榴形砚滴(图16),清顺治五彩观赏加官筒瓶(图17),均有叶子及花的纹饰。

IMG_272

IMG_273

图16 明崇祯 青花贴塑花鸟纹石榴形砚滴(局部)

图17 清顺治 五彩观赏加官筒瓶(局部)

【 鸟 兽 】

翠 鸟

过渡期常见一种翠鸟,嘴细长,翅膀羽毛分两层,中间以一条横线隔开,既是花鸟纹饰之主体纹饰,或栖息树枝,或盘桓空中;有时也作为背面纹饰分割画面构图使用,或一只回首,或两只上下翻飞起舞。

此种纹饰在崇祯顺治时期最为流行,如明崇祯青花贴塑花鸟纹石榴形砚滴上的鸟,神韵突显。有时不画翠鸟,而是小嘴鸟雀,但神态相若。至康熙仍然出现,但是气韵为之改观。

IMG_274

图18 明崇祯 青花贴塑花鸟纹石榴形砚滴(局部)

麒 麟

麒麟纹饰在过渡期变化较大,万历时期麒麟纹饰比例失调,头大而身体瘦弱,嘴长如鳄。万历时期的麒麟多四腿弯曲趴伏,而过渡期之麒麟纹饰迥异,尤以顺治时期的麒麟纹饰最具有特色,双目圆睁,头有鼓包,下颚向前伸出,身体健硕,后腿弯曲,前腿直立,成蓄势待发状,神情凶猛,表情夸张。

如清顺治青花麒麟芭蕉纹大盘(图19)。另如清康熙(早中期)浆胎青花瑞松麒麟纹印盒(图20),上承顺治遗风,麒麟纹饰后腿弯曲,前腿直立,神情已经不若顺治,而年代亦晚于顺治。

IMG_275

IMG_276

图19 清顺治 青花麒麟芭蕉纹大盘(局部)

图20 清康熙(早中期)浆胎青花瑞松麒麟纹印盒(局部)

实际上本朝麒麟纹饰头部画法即与本朝龙首之画法相若。

万历时期侧面龙纹大多单薄,缺乏立体感,图案平面化,龙鳞多以交叉线表示,龙嘴细长,纹饰粗糙。

崇祯时期侧面龙和万历时期变化不大,唯独崇祯正面龙纹老态龙钟,极具时代特征。

进入顺治时期,龙纹发展与麒麟纹相类,变化较大,龙纹开始变得生动,凶猛。顺治时期龙纹颇为写意,较少精细之作。

康熙时期龙纹丰富,以龙为主题的纹饰众多。如清康熙豆青釉釉里红龙纹粥罐(图21),龙纹健硕,龙爪有力,龙鳞绘画规矩,为康熙中期民窑龙纹之代表。

另有清康熙五十三年青花龙纹香炉之龙纹(图22),似乎与康熙常见之晚期龙纹风格有些差异,或许与定烧器有关,但是,作为文物同样真实的反映出康熙晚期龙纹风貌之一角。

IMG_277

IMG_278

图21 清康熙 豆青釉釉里红龙纹粥罐(局部)

图22 清康熙五十三年 青花龙纹大香炉(局部)

【 人 物 】

过渡期人物造型和康熙时期一脉相承,很多人物纹饰变化不大,这也是很难直接将过渡期青花纹饰与康熙中晚期纹饰区分开的地方。如小孩婴戏的画法,整个过渡期至康熙时期,几乎没有变化,风格极为接近。

与此同时,亦有一些小的变化趋势,总结如下:

眼 位

过渡期天启崇祯时期,眼睛一般画在面部中线以上,一般在上三分之一位置左右,接近黄金比例。

康熙中晚期,眼睛绘画位置有所下移,一般在面部中线附近,额头显得更为开阔。

短 眉 毛

康熙早期,眉毛渐渐变长,改为短线。而康熙中晚期,眉更长,并富于变化,用于参与表现人物神态。

婴 儿 肥

过渡期天启崇祯时期,尤其以部分仕女的脸画得比较圆,颇类似于婴儿肥之表现。

而进入康熙时期,人物开脸日趋多样化与标准化,很少见到画得肥的脸。康熙时期绘画人物开脸仿陈老莲风格渐渐成为时尚。康熙中晚期,婴儿肥的开脸不见。

如明崇祯青花丙吉问牛图莲子罐(图23)中的一组人物开脸,即具有上述三点特征。

IMG_279

图23 明崇祯 青花丙吉问牛图莲子罐(局部)

画 稿

除此之外,过渡期之人物画片多取自当时的戏曲粉本或传统版画。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中藏有观音慈容九现木版画(图24),与展品纹饰相若,应为其粉本。

画稿之中有宋代偈颂《石溪月》:偃蹇苍髯十万本,参差翠玉数千竿。风敲月户三秋冷,雨打茅堂六月寒。大雄弟子睢阳侯(众)喜印乐施。此版画或源于宋版,与展品中之明万历青花童子拜观音图净水碗上的画片颇有渊源。

IMG_280

图24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观音慈容九现图

又如明崇祯青花吹箫引凤图罐,其画片据考应为《陈眉公批评琵琶记》中“玉箫声里传佳语,锦绣堂中双凤鸣。沫寻摹。”之画片(图25)。

此书二卷。元高明撰,明陈继儒批评。清末暖红室汇刻传奇本。图双面连式。蔡冲寰等绘。蔡为明万历间插画名家,绘有《唐诗画谱》等书插图。明万历时,萧腾鸿师俭堂刻《鼎镌琵琶记》图版,但此本传世极为稀少。暖红室本即据此本复制。

此画片常被当作萧史弄玉吹箫引凤之典故,纹饰画片大体相若,但吹箫引凤典故中,往往是一人吹笙一人吹箫,笙箫齐鸣,引来一龙一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腾空而去。故与瓷器上之画片并不吻合。或许《琵琶记》中之情节画片借鉴萧史弄玉吹箫引凤之典,但明清瓷器中之画片应直接借鉴此插画。

IMG_281

图25 《陈眉公批评琵琶记》中插画

又如明天启五彩狩猎纹盘,其纹饰粉本见明万历三十五年夷白堂刊本《图绘宗彝》一书,共八卷,明杨尔曾辑,蔡汝佐绘,黄德宠镌。

该书汇集明代绘画纹饰,相当于当时的绘画教材,其中,此图称为“射猎形”(图26),纹饰与展品相类,唯细节不同。因满人好骑射,此类狩猎纹饰在清初更为流行,此件器物与清代不同,且在明代画稿之中亦有粉本,可知为明代式样。

康熙以降,人物绘画更为灵活。《芥子园画谱》为康熙时期景德镇工匠学画基础,山水人物花鸟绘画组合生动,既有传承前朝的纹饰,也更具创新画片。

IMG_282

图26 明万历 《图绘宗彝》 “射猎形”

[ 总 结 ]

一叶知秋,特指顺治时期的一种青花梧桐叶纹盘,其上常伴有“一叶梧桐落,天下便知秋”的诗句。此类器物时代特征鲜明,为顺治一朝典型器,亦包含了明末清初之际的一声叹息。

这里借用“一叶知秋”,指通过细微的纹饰差异来区分器物年代。

如本展中之清康熙浆胎青花麒麟纹印盒,单纯从纹饰、器型上看,我完全不能确定其为康熙时期制品,而看到底部的青花树叶画押款识,开门见山之感扑面而来,正是那一片树叶,那片古代工匠信手拈来成百上千万遍的树叶,成为我们今日鉴真辨伪的救命稻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