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脾阴虚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花无缺3myj1j3d 2024-05-11 发布于江苏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2785原创内容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五行属土,其居中焦运化水谷,转运精微上达心肺,下输肝肾,为“脏腑之主”“阴中之至阴”。

我的思考是,今时高发的多种慢性疾病的病机多有脾虚,特别是脾阴虚。若能重视滋养脾阴,亦有益于促进这些慢性疾病早日康复。

中医教材里往往不提脾阴,当然也没有“脾阴虚”这一概念。但从中医理念来思考,脾阴是真实存在着的。

一方面脾之体,即属脾阴。《内经》明言:“阳化气,阴成形”。脾之体即为脾之形质,当然属于阴的范畴。推而论之,五脏六腑的形质,都属于其阴;

另一方面脾有阴液,当属脾阴。比如,《内经》谈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里阴液的概念包含了脾脏化生的营血与津液;《内经》还谈到“营出于中焦”“脾藏营”等等,都揭示了脾脏所藏之营即属脾阴。

由此说,既要养脾之形质,又要滋养其阴液,二者同属于调理脾阴。

全国《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给出了脾阴虚的主要参考症状:形体瘦弱,面淡无华,五心烦热,纳差,食后胀满,便干,咽干咽燥,或见少量部位出血(如吐血、便血、紫癜等),舌红少苔或光剥苔,脉细无力



历代医家皆重视养脾阴。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倡“脾约”,创制麻子仁丸,开理脾阴化燥气法之先河。

图片

至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朱震亨在总结前世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述,他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若脾土之阴受伤,则阳独升阴独降,“天地不交”最终易引起虚损性症状的出现。治疗上强调对“脾土之阴”的滋养,以恢复脾转输升提之能为大法。

发展至明清时期,脾阴学说日渐完善,医家尤以遣方用药论述为多,出现一批以缪希雍、胡慎柔、吴澄等为代表注重脾阴学术思想的医学家,形成了“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而生,精血坐是日益不足也”的学术观念,同时这一时期有大量的理脾阴的方剂问世,为后世理脾阴法传承与方药补充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我的思考是,多种慢性疾病之所以缠绵难愈,其中即有脾阴虚的病机。因为脾阴虚,则气血津液不能充分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由此导致机体处于虚弱的状态。

我临床常用滋养脾阴的思路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我的体会是,若能在辨证的基础上,既治疗慢性疾病的多种病机,又兼顾滋养脾阴,可收取比较满意的疗效。



从临床来思考,多种肿瘤,包括癌症,即有脾阴虚损的病机,甚至是其中的核心病机。

立夏开始,天地之间阳气由生发转为升浮,此时应如何养生以适应炎炎夏日呢?选择中医特此推出立夏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图片

我的思考是,肿瘤之所以会出现脾阴虚损的病机,存在着三种情况:其一,病人在早期就会有疲乏无力等症状;其二,病人接受放化疗治疗后,更容易出现脾阴虚的症状,包括肌肉乏力、睡眠障碍等等;其三,观察肿瘤患者的全病程周期,多有乏力、纳差、情绪低落等症状。

显然,这些都证明,肿瘤患者存在着脾阴虚的病机。并且,在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后,会加剧脾阴虚的病机,表现为自觉疲乏加重。

为什么会发生肿瘤?因为癥瘕积聚以及坚硬腹满等多与太阴脾土相关,而且多属脾阴虚。脾虚不健,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不足,导致脏腑失濡,气血阻塞,日久便生积聚,积聚日久亦会耗伤营阴。而且脾阴虚会从两个方面诱发各种肿瘤:

一方面,脾阴虚则正气不足,《内经》云:“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克其形”;《诸病源候论》亦言:“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

另一方面,脾阴虚易生内寒,《内经》亦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外台秘要》亦云:“夫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气涩则生积聚也。”强调了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可形成有形积滞,尤其时逢正气虚弱病情更甚。

图片

虞抟提出:“脾胃之气乃积聚之根”,这个观点非常高明。我的观点是,治各种肿瘤时,一定要顾护脾胃,且时时不离脾胃。脾胃若能阴阳平衡,则气机升降正常,肿瘤即有望痊愈。反之,若脾胃太弱,或阴阳失衡,或气机升降失司,则肿瘤必然难以康复。

也有学者认为,积聚之处失去一身上下气血沟通之“气”,成为一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部位,培补脾阴可以恢复积聚之处的“气”,使得全身上下气机通畅,血运如常,脏腑经络积聚之处恢复濡养,打破积聚处的相对独立性,积聚可消。此外,这位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积聚涉及的病种多、部位广,且临证通常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如甲状腺结节与子宫肌瘤、多部位的消化道息肉常常并见,因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产物等相似,常一发则多发,治疗上亦可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消除一身之积聚。



如何用滋养脾阴的方法来治疗多种疾病呢?

我的思考是,当以“甘以缓之”为治疗原则。《内经》提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补之”,因为“脾欲甘”,这就奠定了临床中以甘味药物化生脾阴的指导。

《内经》强调:“欲令脾实……宜甘宜淡。”清代大医叶天士亦认为:“养中焦之营,甘以缓之是其治法”。

明代大医胡慎柔重视养脾阴,并倡导甘淡法。他在《慎柔五书》中提出:“四君加黄芪、山药、莲子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

我临床亦常学习胡慎柔的用方用药思路,常用资生丸、参苓白术散等药方来治疗脾阴虚诸证。我的方法是,甘淡相合,补泻相寓,补而不峻,泄而不猛,育脾阴不碍运脾阳。这种方法适用于脾阴亏虚的多种疾病,只要病人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者,都可按此思路用方。

有学者提出滋养脾阴的常用药物,包括党参、太子参、山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白术、桔梗、芡实等等。这些药味基本上都包含在参苓白术散之中。

还有学者认为,凡出现腹满、纳差、舌质红者都可归为脾阴虚范畴。以甘味药滋补脾阴,虽为治疗脾阴虚证之大法,但其症状繁多,临证多变,阴亏及虚火程度各不相同,故滋养脾阴不拘泥于滋阴一法,应根据具体症状辨证论治。



慢性疾病要想康复,一定要重视养脾运脾。仲景倡导“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创有半夏泻心汤、小建中汤、理中丸等方。元代脾土派大医李东垣进一步强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立足于脾胃元气不足,定有补中益气汤等剂。

至明代,大医缪仲淳则以“脾胃为后天元气”为根基,更侧重于脾胃阴液的研究,创脾阴不足之说,主张用甘寒滋润之品治脾,以溉四脏,并制订治脾名方资生丸。

这是一个滋补脾阴的高效方,本用于治疗“妊娠脾虚呕吐或滑胎不固,以及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作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舌质淡,脉濡弱”。我在临床工作中亦常用此方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我的常用剂量如下:

党参20,白术20,茯苓10,陈皮10,生山楂15,炙甘草6,山药10,黄连3,薏仁20,白扁豆10,白豆蔻6,藿香6,莲子6,泽泻6,桔梗6,芡实10,生麦芽10,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

图片

此方所治诸病甚广,大体说来,只要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下降,且病人表现为各种虚弱症状,多可首选此方。我常用此方来治疗身体极瘦的患者,不管病因如何,都重在先滋养脾阴,以复其身形。等病人慢慢地长些肌肉,不再太过瘦弱了,再考虑治其原发疾病。

关于这个观点,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有精辟的论述:“胃主纳,脾主消。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而生,精血坐是日益不足。”

从临床来观察,不少慢性疾病至中后期,因病邪久恋,正气消残,虚火内灼,津亏血燥,脾阴枯竭,胃津干涸,肠胃功能失调,多见有脾阴虚之证。

之所以会出现脾阴虚,多源于两个因素。一方面,脾胃本脏虚弱无法运化水谷精微,而使脾失所养,导致脾阴亏虚。从临床来观察,饮食不节、过于劳倦、寒温所伤等等往往是导致脾阴虚的重要病因。

另一方面,土虚木乘,亦会消耗脾阴,导致脾阴虚弱。脾阴一虚,则不能化物,进而会累及五脏之阴,导致肝阴不足,肝阳易亢。土虚木乘,又使脾阴更伤。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形越来越瘦,且精气神越来越弱。



那么,有哪些药方能滋养脾阴呢?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大体有一些这些药方:

其一,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悸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诸症。

这是我临床极为常用的一张滋养脾阴的药方,多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且疗效满意。读者亦可参考我的相关文章:《用“培土生金”法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兼谈参苓白术散的功效》《参苓白术散能治什么病?》

我的常用剂量为:党参10,茯苓10,白术10,白扁豆10,陈皮10,莲子10,炙甘草6,山药10,砂仁10(打碎),薏仁20,桔梗10,水煎服,日一剂。

其二,七味白术散,源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能治“脾虚,肌热泄泻,虚热作渴”。

这是我临床治疗小儿诸病的常用方,尤其是治疗小儿呕吐或泄泻,疗效极高,且往往药入即效。可参考我的文章:《七味白术散治长夏时节脾虚泄泻》《用七味白术散治疗感染奥密克戎所导致的腹泻》。

我的常用剂量为:党参10,白术10,茯苓20,炙甘草10,藿香10,木香10,葛根10,水煎服,日一剂。

其三,六神散,源于南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能治“积热”。

这里的“积热”,即源于脾阴不足。此方是参苓白术散的减味方,自觉疗效不如参苓白术散更为全面。

图片

其四,加味钱氏白术散,源于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能治“消渴,不能食”。

此方即七味白术散加柴胡,枳壳,五味子而成。我的思考是,多了调畅气机的功效,可用于脾阴虚兼有气滞者。

其五,资生丸,源于缪希壅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我常用此方治疗多种脾阴虚证,疗效极高。可参考我的文章:《调补脾胃的良方——资生丸》。

其六,五阴煎,源于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治“脾肾阴气不固之崩漏、胎漏;产后阴虚发热;阴虚假热,自利烦躁;凡真阴亏损,脾虚失血等证,或见溏泄未甚者。”

这也是一个高效的滋养脾阴的药方。我的常用剂量为:党参10,茯苓10,白术10,炙甘草10,山药30,白扁豆30,白芍10,五味子(打碎)6,熟地10,水煎服,日一剂。

另外,清代大医吴澄的《不居集》是治疗各种虚劳的专著,其中亦提供出数个滋养脾胃的药方,包括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升补中和汤、资成汤等等。我暂时临床应用不多。

在滋养脾阴方面,我常喜用以下这些药味:太子参、党参、炙甘草、白术、柴胡、茯苓、香橼、莲子肉、薏苡仁、山药、大枣、生山楂、白扁豆等,而且这些中药都是滋脾理气和胃之品,药性平和。

从以上诸方来看,凡滋补脾阴,往往离不开四君子汤,虽然四君子汤重在养脾气,但若适当加味,亦可养脾阴。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如需线上预约挂号问诊点击此👈

加入选择中医线上社群点此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